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古代勤政文化的挖掘与借鉴

2014-08-16 23:53胡大雷
人事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勤政律己通志

胡大雷

勤政,语出曹植《贤明颂》“王用勤政,万国以虔”,即勤劳于政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勤政并非只是诸葛亮“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那样的勤苦,或只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加班加点、忙忙碌碌之类。勤于政事就是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地为国为民做事。勤政,历来为各朝各代的当政者所倡导,清朝皇帝甚或把办公场所称为“勤政殿”;勤政,也为儒家思想所肯定,《尚书》记载帝舜称赞大禹“克勤于邦”。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总有一批政治家与思想家,践行勤政,并指引勤政文化贴近百姓、尽忠国家。

在中华传统文明的长河中,各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政治态势的不同,勤政文化也有着各自特点。粤西地处边疆,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勤政文化具有粤西与中原交流形成的独特文化,并融入了粤西某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林富、黄佐的《广西通志》中,称赏粤西士人“君子之仕行,其义有四焉”:“律己之廉也,莅政之公也,恤民之仁也,体国之忠也。有一于此,足称贤矣。”“仕行”即为官的品行,执政者在这四方面勤于事,粤西勤政文化最为集中地体现于此。古代粤西的勤政文化,把勤政与廉洁律己、追求功化、为民、为国联系在一起,具有深刻的内涵。除去其封建主义的实用功能,着重其思想内涵,在当代仍然有令人深刻关注之处,值得广大领导干部在为官做人中予以借鉴。

一、律己之廉——贫困地区的为官生活

古代粤西,越往南越荒凉,有的甚至是蛮荒之地,条件十分艰苦,来此任职的士人,是怎样一种心态呢?乾隆年间李宪乔(字义堂,号少鹤)曾任岑溪令,离开广西时,诸生谢际昌送别诗有“官贫归棹易”,就是指在广西为官清贫,离开时没带走什么东西;而下句“民爱出城难”,则称这样的官员获得百姓的爱戴。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谈及“广西官况清苦”,称他们一方面忍受着种种艰苦,一方面却觉得是享受着淳朴的民风与优美的景物,称粤西极边地区为“极乐世界”“桃源风景”;或许正是这种精神状态,使他们在粤西坚持下来,为祖国边疆的发展贡献力量。梁章钜《三管诗话》载,施闰章《昭江黄牛滩得黄抑公同年书》:“抑公拜广西太平(今广西崇左)守,地邻交趾,居无廨,出无舆,寄食军中若逋客然。”又载,“赵瓯北(赵翼)先生出守镇安(今广西德保,邻近越南),乐其民淳狱简,谓比江浙诸省民风,直有三四千年之别。”也批评某些在粤西边疆任职者“辄怨恨牢愁,儳然不可终日”,认为其“度量”应该向赵瓯北先生学习。

《三管诗话》载,欧阳辟,字晦夫,北宋灵川人,是北宋名臣梅尧臣的学生,中进士后任石康令,在任时“严操持,尚俭约,节民费,一时誉望所归”,“居无完壁,尝诛茅为舍,乐琴书以终身言”,苏东坡贬谪海南路经合浦,两人相会,东坡看到他的生活与处境,嗟叹连连,并以诗相赠。欧阳辟的“律己之廉”不仅仅是个人品行问题,他还出自于“节民费”想法,这就把“律己之廉”与百姓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或许是粤西地处边疆的经济不发达,以及因为这种不发达而培养了粤西士人节俭廉洁的品质,外地人在粤西任职也崇尚廉行,谢启昆《广西通志》载,明代时陕西人张澜到灵川任知县,他“出己俸”以待百姓征输;做官没有挣到银子,回乡后只好“以授徒自给”。大名鼎鼎的梁章钜,在道光十六年至二十一年任广西巡抚,熟知民间疾苦,曾自出银两,在独秀峰下修建粤西地方古迹“五咏堂”。

粤西士人为官,又往往把“律己之廉”与民生疾苦联系在一起,《三管诗话》载,临桂人张策赋诗,以“有风清我骨”称“律己之廉”,以“无计解民愁”表现了对人民遭受自然灾害的深深忧虑。勤政是与廉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所本。”“律己之廉”是勤政的个人基础,因此,并非高薪就可以勤政,而是“律己之廉”才能够勤政。

