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孝女

2014-08-15 03:12褚福海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养母婆婆

褚福海

广袤肥沃的苏鲁豫皖平原,孕育了重品厚德的汉文化;悠悠流淌的黄河之水,滋养着勤劳淳朴的两岸人。素以“重情重义”享誉四方的刘邦故里——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就坐落在黄河古道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受汉文化的熏陶,喝着黄河水长大的丰县人,人性中便自然形成了善良憨厚的秉性。因而在这个不大的县城,近年来竟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20多位大爱好人与道德模范!

梨花盛开、落英缤纷的时节,笔者有幸随全国散文作家采风团踏上了这片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土地,近距离采访了那位用大爱抒写孝道的传奇女子——张玲兴,心灵一次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鞭挞。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她们之间,不存在丝毫血缘关系,然而她卻把她们都当成了自己的白发亲娘,二十多年如一日精心赡养照料着她们,使她们得到应有的快乐与幸福,享受到了人间温情,而自己受尽了磨难曲折,吃尽了无数苦头,这是何等思想境界与崇高情怀!

张玲兴用人间大爱缔造了一个真实质朴而感人至深的故事,谱写了一页彰显人性光辉与无私爱心的乐章!

一、善良之举引来沉重压力

张玲兴1960年出生于陕西省乾县,不满周岁时,因父母离异,她被送给了邻村一对无儿无女的夫妻。张玲兴的养父是个非常善良敦厚而热心肠的人,将她视作己出,当成掌上明珠,呵护有加。

养父乐于助人的举动和豁达大度的性格,给她稚嫩的心田播下了圣洁的种子,也深深地影响着张玲兴平凡的一生。

1976年,张玲兴与在陕西打工的江苏丰县农民周云亭喜结连理。过了几年,村里有户人家生了对双胞胎儿子,因为家境贫寒,承受不了巨大的经济开销,该夫妇决定忍痛割爱,送掉一个孩子给别人抚养。那时张玲兴夫妻还没有生育孩子,于是欣然收养了这个男孩,并给他起名为周占海。

又过了两年,张玲兴的养父去世。恰在这时,远在四千里之遥的周云亭老家也传来消息,他妈妈已卧病在床,让他火速赶回。真是屋漏偏遭当头雨,祸不单行啊。舒缓平静下来的周云亭低声细语跟张玲兴商量,祈望她和自己一道回江苏老家,单纯的张玲兴没假思索,就爽快答应了,毕竟嫁夫随夫,是天经地义的嘛,但向丈夫提出了一个要求,她实在不忍心让养母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留在陕西,她要把养母带在身边伺候。

通情达理的周云亭几乎没假思索便点头同意了。1984年底,张玲兴一手抱着儿子周占海,一手搀扶着养母张凤兰,跟随周云亭踏上了丰县大沙河镇双庙村这块遥远而陌生的土地。

抵达双庙村没多久,张玲兴便慢慢知道了丈夫家的一些“秘闻、内幕”——她的婆婆周黄氏是出了名的古怪脾气,跟全村所有人都无法融洽相处。同时还了解到,在她与周云亭结为夫妇之前,丈夫曾结过一次婚,前妻就是因为长期处理不好婆媳关系而患上了抑郁症,经常神志恍惚,最终选择了自杀解脱。

这些事情,之前周云亭只字未对张玲兴提起过,尽管只是善意的隐瞒,可突然从别人嘴里灌入耳际,张玲兴听后心里极不是滋味,不免有些生气责怪。但善解人意的她还是谅解了丈夫。她坚信,凭借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应该能跟婆婆和谐相处下去。

