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女的大孝

2014-08-15 03:12牛文丽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养母婆婆儿子

牛文丽

丰县大地,是刘邦故里,道教之源,这里钟灵毓秀,滋润着两汉文化。2014年4月份,正是人间芳菲天。《海外文摘》2013年度文学奖颁奖大会暨“中国梦·有情有义丰县人”全国散文作家梨花笔会在这里举行。我作为河南作家,有幸踏上这片土地,首先被扑面而来的春风所陶醉,继而被一个朴实而伟大的女性所打动。这位女性,好像生来就是与苦难作斗争的。她38岁那年,丈夫去世,留给她三个老人婆婆、养母、丈夫前妻的母亲“续娘”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她没有屈服于命运,努力支撑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一边让三个老人安享晚年;一边含辛茹苦把三个孩子抚养长大成才,千方百计帮养子找到生身父母。她就是“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提名奖” 获得者张玲兴女士。走近她,我领略到一幅由大孝大义之光所折射出的、让人为之震撼的最美画面。

血浓于水,

你们都是我的娘

1998年,张玲兴的丈夫周云亭撒手西去,38岁的她痛不欲生,丈夫留给她的是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三个年近80岁的老人,及4万多元的外债。这些困难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她的头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是死?是活?她真想随丈夫一起走。这时,三个孩子,12岁的大儿子周占海,12岁的二儿子周占台,9岁的女儿周书琴,齐刷刷地跪在她面前哭着劝说道:“妈啊,别哭了,爸爸走了,您还有我们,我们离不开您啊!”接下来,三个年近80岁的老人养母、婆婆、续娘也无声走到她跟前,陪着她一起落泪。寻死容易,牵挂难丢。虽然这个大家庭中三个老人及大儿子周占海和她没有血缘关系,但一样血浓于水,一家人走到一起不容易,她怎能丢下他们、一走了之呢?张玲兴一边哭,一边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张玲兴,1960年出生,原籍陕西省乾县阳洪镇人。她6个月的时候,父母离异,她被送给张志英、董凤兰夫妇。这对年过半百的夫妇之前曾收养了几个孩子,但不幸都夭折了,所以对张玲兴很呵护,倾注了很大心血,希望她长大成人,能为他们养老送终。张玲兴是个漂亮聪明而孝顺的女孩,16岁那年,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少女的梦是多彩的,喜欢歌舞的她,考上了西安一所艺术学校。可是,当她把这一喜讯告诉养父母时,他们死死地抱住她,恸哭不止,仿佛手一松,女儿就再也找不到一样。他们害怕女儿到了西安,会回到生母那里。此时,张玲兴的生母改嫁到西安。看着伤心的养父母,张玲兴心颤了,他们已近70岁了,且都患有多种疾病,正需要她照顾,她怎能抛下他们外出求学呢?于是,她忍痛撕碎了通知书。

随后,养父母给张玲兴招了上门女婿周云亭,结婚几年后,她迟迟没有身孕,便于1981年7月份,抱养一个男孩,取名周占海。一年后,她生下二儿子周占台。

日子很平静地一天天过着,转眼间,到了1984年,周云亭的父亲去世,周云亭母亲因思儿心切,想让他回江苏老家。而这时,养父也去世了。他便对妻子说出回老家的愿望,担心妻子不愿意去江苏,就把家乡描绘得美丽而富饶,有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土质肥沃,种啥收啥。张玲兴心动了,便带着养母、孩子一大家人回到了江苏丰县。而事实并非如此。张玲兴一家回到丰县后,没有住的地方,三间低矮的土坏房还是哥哥家的。没办法,只好住在哥哥家里。哥嫂家也不富裕,刚开始也没有什么,但时间长了,嫂嫂的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半年后,养母实在不想住在别人家的屋檐下,再加上思乡心切,坚持一个人回了陕西老家。

