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

2014-08-15 03:12刘向南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聋哑人华山理发店

刘向南

梨花时节,我来到丰县的华山镇乡下。

小镇有一家众人交口称赞的“手语理发店”很是特别。在一种固有的道德风俗和社会传统氛围内,在漫长的顺其自然的世代循环中生存着,善良淳朴的农民没有过多的收获,也就没有过多的失落;没有太大的希望,也就没有太大的失望。其实在他们每个人的心底里也都会意识到:焦虑和不安!理发店聋哑人贾保卫的父亲贾中亮,当年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贫苦农民。那时他面临的情况是:母亲多病卧房,哥哥身体残疾,儿子生下来聋哑且体弱多病。为了能让刚出生的孩子活着、将来有口饭吃,夫妻俩二十多年来,用以命换命的劲日日夜夜地干着、撑着,一心一意为孩子四处求医问药、康复理疗、拜师学艺。而备感温暖的小保卫,九岁开始学徒,十三四岁走村串户义务为乡民理发,十九岁在家人和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有了自己的理发店,懂得珍惜的他在手艺上精益求精,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县四级业务竞赛中频频荣获大奖,在回馈社会方面更是处处争当先锋,义务为弱势群体服务、为灾区人民服务从不间断,如今的“手语理发店”也就成了他们由家庭向社会传递爱的人生大舞台。

有人认为,今天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是心灵的问题,担忧道德伦理底线的丧失和悲悯情怀的缺乏,是的,如果一个没有爱、没有奉献和没有感恩的社会,无论其他方面发展多快,终究会成为一个没有未来和希望的社会,因此,比起华山的经济增长,我更关心着这里人心的净化和道德的维护。

有一位叫刘德光的老人,今年68岁,人称“救人专业户”。由于华山闸沿岸堤陡、水深,经常有人溺水。他50年共救6名溺水者,老人的话语却是那样地朴实无华:“看人淹着了就下去捞,没想回报,俺会习水,只要碰见有人遇危险,一定会全力救人。”这是怎样的心胸和情怀呢?老人的行为绝非是出于一时冲动,更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有着精神力量的强大支撑。

中国好人“托举哥”尹吉冬见义勇为的事迹算是家喻户晓了。华山镇某一小区居民刘女士外出,将6岁的儿子反锁在家中。谁知小孩从所住的5楼窗户爬出,一只手抓住窗框,一只手在推窗户,情况十分危急。尹吉冬、刘权中和邵明三名青年小伙见状,急中生智、相互配合,快速爬上二樓平台,又在二楼平台上搭梯,小心翼翼地靠近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避免了一场意外。他们的行为没有一点点犹豫,一丝丝迟疑,华山人的爱心在这里凝得很紧很紧;也许事情的意义不仅仅是救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而且在我的心里出现了一个更加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华山。

华山是有精神的,爱成了小镇的精神灵魂,并且这种灵魂是有根基的,他在每个人的心里扎得很深,聋哑人、老年人、年轻人……一个个鲜活的华山道德形象的守护者,有情有义!重情重义!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聋哑人华山理发店
咏华山
《小鹦鹉从教记》之得意忘形不听劝
随王履登华山
峥嵘岁月:毛泽东在东华山
体验10分钟黑暗
理发店
多吉从师记
五行理发店
华山历“险”记
聋哑人犯罪管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