然而,事情并不都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发展的。或是为了在家里树立威望,或是鲜明个性的自然流露,婆婆很快就给张玲兴来了个下马威:1985年春节,由于张玲兴做的菜不合婆婆口味,老太太竟全然不顾大过年的喜庆气氛,对着张玲兴就破口大骂起来。长这么大以来第一回挨那么难听的辱骂,张玲兴委屈至极,但她强忍耐着、忍耐着。可她再能忍,养母张凤兰却忍不住了,当即跟周黄氏对骂开来。两人越骂声音越高,很快引来许多村民看热闹。唉,这可是春节呀!自尊心强、好面子的张玲兴哭着哀求婆婆与养母:“求求你们不要再吵了,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可她的劝说没能起到作用,两位老人对骂了好半天,最后在她的再次央求下才停息了争吵,不过家里好久都弥漫着异常紧张的气息。

那个春节,张玲兴过得很不如意,甚至有些凄凉,也引发了她的焦虑与深思:今后的路还很长,这日子该怎么过啊?

可不管有无太阳升起,时光总是像黄河水那样奔腾不息,滚滚向前的。善良的张玲兴开始以最大的热忱与关爱去对待婆婆,平时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先给她吃,有什么好用的,先给她用。她对婆婆的那股亲热劲,使养母看得心生嫉妒,几次三番对着张玲兴抱怨责备道:“她又不是你亲娘,你干吗对她那么好?”张玲兴总是笑着说:“娘,你是我的亲娘,她也是我的妈呀。”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张玲兴的不懈努力下,婆婆周黄氏总算慢慢地从心理上、情感上逐渐接受了她,尽管后来偶尔也曾吵过闹过,但日子好歹能过下去了。

1999年初,丈夫周云亭前妻的大哥去世了,周云亭的前岳母丁志圆一下成了孤家寡人。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很快传到张玲兴耳中,她不由得暗暗为老人担心起来。出于善良的本性,张玲兴脑海里闪现出了把老人接到家里来照顾她晚年生活的念头。可丈夫已经去世,自己的承受能力也已接近极限,还真的要再认一个“娘”吗?

左思右想、前争后斗地反复犹豫了几天后,张玲兴终于把这个不寻常的想法告诉了婆婆和养母。婆婆和养母先是不约而同地吃了一惊,接着与张玲兴料想的一样,婆婆和养母当即异口同声、观点空前一致地予以明朗而强硬的坚决反对!但张玲兴不甘心,没有轻易放弃,性情仁善的她从小就见不得别人可怜,更何况这个人还是丈夫的前岳母。在张玲兴的执拗坚持和再三劝说下,丁志圆高高兴兴迈进了周家的大门,成了这个大家庭中最年长的一员。后来张玲兴按照当地风俗,认丁志圆为续娘,从此,张玲兴拥有了三个白发亲娘。

在与丈夫婚后的数年里,张玲兴先后生育了一儿一女,加上收养的大儿子,共有三个孩子,所以最高峰时全家有八个人之多。

八个人,一日三餐要吃饭,每天要穿衣,三个孩子要上学读书,三位老人不时生病需就医,家庭开支之巨,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对有经济实力者来说,这或许不算啥问题,可对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张玲兴而言,无疑是个巨大而沉重的包袱。

二、坚韧之骨消融生活磨难

如果说,生活是条布满激流险滩的河,那么,生命就是艘承载风雨磨难的舟。

而面对大自然,人显得极其渺小与脆弱。首日去采访时,见到坐在我面前的张玲兴,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么瘦小黝黑,貌不惊人,体重不足48公斤的她是如何坚强而快乐地度过那些风雨飘摇的艰难岁月的?又是怎样想尽办法克服生活中接二连三的艰难困苦的?