养母人回去了,把张玲兴的心也带走了。张玲兴担心养母一个人在家没有人照顾,吃不好,穿不暖,每隔一段时间回陕西看望一次。由于家里穷,没钱买火车票,她便扒拉煤的火车。1986年冬天的一天,她拖着8个月的身孕再一次扒上煤车,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站了10多个小时。当时北风呼啸,寒冷刺骨,天也渐渐黑了下来,她冻得瑟瑟发抖,手脚冰凉,人也困得上下眼皮打架,但她不敢睡,因为稍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险。回到陕西,她顾不上旅途劳累,给养母洗衣做饭。从江苏到陕西,往往返返上千公里,毕竟不是长远之计。随后,张玲兴和周云亭夫妇便自己动手,和泥烧砖,盖了三間简陋的房子。有了自己的家,张玲兴终于有条件接回了养母。

这样,家里有了婆婆、养母两个老人。除了这两位老人,还有一位不能不管的老人,那就是周云亭前妻的母亲。说来话长,当年张玲兴嫁给周云亭的时候,不知道他结过婚,也不知道他有妻子,后来听说他妻子因为受不了婆婆的气,自杀了。周云亭觉得一直亏欠岳母,逢年过节一直前去看望。即便后来结了婚,仍带着张玲兴去看望。刚开始,岳母对周云亭一家恨之入骨,是他们害死了自己的女儿。所以,每当周云亭带着妻子前去看望时,不理不睬,甚至恶言冷语相对。然而,无论岳母怎样想,他们觉得她可怜,不和她计较,依然故我。终于,他们的真诚融化了老人内心的坚冰。随后,张玲兴按当地风俗,认下老人为“续娘”。以后,她便经常到续娘这里洗洗晒晒、缝缝补补,送些吃的用的。到了后来,续娘的儿子、孙子相继去世,无依无靠时,她毫不犹豫地把续娘接到自己家里吃住,像亲生女儿一样尽孝。

已经走过来的路已经很难,以后的路也许更难,但再难,也要往前走下去,要靠自己的力量将家庭这艘沉重的大船拖离生活的苦海。渐渐地,张玲兴止住哭声,她走到三个老人面前说:“娘啊,请你们放心,我绝不会丢下你们不管,以后,有我一口干的,绝不让你们吃一口稀的,我穿一身棉的,也绝不让你们穿一身单的。”她用一颗朴实善良的心,对三位老人作出了重重的承诺。

生活即使如山沉重,

也要用力扛起来

一家7口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吃穿问题。最初,张玲兴一家由于从陕西搬回家乡的时间晚,也没有户口,只分了处在半山坡的3亩多地。这样贫瘠的土地,浇水困难,而且积蓄不了雨水,有的人家干脆废弃了。张玲兴要在土里刨食,像宝贝一样侍弄。天旱时,她拉着平板车一车水一车水地往坡上拉,指望着有好的收成。愿望是好的,可由于土地贫瘠,几乎年年青黄不接,粮食质量很低,不够一家人糊口。

看来,种地不是唯一的出路。农闲季节,她用十多元的钱,买来一斤多毛线,织成小孩子戴的帽子,一天能织几个,挣上十多元钱。在卖帽子的同时,她还到临颍、蚌埠等地批发一些针头线脑之类的小百货,一天能挣上二三十元钱,多少补贴点家用。但卖小百货也不是天天都能挣钱,农村集市要么逢单,要么逢双,如果遇到天阴下雨或下雪天,就出不了摊。这样,做小生意和种地一样,经常青黄不接。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三个孩子上了初中,需用的学费增多。三个老人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养母患上高血压,半身不遂;续娘腿脚也不灵活;忙中添乱的是,婆婆因为承受不了儿子去世的打击,哭瞎了双眼,一心寻死,有一次,爬上房顶,扒着屋檐,准备往下跳。张玲兴发现后,大吃一惊,急忙大声喊道:“娘,你要干什么?千万不要往下跳!”婆婆说:“我活够了,不想活了。”说着,双手松开房檐,跳了下去。张玲兴急忙伸出双手去接,结果,婆婆安然无恙,而她被砸成骨折,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这一切,都让张玲兴肩上的担子陡然加重许多,她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各种办法挣钱。

