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传统婚俗雷歌探微

2014-08-15 00:55杨师帆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雷州媒人婚俗

杨师帆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艺术系,广东 湛江 524037)

雷歌是粤西雷州半岛的雷州方言民歌,是雷州人民喜闻乐见、引以为荣的传统文化品牌。在浩瀚的雷州歌海中,有大量自古流传下来的婚俗雷歌,它们生动地描绘了雷州各种不同的传统婚姻形态和丰富多彩的婚嫁仪节。本文通过对婚俗雷歌的解读,探讨深受传统儒家礼制思想文化影响下的雷州传统婚俗雷歌内涵。

1 反映婚姻形态的雷歌

婚姻形态是指不同的嫁娶方式。由于史上多次外来移民的影响,雷州传统婚姻形态呈多样性,据婚俗雷歌所载,有童养婚、入赘婚、聘娶婚等,这些婚姻形态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包办;此外,也有两情相悦、自由浪漫的恋爱婚姻。

1.1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雷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礼仪风俗肇始于周代。重“父母之命”在“六礼”中是最实质的内容,《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同时还要由媒人斡旋,《诗经》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1];“男女无媒不交。”[2]《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媒人联系的双方不是婚姻当事人自己,而是双方的父母,婚姻决策权在父母手中。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婚姻当事人的终生是雷州民间传统的婚俗文化观念,包办婚姻成为雷州传统主要婚嫁形式。在包办婚姻中,婚姻当事人由于无自主权只能逆来顺受。雷歌《怨父母》对此有载:“父讲嫁一无嫁二,嫜思回来嫁个添;父妃无从母无许,生生屈娘到哪时。”“妃三姑啊妃三姑,人做媒人在外路;父母安顿东海仔,这次好啦嫁赤土。”男女缔结婚姻不仅是“父安母种”,还要媒人从中牵线搭桥。如雷歌《媒》:“想吃筒烟又没火,想呷槟榔又没灰;想做生意又没本,想讨个女甫(老婆)又没媒。”想讨老婆没有媒人就讨不到,可见媒人在男女婚姻中居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父母媒妁意志下不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婚俗,酿成了不少婚姻悲剧,雷歌中留下的是妇女们对自己婚姻的太多不满和无可奈何。

《童养媳》:“嫜三四岁给人养,早就安排做人妻;嫁个丈夫不相配,苦呆抑愚年过年。”妻嫌夫小:“嫜过这门苦一世,无侬带来有侬养;睡到半夜翻身回,问侬吃奶无吃奶。”“罐子煲糒屈坏米,小夫原来屈坏妻,自似高田缺雨水,等得雨来春又迟。”童养婚受害女子嫁给比自己年龄小得多的小孩丈夫,没有夫妻感情,没有幸福可言。再看这几首雷歌,妻嫌夫老:“七八十岁须毵毵,配嫜盘头火方刚,也似密糖冲猪胆,做苦给娘甜给人。”妻嫌夫丑:“人也嫁翁亻赤(咱)嫁翁,亻赤嫁和人差千万,死去阴间不像鬼,活在阳台不像人。”妻嫌夫穷:“东海仔啊沙母哥,十宅九门吃薯汤;碰着病候思糟啜,无米煲饭糟都无。”妇女们所嫁的丈夫小的小、老的老、丑的丑、穷的穷,没有一个满意的,在包办婚姻制度摧残下的妇女是多么的不幸和痛苦!

包办婚姻带来的不幸,令妇女们无法忍受,她们尽情讴出满肚子的委屈,发泄对媒人的仇恨、对父母的埋怨。恨媒人:“捉着媒人咬只耳,这世我娘都恨她,做蒯(穷)我嫜无可恨,该得做个岁同年。”怨父母:“我嫜跪下四方砖,父也不查母不问,交给媒人两头走,才致我娘落死门。”“父母呀,枉生双眼与对耳,怎不去查人根基,拿嫜当做葱和菜,只是贪图人有钱。”“铁嘴媒人拿嫜诳,父妃青盲母青光,拿嫜推落牛瘟窟,淹不死人屈死人。”对媒人行谋不负责任,甚至言过其实及欺诈行骗的行为仇恨极致:“不知怎思和怎想,心想悬梁和投江,死去又怕仇未报,留命报仇给媒人。”无力改变已成事实的不幸婚姻,只能诅咒丈夫早死:“哥户(一种鸟)叫叫叫新春,哥户叫娘嫁后婚,哥户叫夫今年死,亻太(让)给我娘讨伸堰(伸腰)。”这些怨、恨、咒交织成动人的雷歌,使听者听到她们的悲惨遭遇时莫不激起对她们的强烈同情。同时这些雷歌也揭露了封建礼制下的包办婚姻礼俗对自由人性的制约。