怀着好奇、钦佩的探究心理,我耐心倾听她欠条理却真诚的诉说。

面对这么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庭,张玲兴心里明白,首要的事情是先得解决全家人的生存问题,她也掂出了自己肩头的分量。

张玲兴刚到丰县时,连个可供全家人遮风避雨的家都没有,周家穷得真可谓是一贫如洗!时不我待,要强的张玲兴急忙与丈夫商议,确定了造房方案,紧接着,择定地基,筹集资金,购买建材,她风风火火地忙开了。为能节省点钱,她和丈夫一有空就到窑厂去捡砖头,并自己动手浇注水泥预制板,三间平房在他们的悉心张罗下很快就拔地而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虽不怎么像样,可毕竟有了可以栖息的安身立命之所,她那颗悬着的心也安然落下了。

民以食为天。全家八张嘴,仅吃饭问题就足以让张玲兴操心到头痛。

首先是需求量大,单靠地里种的这点麦子、玉米,无疑是杯水车薪,所以出于责任,她和丈夫白天除了干完地里的活,还帮人家打玉米棒子、开着拖拉机到邻村加工轧面条、推着小板车走村串户卖小百货,一个瘦弱女子,干的是男人都嫌累嫌苦的活。夜晚侍候好老人,张玲兴还经常摸黑到田里去拾麦子和棉骨朵,拼了命地去赚钱养家。她经销的小百货都是从山东临沂和安徽蚌埠进的,为了进货便宜些,有一回,她带着跟村邻借来的四五百元钱到蚌埠进货,孰料一不小心被扒手偷走了,这让恨不得把一分钱掰作两半用的张玲兴心痛、自责了好多天。

其次是众口难调:每个人多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或嗜好是很难改变的,她的婆婆喜欢吃煎馍,养母习惯吃甜食,续娘偏爱吃蔬菜,为此张玲兴一顿饭总要不厌其烦地分几次做,做出三种不同的口味,然后一个个端给她们吃。料理完老人,她才匆忙吃点东西填填肚子,有时家里没啥食物可吃,就干脆啃上个玉米棒、喝几口菜汤将就过去。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家境贫寒,他又能怎样?

张玲兴原本以为,日子虽清苦些,只要一直这样平静地延续下去就行,但好景不长,1997年,张玲兴的丈夫周云亭被查出患了肝癌,次年秋,便带着对亲人的无限眷念和牵挂离开了人世。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意外离世后,除了给这个家留下了四万多元债务,还有就是两位老人(当时续娘尚未接来)与三个孩子,一副沉重得能够令人窒息的担子压得张玲兴喘不过气来……

整整一个星期,张玲兴痛苦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七天间,看着泪流不止的婆婆和养母,目睹三个不知所措的孩子,她幡然醒悟,家里的大树倒了,自己就是主心骨,必须用坚强的肩膀顶住摇摇欲坠的家,决不能让家垮塌掉,于是坚定地大声对他们说:“你们都不要担忧,这个家有我在你们就别怕!”

从那日起,张玲兴犹如一台动力十足、不知疲倦的机器,每天天刚放亮便马不停蹄地运转着,直到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才会躺下休息。不过本该属于她的夜晚,却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不是一会儿婆婆叫喊要喝水,就是养母呼唤需撒尿,她日复一日从早到晚,里里外外忙碌着,浑身骨头像散了架,人瘫了似的一动也不想动,而次日一早又要进入到另一个循环当中去。

这些年来,张玲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吃上顿饱饭,睡上个好觉,可就连这么简朴的愿望,也都成了难以实现的奢望。

我不解地问张玲兴,你可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知觉的人啊,这些年下来,经历了那么多生活的磨难,体味了那么多辛苦劳累,究竟内心深处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她浅浅一笑,淡然回答道:“还不是因为有对美好生活的执著向往与坚定信念在不断地激励鼓舞着,否则可能早就垮掉了。”的确,那个遍体鳞伤的家,不能没有她。

三、宽容之心化解纷繁矛盾

张玲兴的婆婆、养母和续娘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各异的个性、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及人生经历,因而三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法迥然有別,这就导致三个老人很难和睦相处,经常因意见相左而磕磕碰碰。

婆婆性格古怪而倔强,养母爱耍小孩子脾气,续娘性情温和为人开朗,张玲兴为不让续娘受欺负,需要不断平衡三个老人之间的关系,可谓绞尽了脑汁。以往张玲兴回到家里总是先问候婆婆,自续娘来了她改成第一个问候续娘了。本来算不上事的小事,可婆婆心里憋屈了,一生气竟好几天不吃东西,急得张玲兴一有空就往婆婆屋子里跑,还多次跟婆婆聊天交心:“婆婆你真幸福,有孙子孙女好几个,续娘却比你可怜多了,她无儿无孙,我多关心她,难道不应该吗?”

