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文化空间

2014-08-15 00:55梁美亚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封闭性乡野意蕴

华 静 梁美亚

(河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河北 新乐 050700)

汪曾祺在《受戒》这篇小说里不遗余力地用精致绵密的语言描写那地方的乡俗风情是如何的淳朴又是如何的安详,那里的文化空间没有现代都市的喧嚣和骚动;汪曾祺在《受戒》这篇小说里用和蔼而欣赏的态度描绘那地方的爱情是如何的纯真又是如何的甜蜜,那里没有现代都市文化空间里的各种情爱阻力,那里人的爱情就像山上的草自由地发芽,自由地成长。这篇小说可谓展示了一种自然而人性的地域文化空间。他在叙写一曲有点幽怨的挽歌,宁静地哀悼那种已然消失而又活在他心灵深处的乡野风情和乡野生活方式。他构建的这种乡野风情和乡野生活方式就是他小说的文化空间,也可以说是他小说的“基地”,由此可以很好地理解小说《受戒》的文化审美意蕴。那么他构建的这种乡野风情和乡野生活方式的文化空间有什么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封闭性。小说的男主人公是明海,十三岁他来到庵赵庄,在荸荠庵当和尚。这地方居住的人很分散,是典型的乡野。在这地方当和尚,没有清规约束,和尚可以打牌,可以不穿袈裟,可以有老婆,可以勾引小媳妇和大姑娘,可以唱情歌,可以打兔子兼偷鸡,可以吃肉不瞒人。没有人对和尚这种行为说三道四,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可以说没有生活的悲剧感,一切显得那样的自然。这就是生活环境的封闭性,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再现了人物的生活信念。这地方的人没有宏伟的理想,他们知足、愉悦而平静地活着,他们在日常平凡而细碎的生活中有滋有味地度日。小说的女主人公小英子可以随便把男主人公明海请到家里来而没有顾虑,小说的男主人公可以把小说的女主人公的娘在不举行任何仪式的玩笑情景下叫干娘。小说的男主人公和小说的女主人公在田里一起干零碎活,没有劳动的辛苦,而有的是劳动的浪漫,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用浪漫的语言说,他们不是在劳动,而是在播种他们的爱情。爱情在自由地飘荡,在自由地婆娑。这里没有所谓的爱情冲突,因为没有任何阻力。小说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没有脱离这种生活空间的愿望,他们的愿望和他们的父辈没有任何的区别,他们的父辈怎么生活他们就怎么生活,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的观念都是继承而来,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背叛,只需要遵循。这里的文化空间没有变化,可以说是静态的。老一辈人怎么当和尚自己就怎么当和尚,这就是他们的生活逻辑,这就是精神神空间的封闭性。生活环境的封闭性与精神空间的封闭性是相得益彰的。作者热烈而不遗余力地描写生活环境的封闭性和精神空间的封闭性就是为了有效地再现作者心中虚幻的梦,只有在这样封闭性的生活环境里才能孕育那样纯正的爱情故事。

其二、是虚幻性。没有冲突的生活世界,显然是虚构的审美“桃花源”,是作者设定的一个心灵家园。在这个设定的心灵家园里,作者极端淡化了人物生活世界里的各种矛盾。首先,这里的人和环境不冲突。这里有山有水,这里没有饥饿,没有灾难,这里的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自然的生活方式,没有环境的压迫,人只是依据自然而生活就可以了,用不着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这里的人没有人定胜天的思想,环境是那样的温和,那样的慈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的人从来就没有萌生出逃离家园的念头,因为家园对他们不是一种囚禁,对他们的精神和心灵没有任何的压迫和创伤。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天和。其次,这里人和人不冲突。这里人与人之间没有残酷的压迫,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欺骗,这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物欲,人没有遭受到人的奴役。人的天性自然地绽放,人的自然欲望自然地流淌,没有遭受到刻意的压抑。在这里人物可以自由地恋爱,也可以自由地拥有性爱,和尚可以有情人,也可以勾引小媳妇。小说的男主人公和小说的女主公可以在芦苇荡欢爱,这里几乎可以说没有人为设定的道德阻力破坏他们自由地享受自然的欲望。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所说的人和。最后,这里的人没有内心冲突,他们的欲望是自然的,他们的心灵是敞亮的,他们的心灵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所以他们没有焦虑感,没有郁闷感,没有绝望感,没有虚无感,没有厌倦感,没有恶心感,没有仇恨感,没有危机感,没有失望感,没有嫉妒感,没有阻力感,没有物欲感,没有寂寞感,没有孤独感等等,一句话,他们没有压抑感。最深层的根源就是他们不需要刻意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心和。天和、人和、心和就是汪曾祺这篇小说文化空间的哲学意蕴,又由于这种哲学意蕴是用艺术的抒情方式呈现的,所以可以说天和、人和、心和就是汪曾祺这篇小说文化空间的审美意蕴。

其三、是抒情性。汪曾祺这篇小说,虽是小说,却不具有小说最基本的叙事功能。小说中的叙事部分显然是故意淡化处理,因为小说主人公生活在一个刻意设定了的生活环境里,没有任何阻力,就缺乏情节的波澜。既然没有波澜的情节,用什么吸人?用抒情方式来打动人就是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征。作者可以说在抒情方面用尽自己的八斗才啊!首先是语言的抒情化。汪曾祺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语音美感,,其音节、声调、韵律、摹声词等等皆具有抒情话语的表现力。作者在描写庵赵庄的乡野风情时就极具有诗情和画意,语言也高度简洁和跳跃,含蓄而有韵味,有灵心与诗性。风俗在汪曾祺的眼里就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人物对话的语言也充满了诗意和韵味。小说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对话就很有情味,也很有风韵。可以说是诗化了的语言。语言在汪曾祺的眼里就是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顾盼有情”。其次是内容的抒情化。小说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爱情就是一首浪漫而甜蜜的乡野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田园小夜曲,缠绵而温柔,带给人梦幻般的迷醉。最后是描写方式的抒情化。也就是汪曾祺自己说的“随便”或“散”。我们看看《受戒》的描写的确有点“随便”化或“散”化,有点信马由缰,不那么严谨。这就是汪曾祺刻意用“写意”手法展示人物风貌所造成的艺术特色。《受戒》结尾简直就是散文诗。作者描写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在芦苇里的欢爱就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间接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而意境是我国古典抒情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汪曾祺为何醉心于构建一个封闭性、虚幻性、抒情性的乡野风情和乡野生活方式的文化空间?用汪曾祺的人生观说,这就是自然健康的人性。这篇小说就是对他自然健康人性论的艺术再现。笔者认为这只是表层创作动机,因为把思想观念转化为艺术的动力,必然是情感体验,特别是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是艺术家创作的深层动力。笔者认为汪曾祺这篇小说的美学意蕴是道家精神。逍遥是道家精神的最核心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就是“真人”,而“真人”是道家最理想的人的本真存在,也就是汪曾祺说的“自然健康人性”。所以这篇小说其实就具有道家“真人”生活的基调。可见汪曾祺不是一般的小说写作者,而是一个具有高度传统文化修养的作家,他思考的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哲学问题。故这篇小说创造了“天和”、“人和”、“心和”哲学意蕴。我们透过汪曾祺所创造的哲学意蕴,就可以看出这篇小说深层的创作动机其实就是作者的文化情怀,一种典型的士大夫的文化深情。

[1]汪曾祺.汪曾祺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2]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封闭性乡野意蕴
送你一个乡野
优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封闭性
春天的乡野
涠西南凹陷TY油田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
断层封闭性定量表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乡野闲时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基于断层岩泥质质量分数预测的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