1.2 两情相悦、自由浪漫的恋爱婚姻雷歌

在雷州传统婚俗观念中,虽受“男女不染坐”、“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命”以及“处女无媒,老且不嫁”等礼教束缚。而据所流传的大量雷歌所载,许多男女自由恋爱、大胆约会、互赠礼物表明心迹,与传统礼俗大唱反歌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何希春先生主编的《雷州歌大典》里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偶遇围墙花园内一位妙龄少女正在赏花,顿生爱慕之情。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开口不能,近身更忌。然而机会难再,如何是好呢?小伙子急中生智,捡起地上一瓦片抹净,抛向少女脚下。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通过小小的瓦片冲破了有形之围墙,也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无形之墙,投进了少女的心湖,溅起了情花。少女拈起瓦片静思片刻,歌便顺口而出:“飞墙妍雪(瓦片)当宝贝,妍雪你来有乜话;有话就该对娘讲,无声叫人话怎回。”小伙子赶紧向心中恋人道出心曲:“睡不得去眼睁睁,望见那边一盏灯;不是山拦和水隔,日也去目廷(看)夜去目廷。”表达了虽近在咫尺,却难以跨越山拦水隔的封建藩篱阻隔与恋人相会的无可奈何之情。少女的回应是大胆、直言不讳的唱出了向封建礼教的宣战书:“只要你官有偌心,怕乜山高和水深;山高我嫜挥刀砍,水深官人担土平。”两位年轻人敢于在没有媒妁之言的情况下,自主自由追求爱情,突出了人性美。

雷歌《跟》描写了女主人公因自由恋爱受到父母的谴责与阻止:“跟乜跟呀跟乜跟,跟死都无乜到身;还偌跟跟我碰着,大大柴排敲头晕。”女主人公毅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对父母之命公然违抗:“我不是醉不是颠,恋爱自由我才跟;就算你拿柴排打,打断骨头心相连。”自由恋爱受阻时对爱情的执着让我们感受到她内心如火般的爱,如此热烈动人……雷歌《上街便送到下街》写的是男女约会难分难舍,来回相送的情景:“上街便送到下街,孤星吪高送到低;送得冤家回去宅,雾露滴湿娘绣鞋。”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深情由此可见。而约会时大胆缠绵的场面描写更是与当时的礼俗制度相违背:“丑时来到鸡始啼,拥抱官人在身边;枕上话语讲未尽,灵鸡逼人着分离。”他们冲破了封建礼教阻隔,勇敢地追求两情相悦、自由浪漫的爱情跃然纸上。更为新奇的是,当时已出现了后世所谓的“先育后婚”现象:“世上些嫜真好笑,生侬过前才坐轿;侬在暗间找父母,母在阳台做新娘。”这种大胆的风气,在封建礼教看来有伤风雅,但正是当时人们追求婚姻自由的典型反映。

2 反映婚嫁仪节的雷歌

传统的婚嫁仪节“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早在西周时已形成。雷州传统婚嫁仪节与“六礼”大致相同,既闪现着儒家礼制的思想意蕴和繁文缛节,但也在称谓和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彰显出独特的地域色彩。

2.1 手合槟榔认同年——订亲歌

雷州有一首古民谣《认同年》:“月光光,月圆圆,娘子织布在庭边。脚踩弦机响轧轧,手合槟榔认同年。[3]”认同年,即物色年纪相仿的对象。在雷州传统婚俗中,有一条槟榔线贯穿始终。议婚时,男方由媒人送装有槟榔等礼品的礼盒到女方家,称“槟榔盒”,若是女方初步同意,则由家中长辈开礼盒取出一个槟榔,俗称“吃了人家槟榔”。女方把女方庚帖等物回敬男方,男方父母将放有男方庚帖和女方庚帖的槟榔盒放到神龛上听候三天,称“槟榔合命”。家中三日相安无事,婚事方可定。男方在定亲礼中除了钱和猪肉等物外,还要“三百槟榔三百耙”[4]。“女子既受槟榔,则终身弗贰。[5]”雷州传统婚俗中以槟榔唱主角,一是由于雷州古时盛产槟榔,并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财富地位的象征,雷州人款宾待客、敬奉神灵、解决争端都少不了槟榔;二是因为槟榔之名的寓意,即“宾门之郎”,意思是自家的贵宾,女儿的郎君。所以人们常以槟榔作为聘果,颇具地域色彩。

