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外一篇)

2014-08-15 03:12卓玛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小吕梨花

在丰县开梨花笔会,偏头痛又来侵袭,躲在房间里休息,善良的主编告诉我不用外出采访了,就让被采访对象到酒店里找我即可,因此小小地感动了一下。

当我在酒店大堂上午十点的阳光里,初见小吕腼腆的笑容时,我的直觉是,这个叫吕永峰的朴实男子,必然会有更多的感动在未来的一小时中慢慢开启。

38岁的吕永峰,是丰县范楼镇十姓庄人,现在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打工,自己买了两辆卡车做物流,辛劳勤恳,周末从不休息。

与大多数的农民工不同,他略显白皙清瘦,有斯文气质,述说的声音缓慢安静,他说,其实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偶然救了4个人。尽管外出打工数十年,他的普通话依然带着浓浓的乡音,透着丰县人的憨厚和率真。

故事回到2012年6月23日中午,他去给妻子送午饭,在洛阳镇武澄路遇到两辆轿车迎面相撞,一辆车的驾驶员当场死亡,另一辆车随即燃烧,车中四位受伤者已经昏迷,情况危机,小吕并没有多想,只是冲上去拼尽全力打开车门,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救人!用最快速度救人!当他筋疲力尽地将第三名伤者拖出的时候,火势已经蔓延,轿车燃烧的巨大声响让人心生恐惧,他顾不得恐惧了,在路人的帮助下将第四个伤者拖出车外10余米的时候,火烧得更大了,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于是,他又将4人拖到距离事故车辆20米远的安全位置,就在他抬头松口气的那一瞬,轿车真的爆炸了!我从小吕波澜不惊的描述里仿佛欣赏了好莱坞的惊险大片,浓烟滚滚、震耳欲聋的场面即刻重现,这让我想起“千钧一发”、“奋不顾身”这些英雄色彩浓烈的词,以往总觉得这些词太过夸张太过高大,用在这里却是恰如其分的表达,说小吕就是民间的“孤胆英雄”并不为过。

随后“120”到来,“110”到来,小吕默默地离开了现场,他还得赶去给妻子送饭,耽误了这么久,妻子应该已经饿了。

故事和想象的一样,第二天,记者根据“120”提供的电话号码找到了小吕,要求采访,伤者的家属拿了礼品红包登门拜谢,小吕婉言谢绝了。

他救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出于善良的天性。

有舍总会有得。

2012年7月,他被常州市武进区见义勇为基金会评为“见义勇为积极分子”;2013年6月被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常州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2013年1月被推选为“2012年度常州好人”;2013年1月被江苏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江苏见义勇为新市民”称号。诸多荣誉共得到2.5万元的奖金,我觉得,这奖金真的不算多,对于一个冒着生命危险舍己救人的人来说,2.5万元的奖励真的不算什么,但是,并不富裕的小吕并没有将这些钱全部拿去犒劳自己和家人,尽管这是他应该得到的,他却联系了《现代快报》的记者,拿出4500元资助了三名家庭贫困儿童读书。或者你会觉得这也不算什么,陈光标捐的比小吕多多了,但这并不妨碍我如此理解:小吕的4500元约等于陈光标的一个亿,道德层次和精神高度在同一水平,他们对于这个浮躁的社会有着相同的慈悲情怀,在道德底线渐渐被击穿的时代,他们带着使命而来,社会需要正能量!

说到这段经历,小吕讲到自己24岁的弟弟,同样是在哥哥救人的小镇,2011年春节前夕,一个漆黑的夜晚,弟弟骑着摩托车不幸撞上了停在路邊的大货车,躺在了血泊之中。半小时内,很多车经过,许多路人经过,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心态,没有人上前及时救助,人类的自私、冷漠再次赤裸裸地照了一次镜子,怕惹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司空见惯。有好心人打了“120”急救、“110”报警,悲哀的是,一切都已经迟了,有些时候,脆弱的生命并不善于等待,当小吕赶到现场的时候,弟弟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提醒我们,道德大厦需要修缮,我们需要反省,难道必须用鲜血才可以唤醒良知吗?这样的代价过于沉重。如果多一些吕永峰这样的人,一些悲剧将被阻止上演,人间将多一些明媚春光。

小吕说,如果那个躺在血泊中的人是你弟弟,你会不救吗?我看到他的眼睛里泪光闪烁,更多的是心痛遗憾和无奈。善良的小吕希望有更多的人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别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其实,他并非第一次救人,初中时候就救过同村的落水儿童。善良的人,如夜空中遥远的星辰,哪怕是细微光线,也能照亮别人生命中的黑暗,有迹可循,贯穿始终。

对于来自苏北平原的吕永峰来说,有情有义,吃苦耐劳,关爱家人是与生俱来的品质,少年时帮家里做农活,半夜早起去集市卖苹果是稀松平常之事,并不觉得有多苦。说起2002年初到常州打工的时候,在一家标准件厂里做学徒,每月只有150元,也还是无比平淡的语气,他说那是最艰苦的时候了,每月60元房租,小屋的简陋可想而知,剩下的钱要养活一家三口,为此,他经常到田里挖野菜,清炒一下,三餐的菜就都有了,午餐时候,总是躲着工友到角落里吃,怕别人看到他经常只吃白米饭的窘迫。这样的处境使小吕暗下决心,要让妻子孩子过上好日子,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于是,下晚班以后,他从不回家,而是义务帮助厂里技术最好的老师傅打扫卫生,倒垃圾,干杂活,同时偷偷学习他的技术,颇有张良精神。日复一日,师傅终于被这个厚道的苏北小伙感动了,主动教他如何调试机器,半年以后,机会终于降临到小吕的头上,师傅向厂长推荐他去调试机器,也就是厂里技术含量最高的活,工资最高的活,2002年年底,他一个月可以拿到两千元。

