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个生命

2014-08-15 03:12郑相豪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危重病医学科危重

郑相豪

今年4月10日至13日,我有幸采访了县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丁硕,他是自觉践行有情有义、为广大患者生命保驾护航的代表。

我们知道,重症医学科是危重患者进行集中监护与治疗的特殊场所,患者都是生死悬于一线的危重病人。一旦有危重病人从救护车抬下,尤其有些危重病人只有微弱气息,有的甚至连微弱气息都没有,此时需实行人为呼吸,要有好几个医护人员轮番施救,不仅要有智力,还需很强的体力,那种紧张气氛丝毫不亚于打仗。

丁硕深有感触地说:“面对危重病人,你认真坚持一下,再努力一下,也许就能换来病人的起死回生,作为一名医生必须这样做,因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极为宝贵,不可重来,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是一个医生的天职。”从丁主任深切感悟的言语间,我们看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对职业责任的担当和有情有义的闪光点。为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他带领全科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临床第一线,对危重患者进行全力以赴的抢救、监护和治疗。用高超精湛的技术,周到细致的服务,把一个个生命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近二十年来,他的时间和精力全放在病人身上,节假日几乎没有休息过,没在家过过一次除夕。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早上6时许,徐丰公路丰县处发生一起严重车祸,一辆载着技校学生的客车,突然翻倒在路旁污水沟里,车祸致学生溺水30余人,生命垂危。丁硕带领全科医护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展开施救。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吸氧、擦洗、保暖,争分夺秒,丁主任带领全科医护人员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直到晚上8时多了,人们一家收看着春晚时,他们仍紧张穿梭在危重病人之间,给病人进行着几分钟一次的翻身、拍背、吸痰等抢救工作,没有一个人提出回家的。大年初一早上,赶来看望的病人家属30多人,丁主任把他们领到医院食堂,自己掏钱为他们买来热气腾腾的饺子,让他们在医院也同样享受着过年的温馨。家属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另一位家住山东菏泽因车祸溺水而濒临死亡的男性患者,收入ICU时血压测不出,没有自由呼吸,没有小便,瞳孔散大。许多人认为病人已经没有抢救机会了,全家陷入一片愁云惨雾之中,父母哭着恳求丁主任给予抢救。面对几乎没有生命迹象危重病人,丁主任对全科人员说:“这么年轻的生命,值得珍惜,现在还没有到一点办法都没有,还没有到说放弃的时候,还可以再努力,还应再想办法试一试。”在他的精心指挥下,机械通气、中心静脉插管、快速扩容、测定中心静脉压、低温脑保护、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一切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经过20多个小时的连续抢救,奇迹终于出现,病人开始有了小便,刺激有反映了,瞳孔慢慢回缩了。病人转危为安,家属跪下给丁主任磕头,表达感激之情,丁主任赶忙把家属扶起,很平静地说:“抢救生命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像这样转危为安成功抢救生命的病例还有很多。近年来重症医学科(ICU)在丁主任的带领下,抢救危重病人的数量逐年上升,仅去年就抢救危重患者800余人,抢救成功率近90%。