婆婆虽然古怪,但也不是完全不懂人情世故,听说别人还要比自己可怜,顿时起了恻隐之心,爽朗地对儿媳表明了态度:“那我以后再也不生气了。”

老人很多时刻就像孩子。这不,那边婆婆的气才消,这头养母又不高兴了,养母感觉自己的地位在直线下降,因而也闹起了别扭,甚至用绝食的方式进行无声抗议。张玲兴寻思着对策,她知道养母有爱吃甜食的嗜好,便悄悄买回一斤蛋糕送到她床前,看见有可口的食物,养母终于笑逐颜开了。

张玲兴白天要出去赚钱,三个老人在家里动不动就闹矛盾,闹完后,大家都不说话,眼巴巴等张玲兴回来。张玲兴一进家门,她们便争先恐后地向她告状,要求她主持公道。张玲兴每次回到家虽已疲惫不堪,但她总是耐心地听完老人的“投诉”,然后作出客观公正的分析与评判,平心静气劝解安慰她们不要为些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老人们经张玲兴一开导,马上就尽释前嫌了。

还有件事,真让张玲兴有点哭笑不得。1998年秋,张玲兴的丈夫周云亭因病去世后,婆婆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导致精神忧郁。一日,趁人不注意,她突然爬上房顶欲往下跳,张玲兴在下面急得边哭边劝说,岂料万念俱灰的婆婆竟不听劝阻,两眼一闭,顺势跳下,危急之际,张玲兴本能地伸出双臂去接,可瘦小羸弱的她怎能抱得住人高马大的婆婆,结果婆婆没事,自己被砸成骨折。

婆婆跳楼轻生的意外举动,给张玲兴敲响了警钟。自那以后,她不仅经常和婆婆促膝谈心,劝导婆婆“不要消极悲观,而要乐观对待生活,即便儿子不在了,还有儿媳孙子孙女在,风雨过后一定能够见到彩虹的”;同时她在每次出门干活前,总要反复对其他两位老人或子女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多留神常提防,生怕有个闪失。精诚所至,金石為开。婆婆在她细雨润物般的开导下,思想渐渐开通起来,心态也回归复原了。

这么多年来,张玲兴几乎每日一早就出去种地或做其他事情挣钱,直到天黑了才回到家中。由于人不在家,她们家的早餐午饭都相当简单的,所以晚上这一顿,她想方设法要让三个娘吃好点,心情舒畅些。等她们吃完,再自己胡乱吃点东西,收拾停当后,打扫房间和院子卫生,然后还要洗一大堆脏衣服,接着便伺候老人洗漱上床,再将孩子安顿好,往往都得忙到半夜才能歇息。有时自己身体不适,也只好无奈无助地强打起精神硬撑着。

张玲兴对老人的真心付出,老人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2001年秋,因为长时间过度劳累,张玲兴患急性阑尾炎住院了。看着病榻上张玲兴难受的情状,养母、续娘非常着急,尽管老人们帮不上什么忙,可她们总是不停地围着她转,不安的神情显露无遗。已经双目失明了的婆婆躺在床上看不见儿媳,更是焦急牵挂,每天都会问上十几遍。如果说以往照顾这三位老人是出于良心与责任,那在她住院的那段时日里,张玲兴则深切感受到了她和三位老人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三个娘确实都离不开她,而她也已经离不开她们了——她早把她们当作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对待。那一次,坚毅倔强的张玲兴因为感动而哭了。