再后来,他自己创业做物流,做人做事诚恳实在,事业渐渐有了起色。

采访后的第二天,他发来微信:谢谢卓玛姐,我已经上高速回常州了。

我想起在采访过程中,他告诉我他的农民父亲在他外出打工时告诉他:要想别人对你好,首先要先对别人好,用真心换真心,多做好事,好人总归有好报。

正是这朴实无华的话语,使38岁的吕永峰成长为常州好人,说到底,他是来自丰县的好人。

梨花白

我总以为梨花与爱情无关,因为,她太白了,白得像铺开的宣纸,素质不宜添彩色,只能留白,不能描画,因为一描画,就着相了,黑了,脏了,一塌糊涂了,就不是梨花了。梨花的白是白开水的白,没有故事,清洁,寡意,薄情,一览无余地浩荡在春风里。

梨花的白是处子肌肤的白,水嫩,清透,丝滑,无知,懵懂,不谙风情,情窦未开地喧闹在春风里。

太白的事物让人不敢直视,隔着云端的距离,欣赏,不敢触摸,唯恐一触摸,它就碎了,它比白瓷还白,比白瓷易碎。

梨花只有白和美,唯獨缺少富,它不是白富美的女人。没有妖冶的荡漾之美和花开富贵的雍容之态,如果偏要说它有贵气,那么它是清贵之气,它只适合开在天高云淡里,开在无边月色里,它比月光更清更冷更白,梨花院落溶溶月,玉容春寂寞。

春天,行走在丰县的百年梨园里,想起宋代一种叫做梨花白的酒,雅意弥漫,可惜难再寻觅。也想起何家英的画,晚清沙馥有《梨花侍女图》,何家英的工笔画中也常有梨花,着白衣的少女在春天的梨花树下,或躺、或伫立、或低头捡拾花瓣,气氛恬淡沉静优美,那些梨花白得淡雅、白得秀骨姗姗,树干黑得嶙峋苍老,高古与天真并存,在疏淡而充满节奏的叙事里,女孩的脸上总是藏着一抹隐秘的哀伤,挥之不去,何家英说:“婉约和忧伤的东西最能骚动人心。”

在何家英的工笔中,美是惆怅的,梨花也是惆怅的,东方式的审美乃至情感总是内敛含蓄,欲说还休的节制和自控,像梨花那么疏淡那么冷,固执地徘徊于寂冷而压抑的美学之中,不可言喻。西方人的审美往往是浓姿艳态,肆意纵情,连瓶里的插花都是一大簇玫瑰,蓬勃热烈地盛开,绝不是梅寒水瘦梨花淡白的意境。

梨花的白来自大唐,“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皇帝梨园弟子。”“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家国兴亡,世事沧桑,多少故事在梨花下上演,多年感叹在梨园中飘零,不只是唐玄宗如此风雅,在梨园里丝竹绕梁,上演《霓裳羽衣曲》,曲终人散后无可奈何,《红楼梦》里的十二官,十二个姑苏买来的小戏子都住在贾府的梨香院里。早春,梨花先开了,空气里弥漫着挥之不去的香气,沁人心脾,梨花树下唱昆曲,洁白的花瓣轻悠悠落下一朵,又落下一朵,笛声清亮亮的,在树梢上缭绕不去,“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听得林黛玉三魂六魄都去了,颓靡缱绻,散漫无际,和着梨花的白,和着燕子的呢喃,多么缠绵,那么美。梨花总是白在良辰美景中,和人生中的赏心乐事相陪伴,赏心乐事原本稀有,如同一部拖沓冗长的大戏,精彩部分不过是一小段折子戏,值得鼓掌的地方只三两声就完了。梨花白得似一抹轻云,软软地踏在轻云里,一路走来,一路盛开,哪管繁花落尽之后的哀伤,只需欣赏并享受当下的美好之事,记得并珍惜。

那天在梨园,月色之下,二三文友,喝着小酒,在梨花白的树下,着缥缈的白衣,翩翩然,有韵的,唱了一段《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杨贵妃为了梅妃和唐玄宗使小性而醉意阑珊,女人的失意心痛总是和爱情有关,和梨花无关。梨花白得无心,怎么会痛呢?梨花让人羡慕,它只负责唯美,它不负责心痛。尽管白居易非要这么写杨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硬是把大唐的漫漫艳情和浩浩狼烟与梨花扯在一起,但是梨花,是多么地无辜,梨花不负责“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样沉重的命题,只负责轻轻浅浅的白,在自然的规律里有序的白,在良辰美景里袅娜地白着就可以了。它白得那样小资情调,孤清地唯美着,惆怅东南一枝雪,于是,整个春天都是惆怅的。

梨花不需要政治和历史的命题,它照样白得很美很文艺,它的妙年洁白,风姿郁美和金钱权力都无关。那些俗粉的艳遇也和梨花无关,雨打梨花深闭门,春情无限怀人幽远都是桃花杏花荼蘼花的事情。

梨花那样白,白得只能成为背景,它是春天里所有艳情故事的背景,它影像高清,但不是主角。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小吕梨花
春来梨花香
梨花美
梨花艳清明
小苟与小吕
看水
19岁孙子骗了4738元 硬核爷爷带他跨省自首
小吕啊小吕
梨花之歌
《那天,风驰雨骤……》点评
送你一树梨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