2.2 亦哭亦歌——哭嫁歌

哭嫁之俗,最早当源于战国时期,据《战国策》载:赵国公主远嫁燕国,其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日:必勿使返”。这大约就是哭嫁风俗的滥觞了。哭嫁是雷州半岛婚嫁习俗的一绝,这一古老特殊的风俗至今在当地一些农村还流传。婚期定下后,距婚期十多天或一个月,待嫁新娘则深居简出,晚上与相好姐妹相聚家中“哭嫁”,这可从雷歌《哭嫁》中找到印证:“偌多姐妹来送嫁,吵吵哄哄到三更;识哭就哭多几句,未识哭的只呀呀。[6]”按照哭嫁程序,先后分为哭梳头嫁、出门嫁、踢轿嫁和坐轿嫁。

雷州传统哭嫁习俗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有直接原因,由于女子对自己的婚姻无自主权,对未知的婚姻生活心存不安又无力抗争,只好以哭声叹自身命运的不幸;其次,对父母、家人的眷顾,在辞别前以哭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家人的祝愿和姐妹离别之情等等。如:辞父母:“父母生我恩功重,辞亲出门心难安;养育之恩怎报答,定省昏晨孝未还。”辞弟妹:“弟妹应知持家难,家务日常要分担;勤习诗书识礼仪,长大做个有用人。”辞叔伯:“家父教书少资产,设馆常年走四方;春耕秋种缺劳力,叔伯扶持恩莫忘。”辞女伴:“姐妹多年情义重,今将分离各西东;相见无期情牵挂,洒泪话别罗巾湿。[7]”再者,有的女子找到满意人家嫁对如意郎君,即使心中欢喜出嫁,因担心被旁人讥笑不懂妇道不恋娘家没有良心,也得装模作样做出依依不舍的悲伤状。于是,不愿出嫁的要哭;不舍得家人出嫁的要哭;愿意出嫁的装着哭,久而久之沿袭成俗了,并成为了雷州传统婚俗上引人注目的看点。

2.3 似打非打打扇头——娶亲歌

婚礼之日的娶亲仪式是缔结婚姻过程中最隆重热闹的。雷歌《娶嫜》唱的就是婚礼之日,男方家备花轿到女方家娶亲的隆重情景:“门头挂起彩门架,珠轿头锣过去娶。也做三星相拱照,笛子吹来六工尺。”迎亲队伍鸣锣击鼓,锣鼓唢呐声响彻云天,热闹非凡。花轿临门,新郎衣冠新鲜站于大门恭敬迎接。新郎新娘步到新房门口,新郎手执折扇挑开新娘的红盖头并轻敲新娘头顶三下,俗称“打扇头”。“打扇头”是娶亲最引人注114目的一幕,大人小孩争先恐后相挤观看。其动作很简单,新郎用折扇的末端,揭开新娘的红盖头,随手照着新娘的头顶“霍、霍、霍”敲三下。可这敲打需讲究分寸,打轻了,围观者会取笑新郎说:“你看,疼惜新娘,舍不得打……”羞得新郎面红耳赤;打重了,围观者会似讽似夸地说:“打得有性头,以后她就不敢不听话了,”气得新娘心中暗自叫苦。善良心慈的新郎总是选择最佳的打法,既不轻也不重,似打非打,不是真打,新娘也会高兴得口螺螺(合不拢嘴)。雷歌《打扇头》对此亦有传唱:“新娘来到官门槛,扇头打娘娘要知;官是教娘长见识,不是打娘为何来。”“新娘来到新官内,官打扇头讨伶俐;扇头打嫜讨听讲,无是打娘活好来。”“牵嫜入门未汰坐,官拿扇头打三下;过去打嫜嫜乃痛,今晚打娘口螺螺。”“打扇头”之意,据说是图吉利:“一打多儿孙,二打孝高堂,三打兴六畜”;有的说是新郎给新娘一个“出嫁从夫”的下马威。其所用折扇,与雷州天气热,雷州人一年中大多数时间手不离扇有关,体现了婚礼地域遗俗。