丁硕对医务工作有着非同寻常的挚爱,对医技精益求精,始终把为患者解除痛苦作为人生最大追求。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在乡下上小学、初中时,亲身经历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当时他所在的村里6个生产队,上千户人家,只有一名赤脚医生,且只能看头痛脑热的小病。那时农村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很差,看不起病。家中有人一旦得了大病,多数只能忍着拖着。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最终失去生命,有的死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丁硕那时只有十四五岁,面对农村落后的医疗条件,他萌生了长大后要做一名医生的念头。之后经过刻苦学习,高中考入县城中学。每当路过县医院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心里就情不自禁地升腾起羡慕之情,这就更坚定了他想当一名医生的愿望和梦想。高考时他以高分考入徐州医学院。1991年毕业分配开始确定留在徐州。他想是家乡这片热土培育自己,自己应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的父老兄弟姐妹。在他的恳求下分到县医院。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丁硕有情有义、知恩图报、满腔热忱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境界,是有坚实的思想基础的。他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就无从谈起。他一直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在专业上不断学习探索。先后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学院深造学习,专业技术扎实,致力自主创新,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绩。近几年来先后获得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国家专利两项,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两项,在省级以上医学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率先在全市引进开展了“硬膜外侧隐窝穿刺注射胶原酶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溶盘疗法,使不少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ICU病房从最初4张床位,工作人员6人,发展到现在拥有20张床位,并很快要增至40张床位,有了最先进的设备和最优秀的40名专业人才的团队。丁硕在抢救治疗呼吸衰竭、创伤、休克、重病感染、急性中毒、心肺复苏、多脏器功能不全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对危重疑难重症患者的抢救,特别在呼吸机抢救治疗危重患者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由于业务技术突出,近年来先后获得“第六届中国医师奖”、被授予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卫生系统拔尖人才”、“第五、六届徐州市拔尖人才”、“丰县首届享受政府津贴人员”等荣誉。

丁硕不仅医技精湛过硬,医德医风也同样过硬。他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最高服务准则,倡导“不分贫富贵贱,善待每一个病人”。他一直恪守着,从未有过半点逾越,以身作则带领全科医护人员严格遵守医德医风的各项规定,自觉践行“关爱病人,钻研医术,合理诊疗,精心施治,诚信守法,德技双馨”的新时期医德医风规范。面对收受红包和药品回扣的问题,他认为这对一个医生来说是丧失职业道德和良心极为恶劣的品行。他一直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和用药,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的病痛。他值班时经常遇到带钱不够的病人,就用自己的钱先给他们办理住院手续,有几十至上千元不等。群众都赞誉他是“倒贴红包”的医生。他说,对病人应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有的患者家属,担心大夫不收红包,会对患者不尽心。为打消他们的顾虑,对暂时退不掉的红包,他就将钱打入住院费或者在患者康复后退还或上交院行风办处理。仅去年他共拒收红包3800元,上交和退还红包2600元,给患者垫付3500元,拒吃请上百次。当前有些医院医患关系紧张,出现矛盾纠纷甚至伤害医生的案例屡见报端。在谈到这个敏感话题时,丁硕斩钉截铁地说,只要医生不徇私情,精心为病人治病,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医患关系就一定是良好的。他带领的重病医学科从成立至今没有发生一次医患关系紧张的,患者及家属都是怀着无限感激之情转科或出院的。仅去年科里就收到表扬信25封,锦旗16面。他本人先后被授予“江苏省首届百名医德之星”等荣誉称号。

重病医学科收治的危重病人多,抢救频率高,工作量大。对全科医务人员要求很高,既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大量时间泡在科里,不能照顾家里,需要有无私奉献精神;又要有过硬的精益求精的医技素质,来了危重病人能够抢得上救得下。丁碩通过多年工作实践和积累,对全科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完善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工作流程。严抓制度落实,坚持不懈地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学习,强化安全医疗意识,结合每周的业务学习和查房中发现的问题,培养大家应急处理能力,促进医疗护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丁硕说,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死亡,患者家属往往心情急躁,情绪容易波动。医护人员不仅是守护生命的保护神,又是病人及家属精神与心理支撑的关键人。一次,该科收治一位急性肾衰、呼衰、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病情危重。丁主任迅速制定了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各种病情变化。然而,家属的情绪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而波动着,丁主任经常找家属谈心,及时介绍病情和下一步治疗的方案,鼓励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到第三个月时,病人病情逐渐好转,最后达到痊愈。家属送来了感谢信,其中一句话这样写道:“这样的有情有义人,亲生儿女又如何!”每当一个个危重病人转危为安,从科里转出或直接出院,丁硕就有一种成就感。

丁硕主任从事医务工作20多年,他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良心要求他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命,守护好每一个生命,把抢救病人的百分之一的希望,转化为百分之百的努力。

责任编辑:侯娟芝

猜你喜欢
危重病医学科危重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怎样做好院前急救的搬运和转运工作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简介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