农忙季节,张玲兴忙完自己家的农活,帮别人家喷洒农药。这活又累又容易中毒,一般人即使是男劳力也不愿意干的活,她为了挣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了。喷洒农药,最好放在上午10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尽量避免在中午高温的状态下喷药,她为了尽快干完活,干着干着,就忘记了时间,甚至在中午高温下进行,浓重的毒药味呛得她几乎窒息,甚至出现疲倦、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有一次,因为中毒,昏倒在地里,多亏被人发現,抢救及时,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张玲兴白天练摊卖小百货、打农药,晚上去地里帮人家摘棉花。农村休息早,天一黑,田地里就没人了,特别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四处黑灯瞎火的,给人阴森森的感觉。而她这时候又要上工了,那片棉花地,紧邻一片坟地,微风吹过,周围声音簌簌,直叫人汗毛倒竖。她是一个胆小的人,脑海里不时出现鬼故事。邻居一位看园的老大爷,看她可怜,便在自家地头,不时地咳嗽一声,给她壮胆。

进入2001年后,张玲兴的收入有了一些提高,她养了鸡、鸭,鸡蛋、鸭蛋除了给老人改善生活,还拿到集市上卖一些。这样,她积累了一些养殖的经验。一个亲戚看她不易,给了她两只小猪娃,她喂养得膘肥体壮,竟卖了2000多元。随后,她用这钱,再加上原来的积蓄,到旧车市场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和一个小型加工玉米的机器。以后,她每天天不亮就走村串乡收玉米,进行深加工。她一天往返上百里路,一干就是一整天,如果遇到卖馒头的就买一个吃,如果遇不到就饿一天。由于起来得早,加上劳累,非常困乏,干着干着,上下眼皮就直打架,很想躺下来睡一觉。可是,她知道,睡一会儿,就会少干一会儿活,少挣一份钱,只好用凉水洗洗脸,继续干活。

张玲兴为人善良,人缘极好,有好心人见她一个人实在太累太苦,便给她介绍对象。她长相不俗,有文化,也能吃苦,自然有比较强的吸引力,不乏有条件的不错的男士向她伸出橄榄枝。可是她一一回绝了,她不愿拖累别人,只想一个人承担所有的苦。这样,每当累了,倦了,连个可以倾诉的人都没有,只好一个人悄悄地跑到丈夫的坟前大哭一场。而在别人面前,在家人,尤其是三个老人面前,呈现的永远是一副笑脸。

生活在继续,张玲兴哭过之后,还得往前走。她拭干泪水,暗暗给自己鼓劲:“太阳从别人家门前过,也会从俺家门前过,人家能过上好日子,俺家也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经过苦扒苦做,几年之后,生活有了进一步的好转,她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承包了20多亩地,家庭收入有了明星增长,土坯房翻盖成瓦房。三个老人不愁吃穿了,大儿子和女儿也进入大学校园。可她却明显地衰老了,才四十出头,头发已经全白,患上了高血压、肠胃炎、脑神经衰弱、脑梗塞、支气管炎等等一身病。有时,她正说着话,突然说不出了,正干着活,突然昏倒了。人活这一辈子真的很难,她可以说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天,她把所有的苦埋藏内心。在她的努力支撑下,家庭这艘沉重的大船没有沉没在生活的苦海里,一程程驶向阳光地带。

化解恩怨,

我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张玲兴拼命挣钱的同时,还要侍候好三个老人,这不只是让老人简单地吃饱饭、穿暖和,还要感化古怪的婆婆、哄好小心眼的养母、解除续娘心中的积怨和误解,同时,还要协调好老人们之间的关系,化解彼此的矛盾。这些都是让她头疼且不轻松的事。

说起张玲兴的婆婆,其脾气古怪,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因为和大儿媳不和,经常吵架,没法在一个锅里吃饭,便跟着张玲兴住。最初,张玲兴想,婆婆再不好,我真心对待还不行吗?谁知,事情并不像她想象得那样简单。婆婆很迷信,把儿子去世的罪责归到张玲兴身上,骂她是丧门星,克死了丈夫,有时一骂就是一夜。

