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思想

2014-08-20 06:37金忠莲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思想数学

金忠莲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数学是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因此教师需要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类比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类比思想是指将两者或者两者以上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把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不同的地方加以区分.在运用类比思想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类比思想可以在新旧知识间进行联系

就数学学科的性质而言,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同时需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联系性要求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一些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对比和联系,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区别,这样综合的学习和比较,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讲“数列”时,教师可以把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进行对比.就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而言,在公式和定义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两者进行联系,找出其中的差别和联系.在等比数列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先复习等差数列.在等差数列复习的过程中,通过等差数列的复习引出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通过旧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学生不会有陌生感.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复习旧的知识,有助于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加强了知识的连贯性.这样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复习压力,增强了学习的内在联系.

二、类比思想有助于形成知识网络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学生便逐渐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然后这个知识结构不断横向和纵向进行发展和延伸.当学生能建立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时,便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升,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而类比思想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类比思想能够把一些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找出其中的规律所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正弦和余弦的公式”时,教师将两者进行一定的比较,能够发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找出其中的规律,比单纯记忆两个公式要简单得多,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又如,在讲“两角之和和差”时,教师要综合两者的规律,找出其中的差别和联系,这样能比较清晰地找出两者的使用环境和条件.

在其他知识的学习中,同样可以把两者进行对比和分析.在计算方法、不同的概念之间,教师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实现知识网络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变得简单.同时,学生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能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和改善.

三、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了解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类比思想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能够和数学教学相匹配.目前,我国教育部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类比思想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满足了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一方面,类比思想可以促进各种理论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在运用类比思想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与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类比的教学思维模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运用类比思想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知识的理解,在知识的运用中也会得心应手.在以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类比思想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促使学生解决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和改善.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需要不断的改革,才能满足新时期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类比思想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教师仍然需要不断进行改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类比思想有广泛的运用,同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在运用类比思想的教学中,通过一定的联想,可以将一些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进行联系,增加了数学的连贯性,同时可以把一些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进行对比,找出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在运用类比思想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联系和模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联想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思想数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