二、莅政之公——治理边疆注重“功化”

勤政即勤于掌管政事,追求“功化”,对上是“功”,上要对朝廷负责;但向下更要对百姓负责,是“化”;“化”是从朝廷层面对百姓的负责,这就是勤政需要讲求的功效。《汉书》载,汉代对粤地的治理,一方面是“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另一方面,则要移风易俗,如刘邦下诏,称“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即授赵佗玺、绶,因为他实现了就是“功化”。又如《梧州府治》载:汉和帝时喻猛为苍梧太守,以清白为治。郡人颂之曰:“於惟苍梧,交趾之域。《禹贡》厥人,岛夷卉服。大汉惟宗,迪以仁德。出自中台,镇于外国。鸠集以礼,南人入服。简于帝廷,功化毕植。”《后汉书》载:锡光为交趾太守,“教导民夷,渐以礼义”。又载:任延为九真太守的“功化”,一是引导人民搞好生产、发展经济,于是“风雨顺节,谷稼丰衍”;二是引导人民识“夫妇之道”以增长人口,人民感谢他,所生之子“多名子为‘任”。在远离文化中心的边疆为官,在少数民族地区为官,移风易俗是最重要的任务,这应该是最大的“功化”。这些事例是中原人士在粤西任职时的作为,既显示了当时粤西的经济、文化状况,也显示了中原的主流文化是怎样影响着粤西文化的发展的。

亦有粤西士人在外地为官的“功化”事例,如《三管诗话》载,唐谏知峡州,不让贪官巨商携带大量财物出蜀,保护了地方财政,是他的为官之“功”;他临行时有诗自勉不悔,所谓“但得归舟轻似叶,不嫌蜀客怨征商”。

《三管诗话》载,雍正末乾隆初广西巡抚金鉷,在官厅作对联云:“坐此似同舟,宦情彼此关休戚;须臾参大府,公事何妨共酌商。”这是官员们同舟共济建设粤西的心愿,“莅政之公”也;勤政还要有政绩,《广西通志》所谓“名宦有功德于民,政绩章著者始得书。”

三、恤民之仁——执政作官就是为民

勤政是要为百姓办事,在于“厚生”。孔颖达疏《尚书》曰:“厚生,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唐玄宗《禁刈禾充马藁诏》称“勤政在乎厚生”。在粤西作官者,多有“恤民之仁”的事例。一是注重以先进文化引导人们破除旧有观念,普及科学,使人们不再迷信“土俗”。如唐时柳宗元“因俗设教”,以定契约还债,赎归解放了大批奴婢。《龙城录》载柳宗元石刻,其中有“驱厉鬼”“福四民,制九丑”等,可说是粤西为官者的座右铭。宋时广南西路转运使陈尧叟,破除岭南地区病者祷神的风俗,广集验方,刻石桂林驿,倡服药除病。宋时冯伸己,天圣年间知邕州,“旁城数里有金花木,土俗言花开即瘴起,人不敢近。伸己故以花盛时酣燕其下,亦复无害”,冯伸己以自身相试来破除“土俗”的迷信。

从中原来粤西为官者,不论是因为什么来到粤西,都对粤西“土俗”有着强烈的、深刻的印象,也往往在自己的诗歌中,以艺术化的言语述及自己的印象,因此,破除“土俗”迷信,就成为其为官生涯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在中原地区为官来说,这是其“恤民之仁”的特殊性。

粤西士人的“恤民之仁”更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治狱上。《梧州府志》载,东汉苍梧太守陈临,“导人以孝悌”,要待死刑犯有了后嗣才执行其死刑,有歌美其“苍梧陈君惠及死,能令死者不绝嗣”。《广西通志》载,汉时苍梧人邓盛为太尉诸曹掾,办案时给罪犯“洗沐、解械、赐席”,还称“今遇君子,不可以小人道相待”,犯人感动,“即引笔具对”。《三管诗话》载,广西横县人梁世基,因在大理寺用法平允而其家“荔枝生连理”呈吉祥之兆。广西巡抚金鉷经常吟诵题写在刑狱诉讼法庭的楹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雀噪,恐有冤魂。”《广西通志》载:广西全州人王佐,以自己“平反冤死罪者七人”的事迹青史留名。清时临桂人朱琦作《官诫》诗十六首讲为官之道,其五讲治狱,称“老成贵持重,遇事当深沉”,这可以说是“恤民之仁”的“官诫”。

