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

2014-08-15 03:12喻莉娟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丰县文脉农家

喻莉娟

书,永不会“死”,即使在今天网络天下的时代,书是传播人类精神的最好工具,我指的,当然是传统的纸质书籍。

一个叫王文彬的丰县老人,用他建设了近20年的书屋诠释着这一道理。

走进丰县梁寨王文彬老人的“农家书屋”,几千册图书琳琅满目,墙壁上贴着墙报和剪报。我们正和老人交谈呢,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抱着七八本小人书跑过来,“爷爷,我要借这几本书!”说着,他把几本鲜艳的图画书一一摆在床上,又一本本打开,满脸的喜爱。王爷爷一脸慈祥,弯下腰对他说,“好好,喜欢就好,看完了记得拿回来喔,别的小朋友还要看啰。”小男孩拿着书,高高兴兴地抱着就跑了。看着孩子抱着图书远去的身影,我感慨于在娱乐媒体泛滥的今天,梁寨人对文化的热爱。

徐州丰县,大汉朝创始皇帝刘邦的家乡,可以说是“大汉文化”的发祥之地,到处都能看到中华文化的脉象。丰县,又是汉朝一代名将韩信的故里,大清太子太傅、直隶总督李卫的家乡,清康熙年间,出了苏北第一状元李蟠,而我们采访的梁寨镇,更有宋朝著名理学家程颢讲学创办的程子书院,有这样的文脉,便有这样的传承,我明白了“农家书屋”为什么会在这里坚持了19年!在网络电视手机充斥的当今社会,这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王文彬老人坚守书屋文化阵地19年,他的前提和基础,还要有19年不断脉地来这里阅读的读书人。“农家书屋”现象告诉我们,这真是一块“书香”土地,文化故里。

王文彬老人,正可以說是这块书香土地上必然诞生的一个文化奇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外省工作的王文彬从黑龙江回到家乡,他想到的,不是回乡“安度晚年”,享受生活,而是想着为家乡的文化做点什么。在改革开放伊始的八十年代,他买了个电视机,免费放给乡亲们看。一架电视,让乡里人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增长了知识和见识。但王文彬老人说,要提高村民的文化,不能只看电视,必须读书!特别是梁寨的孩子们,不能让他们仅仅伴着电视成长,而是必须随着“书香”成长,伴着“文化”成长!他找出自己带回来的五十多本书,又发动村里的几个老头凑了几十本。1995年,这个仅有一百来本书的书屋,在梁寨启动了它的文化传播里程。这个诞生在农村土地上的文化产物,开始慢慢地发展,它在丰县这块文化土地上,在梁寨这块曾经拥有“程子书院”的文化故地上,得到了各界的支持,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鼓励和帮助。到今天,走过19个年头的“农家书屋”,拥有5000多册图书,十多种报纸,20多种杂志。

在这19年里,老人拿出了自家的9间房屋作为“农家书屋”的馆室,把书屋外的院墙改造成18米长的带雨篷的的宣传长廊。在这长廊上面,张贴着老人剪贴下来推荐给村民浏览的剪报。我在农家书屋资料室里,翻阅着老人亲手装订的300余册各种剪报专辑,我惭愧于我这个中文教授,也未曾作过如此坚持不懈的资料集辑工作!

在门外的院墙上有两块2.5平方米的黑板,上面是老人每月出一期的黑板报,老人利用黑板报,向前来书屋的村民介绍国家政策、时事新闻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技、文化、道德、法律等资讯。这样的黑板报,王文彬老人已经制作了1200余期!

2009年,徐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王文彬的农家书屋正式挂牌,命名为 “小海燕”农家书屋,并捐赠了4000元的扶助资金。王文彬老人得到这笔钱,便扩建了图书阅览室,添置了书橱。

王文彬老人的老伴,在12年前过世了,从此他以书为伴,以读者为友,坚守在书屋。文脉书香,伴随他度过美好充实的夕阳时光。

农闲时节,周末假期里,书屋里坐满了人,农民们穿梭于书架间,找到两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又借回去慢慢翻看。王文彬老人翻开他的两本借书簿,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村民的借阅情况。

听着老人细细地讲述着借书簿上面的故事。我忍不住问他一个问题,这么些年,有没有借书不还的情况发生呢?老人微笑一下说,有还是有的,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多。就像你刚才看到的那个孩子,基本上天天都要来书屋,都是有借有还。听着老人的介绍,我不禁想到,梁寨的孩子们,在文化阅读的潜移默化中,养成的美德,不正是当今中国社会所需要找回的精神传统吗!

1986年,王文彬老人在黑龙江省北安市退休,割不断乡梓文化情,终于放弃舒适的都市生活,回到老家梁寨镇光庄村。落叶归根也好,回报家乡也罢,总之二十多年来,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以自己独特的文化方式,回报故里,正如他文章材料所写:“心怀浓浓故乡情,夕阳晚霞照后人。”他的儿女都在外面工作,多次来接他去享受天伦之乐,老人说,我舍不得这份近二十年的事业。儿女们担心他的生活没人照顾,最后,想办法把他的孙女嫁回到这个村里来,这样老人在这里就有人照顾了。听到这里,我不禁在心里叫了一声绝,这真是文化土地上发生的奇人异事!

这是一块文化历史悠久的土地,老人的文化善举,自然会获得种种荣誉。2006年,王文彬老人被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前前后后,他被授予“徐州市四五普法先进个人”、“江苏省四五普法先进个人”、“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江苏省先进“农家书屋”主人等光荣称号。书屋的一角,摆满了书屋获得的各种奖状和奖杯。

王文彬老人说,这些荣誉,是他当初省吃俭用自办农家书屋时没有想到的另一种结果,本来这不是他当初的梦。这延续了19年的农家书屋,才是他当初的梦想。

这真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人做着的平凡的中国梦!但有谁不觉得,这个极其简单的梦,却是那么的美好!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浮躁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够做着这样简单的文化之梦呢!

采访结束,我们拥着王文彬老人,留下合影。在相机“咔嚓”响起的那一秒钟,我看到一个兴冲冲抱着图书的孩子正好闯进镜头!老人和孩子,我想,这张神奇的照片,是不是丰县这块土地上,一个隐喻的文化象征呢!

责任编辑:侯娟芝

猜你喜欢
丰县文脉农家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农家笑
乡村不应有“官僚”——关于“丰县事件”的三点思考
丰县为何层层“失守”?——“丰县事件”折射基层顽疾
丰县建立四项机制 强化烟花爆竹监管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农家笑
设计的文脉 第1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