张玲兴感到很委屈,但想到婆婆心情不好,拿她发泄,情有可原。但让她无法忍受的是,婆婆连同养母和续娘一起骂:“你们是哪架子上的鸡,住在我家干什么,我儿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像驴一样累死累活地拉磨,也不致落下病根,让我老年丧子。”婆婆认为儿子没有去陕西时,身体很健康,可从陕西回来,就一直药物不断,是在养母家累的。还认为,张玲兴每次回家,总是先到续娘屋里问候,没有把她放在眼里。除了这些,婆婆还疑神疑鬼,骂张玲兴给她做的饭不好吃,给养母和续娘做的饭好,不一样对待。

婆婆的胡搅蛮缠和无中生有,让张玲兴很无奈。这一天,她忙完一天,回到家,婆婆因为饿了,没有及时吃到饭,骂张玲兴不管她了,肯定是难耐寂寞,出去约会野男人了。张玲兴感到很委屈,因为下大雨,路上泥泞不好走,才回家晚。此时,又饥又饿的她,精神近乎崩溃,便拿起1瓶白酒,就着一把安眠药,喝了下去,多亏被人及时发现,被抢救过来,结果人没有死成,却从此落下久治不愈的胃病。

既然死不成,那就好好活。张玲兴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以求对症下药的良方。她想,婆婆因为失去儿子,哭瞎了眼,摔断了腿,性格变得不可理喻,可以理解,自己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责任,是不是因为忙缺乏和婆婆的沟通和交流?再者,她觉得续娘没有亲人,很可怜,加上性格内向,有什么委屈总是憋在心里,所以每次回家总是先到续娘屋里问候,以致引起婆婆的妒忌和不满。找出原因后,她一有空就往婆婆屋里去看问寒问暖,耐心解释说:“娘,您老人家比续娘有福,孙子孙女好几个,可续娘就没有福分,她无儿无女无孙多可怜呀,您不是常教育我先人后己吗?我多关心续娘也是听了您的话呀!”婆婆一听别人比自己还可怜,心里顿时产生一种满足感,便大度地说:“那我不生气了。”

谁知“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边婆婆的气才消,那边养母又不高兴了,觉得自己的地位在下降,女儿心中只有续娘和婆婆,按理說,自己对女儿的贡献最大,应该在女儿心目中地位最高。于是,心里很不平衡的养母,也闹起了别扭,动不动就和女儿不说话,也不吃饭。张玲兴见此,急忙买来养母爱吃的蛋糕,甜言蜜语地劝说:“娘啊,您把我养大,恩重如山,我什么时候也忘不了,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您多担待,因为您最心疼女儿呀。”她这么一说,养母也不生气了。

为了进一步照顾三个老人的情绪,张玲兴尽力掌握好“平衡术”,买衣服三件,买鞋三双,不分彼此,如果钱实在不够,就先买两件给婆婆和续娘,把自己的衣服给养母,因为养母像小孩一样,几句话就能哄开心。她还在饮食上下工夫,续娘不吃肉,养母不吃鸡蛋,婆婆爱吃肉和油煎馍。她无论多忙,也尽量根据各自的口味,做出不同的饭菜。日子窘迫的时候,没有钱买肉和时令蔬菜,就到地里挖野菜,摘槐花、香椿、榆钱,用面粉掺拌,做出清香可口的饭菜。她考虑到老人们由于牙齿脱落,嚼不动硬物,常常做易嚼易咽的面疙瘩汤。在她的关照下,老人们生活安逸,精神愉悦。

随着年龄的增长,养母患上高血压,半身不遂,胳膊麻木。续娘患了腿疾,行走不便。三位老人大部分时间待在屋里。张玲兴担心老人们在屋里憋闷,省吃俭用,花120元钱到旧货市场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村里买电视的人家不多。所以村里的老年人晚上总爱到她家看电视,非常热闹。这样,瘫痪在床的婆婆、行走不便的养母和续娘再也不感到孤寂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三个老人渐渐理解、体谅张玲兴的难处,知道心疼她了,尤其是婆婆,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找事了。2001年秋天,张玲兴因为过度劳累,生病住院,养母和续娘相互搀扶着前去看望,像孩子似的偎依在她的床前久久不肯离去。在床上躺了几年、大小便失禁的婆婆,更是感到一天也离不开儿媳,她一天念叨十几遍:“俺媳妇去哪里了?怎么还不回来呀?”

