基于工学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14-08-15 00:55汪武芽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岗位职业

汪武芽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江西 南昌 330013)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运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尤为明显,地铁真正需求量特别大的是进入运营状态后每个站点需配备的车站值班员、调度人员、乘务员、售票员等客运服务类运营管理人才。据香港地铁统计,每公里地铁约需运营管理人才50人,以此推算,我国该领域的人才需求巨大。

为了满足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于2012年被批准开设,2013年开始面向全国正式招生。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该专业、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按照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精心探索和实践。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

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地结合本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来进行专业定位是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出发点。作为全省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南昌提出了打造成江西经济核心增长极的目标,在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目前南昌地铁1号线建设已全面铺开,路线总长约为28.7公里,共设车站24座,预计将于2015年底通车运营。地铁2号线也已开工建设,地铁3、4、5号线已规划好。近期,南昌又提出要在2015年后全部开建规划中的5条线并计划规划6到10号线用于对线网加密线以及规划环线地铁和2015年以后“每年修建一条线、每年开通一条线”的目标。学院地处省会城市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地铁1号线蛟桥站位于我院大门附近,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为使该专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课程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专门组织部分教师到京港地铁、北京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南昌铁路局鹰潭机务段、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地铁、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等企业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取了大量的可靠信息。通过调研具体了解城市轨道类运输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要求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地铁、高铁等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轨道交通运营设施设备,掌握行车组织、客运组织与服务、票务管理、站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从事票务员等岗位工作、适应企业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职业岗位群包括:车站客运服务人员(票务员、站厅巡视员、站台巡视员)、车站调度人员(运营控制中心值班主任、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列车乘务员、值班站长、站长等。

在进行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把本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分为基本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两个层面。基本能力培养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沟通能力,包括较强的文字表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交际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力等;二是管理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现场应急救护能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等;三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及处理数据的能力等。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大众,具有很强的服务特性。因此,沟通和管理能力是维系、支持和提升其职业生涯的重要关键能力。

专业能力培养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客运组织与服务能力,主要指在站务管理过程中为乘客提供优质、高效和满意的服务,保持客运设备良好状态,做好对旅客的宣传、服务工作,引导旅客及时集散和换乘,避免旅客在车站滞留、造成车站堵塞等;二是票务设备应用及管理能力,掌握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等AFC设备的操作、日常巡视、维检修及典型故障的处理,熟悉票据、台账、票卡、现金管理等知识,掌握相关报表的填写、假钞处理、钱箱更换及现金清点作业、票款收缴作业等流程;三是运营安全管理能力,指知晓城市轨道交通环境的特点,熟悉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控制的措施,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及事故分析能力等;四是行车组织作业能力,包括列车运行组织和接发列车工作、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及调度指挥等。

3 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根据岗位需要确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针对车站服务类岗位(票务员、站厅巡视员、站台巡视员)的需要设置了客运组织与服务、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票务管理等相关联的多门课程;针对行车值班岗位的需要设置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安全运营管理、调度指挥等相关联的多门课程。其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方面。

3.1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其继续学习打下基础,重点在于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为宽厚的公共基础知识。公共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社交礼仪、形体训练、演讲与口才、人际沟通等。

3.2 专业基础课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门涉及到车辆、通信与信号、供电等多专业多工种配合工作、围绕安全行车这一中心而组成的有序联动、时效性极强的系统,它有着一套极为严格的操作流程。作为其运营管理的一线操作人才,应当具备多种专业能力。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员工职业素养等。

3.3 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课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和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延伸。我们跟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精心设计了四大模块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客运组织与服务模块、票务设备应用及管理模块、运营安全管理模块和行车组织作业模块。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依据该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和开发步骤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将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归属到相应的课程,形成以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是详细阐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以工学结合为目标设计的课程标准应根据职业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标准,再依据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学院骨干院校建设的实际情况,按照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构建了适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标准。

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室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转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更是知识和技能学习、训练的主要场所。学院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投资三百多万元新建校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综合实训室,使该实训室成为能够基本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地铁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综合实训室分为站厅区、站台区、车站控制室、专用教室等四大功能区,具有高仿真、功能齐全等特点。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正努力与南昌地铁等相关企业合作,搭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实训基地平台,争取实现订单式培养,实现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

[1]朱宛平,吴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2]陈志澜,吴维彪.高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3]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

[4]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岗位职业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