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与书香

2014-08-15 03:12洪烛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丰县梨花农家

洪烛

我是一个读书人,因为爱书而读书,因为读书而更爱书。爱到了极致,就开始写书。加上我自1989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文联出版社工作,至今没有跳槽,也算是个“资深”的出书人了。看来我的命运都是和书有关的。遇见爱书人,我都会感到格外亲切。

今年春天,徐州丰县举办梨花笔会,邀约了一批写书人。江苏是我的老家,老家的梨花开了,我怎么也得回去看看啊。大伙儿一碰头,我首先认出了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赵本夫,电影《天下无贼》就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这才知道,丰县不仅是刘邦故里,有刘邦祖陵,还是赵本夫的故乡,他的文学之根长在此地。赵本夫致辞时说丰县人历来有情有义,希望我们多关注一下他的父老乡亲。

第二天的采风日程是到梨园看梨花。我却临时脱离了大队人马,单独采访去了。仅因为无意中看到一份过期的《徐州日报》,上面有对一位自办农家书屋的八旬老人的报道。这位老人叫王文彬,自1995年开始,把自己修建的9间砖瓦房独立四合院全部奉献出来作为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建立了当地最早的“农家书屋”。

我急于见识这已存在19年的农家书屋的面貌,就请笔会组织者安排我去梁寨镇光庄村。从县城出发,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到。这座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周围是一片田野,如今因为有一个特殊的农家书屋而远近闻名。看来,书香不怕巷子深。

当我走进那座接待过许多大媒体记者的小院时,其简陋的程度还是令我感叹。但也可以说,它一直保持着原汁原味。这些年我到各地乡村采风,都会参观一下当地的农家书屋,有些已经很先进、很现代化了。但王文彬老人自办的乡村图书室,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这是一座最有体温的农家书屋。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位农村老人在自己家里办起的书屋。老人就住在书屋里,与书相伴。而书就住在老人的家中,与他的梦相伴。

王文彬1986年从黑龙江省北安市退休,放弃舒适的都市生活,回到老家梁寨镇光庄村定居。也许是为了落叶归根吧。可他在1995年又找到了新的事业。“对王文彬老人来说,退休却意味着再次上岗,开始自己的第二人生。”《徐州日报》记者是这么描述的,“每天下午6时,丰县梁寨镇光庄村的农家书屋里,都会挤满前来读书的村民。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总是乐呵呵地为大家提供着各种服务。这位老人,就是这个农家书屋的主人,已是耄耋之年的王文彬。”

江苏文明网的“江苏好人榜”2012年报道王文彬事迹时,他已80岁了:“王文彬老伴也去世了,子女又都不在身边,但他从未觉得孤单。儿子专程从北安市来接他安享晚年,他却舍不得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关心下一代和老年事业,说什么也不愿意跟他们去城里。铁下心来壮大事业的他,索性将国家发给他每月100元的生活补助费共计6000元一次性取出来,用于改、扩建他村关工分会的办公室、活动室。”

院子里的一面墙,被改造成18米长、带雨篷的宣传长廊。上面张贴着老人读书读报时挑选出的觉得有必要推荐给村民浏览的剪报。每一张剪报都凝聚着老人的心血。在搭有一张床的资料室,我翻阅着老人亲手装订的那300余册各种剪报专辑,仿佛看见了这座村庄的年轮。这也是老人住宿之处,他生活的时候,也像在值班,连做梦都是在为书值夜班啊!

院墙外还有两块2.5平方米的黑板,老人坚持每月出一期黑板报,内容涉及国家政策、时事新闻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技、文化、道德、评论等资讯。现已累计制作1200余张。王文彬真是一个有心人啊,而且有情有义。他是我见过的爱书人中最有爱心的一个。不仅爱书,而且爱人。他是因为爱人而爱书的。他爱书是为了更好地爱人,爱自己的乡亲,愛村庄的下一代。2009年,徐州市关工委为王文彬的农家书屋正式命名挂牌“小海燕”农家书屋,并捐赠4000元扶助资金。王文彬用这笔钱又扩建了图书阅览室,添置了书橱。

是的,在我采访王文彬的过程中,不时有孩子推开门进来还书、借书。几间旧房子,摆满了书架,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报刊,对于周围的村民和孩子们来说,相当于精神美食。这也是大千世界对一座偏僻村庄敞开的小小窗口。他们能从中看见什么?不仅看见知识,还能看见希望。看见世界是什么样。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是什么样。

当然,老人也获得了种种荣誉。2006年9月被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先后被授予“徐州市四五普法先进个人”、“江苏省四五普法先进个人”、“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江苏省先进“农家书屋”主人等光荣称号。在这座农家书屋的一角,摆满了奖状、奖杯。

王文彬说这些是他当初省吃俭用自办农家书屋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我告诉他:这延续了19年的农家书屋,本身就是一个极其美好的梦。一个平凡的中国人做着的中国梦,似乎也是很平凡的。可你坚持做了19年,并且还准备继续做下去,就不平凡了。关键在于你的这个梦想,不仅照亮了自己,还照亮了别人,照亮了更多的人。

参加梨花笔会,我却错过了梨花。我一点不遗憾。没闻到花香,却闻到书香了。那浓得化不开的书香,其实是浓得化不开的心香。

责任编辑:侯娟芝

猜你喜欢
丰县梨花农家
梨花美
梨花艳清明
农家笑
乡村不应有“官僚”——关于“丰县事件”的三点思考
丰县为何层层“失守”?——“丰县事件”折射基层顽疾
丰县建立四项机制 强化烟花爆竹监管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梨花之歌
春回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