古来粤西为官者多有“恤民之仁”的诗作,如唐代临桂籍诗人曹邺《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有“重门下长锁,树影空过墙。驱囚绕廊屋,戢戢如牛羊。狱吏相对语,簿书堆满床。敲枷打锁声,终日在目旁”数句,叙写治狱;又有“州民言刺史,蠹物甚于蝗”的揭露,又有自我“截断奸吏舌,擘开冤人肠”的决心。曹邺的《官仓鼠》最为有名:“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四、体国之忠——执政大处着眼

勤政着眼于“体国之忠”,是指勤政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生性忠鲠刚烈、处事宁折不弯的粤西士人,当遇到国家大事时,就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广西通志》多载这样的事例。如汉代苍梧郡广信人陈元上疏曰,坚持要汉桓帝应该首先“劳心下士,屈节待贤”,而不在于时时、事事“督察三公”。汉代郁林州人养奋,以抨击当前政治来回答汉和帝“阴阳不和,或水或旱”的策问。汉代荔浦人徐徵,“方直至行,持节不挠”,守护地方,敢于同欺压百姓的中常侍宦官集团对抗。有这些“体国之忠”者,“贤之盛已若是,谁谓粤无人耶”?

又有明时全州蒋冕、马平戴钦谏诤事迹。《明史》载,明世宗封赏自己的生父、生母,任内阁首辅的全州人蒋冕以礼制谏阻,曰:“臣虽至愚,断断知其不可。”忤帝旨而致仕。明代有广西兴业人何以尚,曾疏救海瑞受杖下狱。《清史稿》载,全州人谢济世,为御史不一月便奏劾皇帝宠臣田文镜,朝廷疑其有人指使,对答曰“孔子、孟子”,问为什么,对答曰“读孔孟书,便应尽忠直谏。”

以上这些粤西士人为官“体国之忠”的例子,是说粤西士人常常是怀抱为国做出一番事业而为官的,如唐代临桂人曹邺中进士,欲有为天下,其诗云:“匹马渡河洛,西风飘路岐。手执王粲笔,闲吟向旌旗。”即以文士本色立功天下。他亦视自己的家乡粤西也是立功之地,有诗云:“代北天南尽成事,肯将心许霍嫖姚”,“无因得靸真珠履,亲从新侯定八蛮”。粤西士人有着为国做出一番事业的理想,有着生性忠鲠的性格,其勤政就有充分的“体国之忠”的发挥。

《汉书·地理志》称“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广西通志》称“粤人性勇敢,喜战斗”,又称粤西士人“尚义为国死难者,良多有之”。《粤西文载》载,富川壮士李安,倭奴犯常熟,毙倭奴酋长,这位粤西小将,死得其所,以自己的英勇牺牲,杀得倭贼丧气夜窜,保全了县邑。谢启昆《广西通志》载,桂平人陈文明,远任松溪丞,杀敌保全城池。“体国之忠”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

以上从“律己之廉、莅政之公、恤民之仁、体国之忠”四方面述说粤西士人的勤政事迹,虽然这些“君子之仕行”只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勤政文化丰富内涵的一小部分,但也浸淫着粤西历代有识之士对为官勤政的思考、追求与践行,也反映了粤西古代对为官者勤政的殷切期望。粤西为官之“君子之仕行”的事例,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光芒。对这些事例,批判与摒弃其糟粕,珍视并借鉴其精华,尤其注重其思想的借鉴,结合当代广西的实践予以丰富和利用,是可以让勤政的“君子之仕行”具有现实意义的。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桂学研究”(12&ZD164D)、“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勤政律己通志
题勤政苑雪景等
律己容人
“虚假勤政”应矫治
省植保站 举办『倡导勤政廉洁、弘扬孝行家风』道德讲堂
做勤政廉洁的工会人
大气优良天数同比减少 查因溯源不怨天更律己 好气质是怎样炼成的?
修身律己四时康宁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云南编年史之力作——评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记》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