看到张玲兴起早贪晚、忙里忙外的那么辛劳,老人与孩子都十分心疼,一个个开始变得乖起来,学会从各方面去体谅她,尽可能不增加她的麻烦,不再给家里添乱加堵,从此,长期笼罩在她们家不和睦的阴霾烟消云散了,简陋的屋子里偶尔还会传出阵阵欢声笑语,使原本平淡苦涩的日子逐渐生动起来,全家人在其乐融融中延续着难忘的时光。

四、勤劳之手改写出彩家境

当地政府在调研察看了张玲兴家的实际情况后,迅即在经济上给予她家一些资助,可僧多粥少,这点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张玲兴深知,天上不会掉馅饼,改变现状只能靠自己。于是,头脑灵活肯吃苦的她在种好责任田之余,还种植了果树,养了猪、羊、鸡、鸭,只要有空余工夫,便出去帮人家打玉米棒子、加工面条,走村串户推销小百货,以增加经济收入。那些日子,她每天少说都得跑上二十几公里路,至傍晚时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似的沉,挪都挪不动,可她从不叫苦喊累。

从小吃过苦,知晓挣钱不易的张玲兴近乎疯狂地劳作着,哪行赚钱做哪行,可对自己极其苛刻与吝啬,从不乱花一毛钱,把赚来的钱都积攒起来,供养三个娘与孩子。

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大儿子周占海高中毕业后去部队当兵,次年就以全团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如今为河南安阳某部的军官;二儿子与女儿也有着一份体面且收入颇丰的工作。受母亲勤劳俭朴品格的影响,儿女们挣到的钱,除去必要的生活开销,剩余的全都寄给张玲兴统筹支配。她的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希望的曙光出现在她眼前。

二十多年前建造的那三间简易平房,早就破旧斑驳得不像样子,也实在容纳不下那么多人了。跨入新世纪后,张玲兴与孩子们一合计,决定翻建楼房,于是拿出多年来的积蓄,建起了在双庙村称得上是凤毛麟角的新楼。还筹资购买了台联合收割机,农忙时小儿子回来帮别人收割庄稼,赚点劳务费。看着苦尽甘来的张玲兴日子渐趋好转,村邻们既为她高兴,也煞是羡慕,纷纷以这个身边的楷模来教导孩子。

五、厚爱之人赢得高度赞誉

张玲兴历经多年拼死拼活的持续努力,家庭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她琢磨着怎样让饱经沧桑的老人们改变传统习惯,享受一番富有情趣的生活。她首先想到的,是给瘫痪在床的婆婆洗个热水澡。

当时家里还没安热水器,睿智的张玲兴就找来一个大大的黑色塑料袋,拿到屋顶上,装满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天,至傍晚时,塑料袋里的水被晒热了,她便接上一根管子通往下面,一个自制的淋浴装置初具雏形,呈现在了眼前。张玲兴自己先尝试了一回,嗨,那效果还真不差,别提有多舒服啦!她赶紧把婆婆抱到水管下方,可婆婆这么大岁数却没洗过淋浴,水一淋到身上,惊吓得大叫救命。张玲兴在水管下演示着,然后拉着婆婆的手,轻柔地帮她擦洗……没有人会远离或拒绝美好的事物,张玲兴的婆婆也不例外,很快就接受了淋浴,并越洗越陶醉。

看到周黄氏洗得那么爽快惬意,养母和续娘也动心了。于是,张玲兴干脆在屋顶上多放几只大塑料袋,满足她们最原始质朴的愿望。此后的无数个黄昏,在张玲兴家静谧的院子里,常会出现几位老人同时洗热水澡的温馨画面。洗着洗着,攀附于老人周身的幸福感就悄悄地随着温水流进了心海,脸上也漾开了灿烂的笑靥。