如果说以前照顾三位老人是出于一种责任,而躺在病床上的那些日子,张玲光则真切地感受到她和三个老人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三个母亲离不开她,而她也同样离不开三个母亲。然而,人世间的缘分总是那么短暂。2005年11月,94岁的婆婆去世。2006年1月份,95岁的养母走了。2010年5月,103岁的续娘也永远地走了。她们走时像睡着了一样,平静而安详。

张玲兴孝顺老人的感人事迹,曾于2004年被丰县电视台拍成专题片《张玲光和她的三个母亲》,该片感动了无数观众,获得了当年中国广电新闻一等奖,并被文化部送到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展播。当别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做时,她说:“我仅仅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只想传承下去。”这话说得很朴实,但也正是因为这朴实的话语里所包含的孝道和善良,感动了成千上万人。她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道德模范”、“ 感动中国候选人提名奖”。

为儿子寻找生身父母,

再谱大义大爱之歌

张玲兴送走了三个老人,家里生活也有了进一步好转。大儿子周占海从石家庄陆军学院毕业,因表现优异,成长为优秀的指挥官;二儿子周占台成长为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小女儿周书琴从武汉科技大学毕业后,到南京一家设计公司工作。按说,孩子们已长大成人,张玲兴可以轻松地睡上安稳觉了,可是她内心深处埋藏一个秘密,不说出来,觉睡不安稳。

说起来话长, 26年前的一幕,总在张玲兴的脑海里回放。1981年的一天,结婚已经5年的她,一直没有孩子。这时,听一个亲戚说,有户人家已有三个男孩,想再生个女儿,结果生了一对龙凤胎,女孩不幸夭折,这对夫妇痛苦之余,无心也无力再抚养儿子,便想把刚出生不久的男孩送人。她得知这个消息,便托亲戚抱养了这个男孩,取名周占海。一年后,虽然有了自己的儿子周占台,但仍然视周占海为己出。

周占海也知道,在自己的成长中,所得到的母爱不比弟弟妹妹少。但是,他上学后,常有村里大一点的孩子欺侮他,骂他是抱养的,生身父母不要的孩子。当时,他并不相信,后来,他听亲戚也这么说,就越发相信了。有一次,他在学校需要填写自己的出生年月,便问母亲,可母亲一会儿说他是7月份出生的,一会儿又说他是2月份出生的。哪有母亲不清楚自己儿子的生日?这更加重了他的怀疑,特别想知道自己的身世,但不敢问母亲,怕与家人有隔阂。但自此以后,有了解不开的心结,对生日非常避讳,不愿和别人说自己的出生年月。

2004年的一天,周占海已上军校,因为一件事惹母亲生气。看到母亲一个人在屋里哭,他很自责,便写了日记,日记里除了自责,还对自己的身世提出质疑。他走后,把信放在床铺下面。想不到,妹妹看到了信,才意识到这么多年来,哥哥内心埋藏着这么大的秘密,她一边给哥哥打电话安慰道:“哥哥,你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惹妈妈伤心,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是你最亲的人。”一边把哥哥的信告诉了母亲。

周占海听了妹妹的责备,很内疚,往事历历在目,他怎能忘记母亲的好。当年,家里困难,母亲无力同时供他们兄妹三个读书,便让学习优秀、只比自己小一岁、正读初三的弟弟退学,当时弟弟哭着不愿退学,说妈妈偏心、只疼哥哥,以致弟弟小小年龄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干成年劳力才干的粗活,每天天不亮到徐州拉砖,一天两趟,往返200多里路,挣的钱供他读书。而妹妹因为交不起书钱,只能借别人的书读,写字没有本子,在地上写字。还记得有一年,他想吃西瓜,需要用面粉换,当时父亲还在世,生气地说:“换去吧,换了西瓜两天不要吃饭。”母亲心疼他们兄妹三个,花8角钱,买了一个坏了一半的西瓜,好的给他吃,坏的给弟弟妹妹吃。周占海越想越内疚,对妹妹说:“我再也不想知道自己的身世了,母亲就是我最亲的人。”