2.4 宴宾佳肴打外茶——闹洞房歌

打外茶又称闹洞房,在新婚之夜,在闹洞房者的簇拥中,新人由姨姆嫂(新娘家送嫁来的年长女人)牵引着,围绕着摆满糖果、熟鸡的八仙桌转,跟新郎方的好命大嫂行对面礼(又称“牛踏稻礼”,因为新娘绕着八仙桌转像农村中牛绕着谷场踏稻)。接着,闹洞房的宾客唱“打外茶”歌。“打外茶”歌是流传在雷州半岛的专用“闹洞房”歌,计有200多首,其形式颇似“单出仔雷剧”(即短雷剧表演),分有老爷(老生)雁(丑生),礼生甲乙(小生),梅香甲乙(旦),土地公(公脚),土地婆(婆脚)等行当角色。所有的仪式角色都是围绕着仪式主角——新郎和新娘构建起来的。演唱中雁是主角,他不时插诨打科,逗人发笑,其他角色则随声附和,故意添乱,常常搞得满堂大笑。打外茶歌中最精彩的是“挟鸡歌”,即闹洞房仪式进入高潮时,由善歌歌手依次挟吃白切鸡肉,按所挟鸡肉的部位,即兴唱一首诙谐的“闹洞房”歌,对新人进行“婚前教育”:

“伸手去拿筷一双,恭喜德门娶新娘;勤俭持家贤惠女,匹配才情正派郎。

伸筷去夹鸡头颈,算定明年甜糟期;恭喜生个聪明侬,考中状元定无疑。

伸筷去夹鸡翅罗,乖侬念熟人之初;老父讲清性本善,邻里无人打老婆。

伸筷去夹鸡腿柄,偕老百年无相争;二人相争百人笑,人笑裙湿无处晾。

伸筷去夹块鸡胸,嫜惜家婆敬家翁;世事识通情理透,婶嫂同船心相同。

伸筷去夹鸡脚爪,全树果红不相刁;争界鹧鸪遭暗算,挞交蛮牛火烧寮。

伸筷去夹鸡肠嗉,教子成才母为师;算有千租若纵子,去京回来都是牛。

伸筷去夹鸡尾椎,新娘入门甲通村;举动大方品貌胜,孔雀开屏美十全。”

打外茶场面热闹,诙谐有趣,寓教于乐,寓教内容体现了雷州民间“孝顺”、“求丁”、“求和”、“求贵”等文化心理。对新娘的期盼是新婚的主旋律:理所当然地顺从丈夫,孝顺长辈,维持家庭和睦;新郎对仕途功名的期盼更是要求新娘担负起养育后代的重大责任。打外茶这一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习俗,为新婚生活平添了笑声和欢乐。

3 结束语

婚俗雷歌是雷州半岛社会的伦理道德、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的演变与趋势的反映,它会随着雷州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变迁,也最能体现雷州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婚俗雷歌在传承古风的同时,也随着婚俗的变迁渗入了现代符号,自由恋爱的自主婚姻成为婚俗雷歌的主旋律:“男高女大去登记,婚姻自由喜今天;好事成双相敬爱,意愿心甜不讨钱。”“情投意合话好说,妹爱哥来哥爱妹;线穿针来针连线,针线相连不讨媒。”“不用媒人两头讲,搭起歌台对雷歌,扒开喉咙牵红线,歌煮爱情成蜜糖。”“妹在荒山栽香果,哥在校园育新花,花果飘香遂人意,璧合珠帘不用媒。”婚俗雷歌的变迁是雷州社会变革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和指示器,但始终不变的是对美好婚姻的向往、追求与赞美。

[1]褚斌杰.诗经全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169.

[2]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4:183-255.

[3]吴建华著.雷州传统文化初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259.

[4]朱欣文.李雄飞.雷州婚俗与槟榔文化[J].《前沿》,2010,(9).

[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木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629-630.

[6]何希春主编.雷州歌大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5

[7]雷州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雷州民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160-161.

注:文中所选雷歌均选自何希春主编.雷州歌大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雷州媒人婚俗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雷州古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
媒人
雷州书画作品选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专职媒人的变化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雷州湾海域悬浮物浓度遥感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