另两个颇具戏剧性的插曲,笔者觉得有必要向读者再现一下。

张玲兴二十多年如一日孝老爱亲的非凡行为,博得了四邻八乡众口一词的极佳口碑,好名声越传越远,最后传到了远在陕西的续娘嫂子耳朵里。续娘嫂子听后既有些敬佩羡慕,又有些似信非信,为一试真假,她老人家竟千里迢迢让人难以置信地独自摸索着来到了张玲兴家,寒暄过后,她实诚地向张玲兴提出了欲在家里住上一段时间的要求。看着这位送上门来的“娘”,张玲兴倍感惊讶。自己已经够累的了,再添一个老人,又怎能受得了?可当她看见老人充满期待的神情时,她对自己妥协了。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老人亲自体验到张玲兴的孝顺,亲眼所见了张玲兴的善良,感动得老泪纵横,竖起大拇指直夸张玲兴了不起。

张玲兴的大儿子周占海是领养的,这个秘密除了她和养母,没有第三个人知道。张玲兴怜悯他的身世,故从占海小时候起就处处偏向着他,唯恐他再受到别人的欺负。丈夫去世后,按当时家里的经济状况,仅能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学,她权衡再三后,让小儿子辍学了,把机会留给了大儿子。小儿子为此异常生气恼怒,他不明白哥哥的地位为什么永远比自己高一截?好一阵子,他都不能释怀,也不愿理睬妈妈,但胸襟宽广的他最终还是理解了母亲的难处。大儿子周占海从军校毕业后,分配到河南安阳某部任职,并面临结婚生子。张玲兴觉得是揭开谜底的时候了,于是把周占海是抱养来的身世如实告诉了全家人。两个儿子得知事情原委的刹那间,一起抱住张玲兴呜咽起来。周占海更是哭得泣不成声,他断断续续道:“娘,你太伟大啦!”小儿子则流着泪,满是歉意地说:“妈妈,我以前错怪你了,是我不好,请你原谅……”

张玲兴自己就是被抱养的,年轻时,养父母曾劝她去认生身母亲,可那时她赌气不肯去认。直到自己为人母后,她才理解了生身母亲,并想去认亲,可就在那个时候,生身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她而去了。这件事成了张玲兴心中永远的遗憾。

为了不让儿子占海也有同样的遗憾,张玲兴毅然决然提出,要带儿子去认他的亲娘。那一刻,周占海被彻底感动了,他长久地跪在张玲兴的面前:“娘,你永远是我的亲娘!”之后不久,周占海跟着张玲兴去陕西认了生身母亲,回来后,对张玲兴更加尊敬、孝顺了。

张玲兴的感人事迹经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她的荣誉也接踵而至,先后获得“感动徐州十大人物”、“江苏省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

然而,再多的荣誉都消除不了张玲兴内心的悲伤:婆婆周黄氏与养母张凤兰分别于2005年11月和2006年春节后94岁时平静离世,续娘也于2012年以103岁的高寿谢世。张玲兴强忍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拖着虚弱的身躯,忙出忙进、跑前跑后,虔诚而孝顺地为老人料理好了善后事宜,村邻无不夸赞。

2008年1月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全国道德模范,张玲兴也位列其中,她既为丰县人自豪,同时也深受鼓舞。

根据张玲兴事迹改拍的电视专题片《张玲兴和她的三个母亲》,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后,被文化部选送到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进行展播,震撼了无数在场的电视人和戛纳市民,完美凸显了中国普通农妇的深情厚爱与人格魅力,向世界人民传递了正能量。一位国际知名导演流着泪动情地说:“赡养老人到这个份上,这在西方国家是绝不可能发生的,我从没看过如此感人的片子,它比好莱坞大片还要感人!”

张玲兴是平常的,她所做的都是些并非惊天动地的琐事;张玲兴又是不平凡的,她所做的事情绝非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是啊,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能将普通的活儿干到出色,你就真的很了不起!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养母婆婆
养母和养女的官司
晨光下的独舞
怀念杨婆婆
别把婆婆当成妈
婆婆的特殊致敬
跪地求饶37年
脊背上的希望
献给婆婆
感动的泪水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