张玲兴是一个善良的人,她考虑再三,决定把秘密告诉儿子。2007年,周占海谈了女朋友,准备第二年结婚。她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很平静地把收养过程一点一滴告诉儿子,并决定带儿子回陕西老家去看望生身父母。可是,周占海担心母亲伤心,便拒绝道:“我不去找了,您就是我的生身母亲。”张玲兴劝说道:“回陕西认亲吧,你生身母亲十月怀胎生你也不容易,一晃快30年了,他们也老了,也一定很想念你。”在她的劝说下,这一年的冬天,周占海随母亲回陕西老家寻亲。

周占海的生身父母和张玲兴的娘家离得不远,也一直在打听儿子的消息,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儿子的思念一天比一天强烈。但又想着既然儿子已经送人,就不应该再拉扯不断,只好把无尽的思念埋在心底。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张玲兴竟然把儿子给送回来了,而且培养得很优秀、很懂事。这一天,他们见到朝思暮想的儿子,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随后,又跪在张玲兴面前叩头致谢。

张玲兴急忙搀扶住这对年已70多岁的老人,并对儿子说:“占海,以后,你要经常和你父母、哥哥们联系,多问候,他们也不容易。”也确实,周占海的父母和哥哥们还住在土坯房里,日子过得很窘迫,生身母亲患有严重的腰椎病,疼得几乎不能走路,药物不断。周占海虽然无数次地在梦里想象自己原来的家,但真正回到这里,猛然间觉得是那么地陌生、不适应,无法立即融入这个家庭中,以致第二年,生身母亲来丰县参加他的婚礼,他和生身母亲也没有话说,这位母亲忍不住暗自落淚,以为儿子怨恨她当年把他送人了。张玲兴见此,一边劝导儿子,一边对这位伤心的母亲说:“孩子一时无法适应,你多多包涵,慢慢来。”

张玲兴帮儿子找到了生身父母,她不由也想起了自己的生身父母。乾县也是她的出生地,如今回到这里,不去见见自己的父母,也是一大遗憾。关于自己的身世,她陆陆续续听过一些。当年,父母结婚后,感情尚好,可母亲连续生了两个女儿后,奶奶的脸色就越来越不好看了。奶奶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害怕自家香火断了,便逼迫儿子和媳妇离婚。父亲和母亲离婚,又想到带着女儿娶妻困难,一个也不要。母亲一个人难以养活两个女儿,便忍痛把6个月大的张玲兴送人。尽管这段回忆很伤心,但她还是想见见父母。经过一番周折寻找后得知,母亲已经去世,父亲已有一大家人。已经77岁、瘫痪在床的父亲,听说女儿要回来认亲,高兴得老泪纵横。

2014年1月份,分别54年的父女终于相见。

短暂的相聚,长久的分离,张玲兴回到江苏后,经常给父亲打电话问寒问暖,同时,嘱咐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照顾好父亲:冬天的时候,多晒太阳;吃饭时,加强营养。她把照顾养母、婆婆、续娘的方法一一传授给弟弟妹妹。她不仅对父亲这样,对村里的老人也有着浓重的孝敬之心。逢年过节,她经常去敬老院看望,买棉被、茶杯送给老人,还把自己照顾老年人的心得体会,总结出来,写成文章,让更多人受益。

如今,张玲兴的事迹在丰县大地广为传颂,她用一颗朴实善良的心,奏响了一曲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的幸福之歌。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养母婆婆儿子
养母和养女的官司
打儿子
别把婆婆当成妈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脊背上的希望
献给婆婆
儿子
感动的泪水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