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化学课堂充满吸引力

2014-08-20 04:38刘淑珍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化学思维实验

刘淑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传统教学中,学校教育一直处于“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被教育者”的状态,常常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一堂课下来,可怜教师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可叹学生却无精打采,恹恹欲睡,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课堂应充满生机,有巨大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牵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使化学课堂充满吸引力的做法.

一、设计趣味实验,创设愉快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化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实验.同时,化学实验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例如,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应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以防止瓶底炸裂.如果不事先加入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瓶底会不会炸裂呢?于是就可以用一个干燥的集气瓶来试验.这样虽然毁坏了一个集气瓶,但这个结果却会永远铭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还可以增加诸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趣味小实验.对学生在学习知识中遇到的只凭讲解难以明白的问题,可以将这些问题“搬”到实验室里来解决.通过教师做实验,条理的步骤、清晰的现象、科学的结论,都会对学生所做的练习加深印象.此外,还可以让某些学生代替教师来做实验,让其他学生观察台上做实验的全过程,实验结束后,教师再适时点拨,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好的地方加以表扬,出现的问题予以提示,这样,对其他的同学同样也起到很好的学习和借鉴效果.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巧妙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学生思考,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不出问题,或者不能提出好问题,常常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有效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滩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富有针对性的提问就像投入水中的一粒石子儿,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智,使他们处于积极地思维状态并主动参与课堂设计中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设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再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为了使设计的问题能更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构建的方向发展.

例如,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氯化钠溶液,应如何配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做实验过程中的印象来回答.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如“先算,算什么?再称,怎么称?最后如何配?”按照这个提问思路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也容易使学生巩固旧知识.要求学生对问题深入理解,抓住问题的实质.再如,盛放浓硫酸与浓盐酸的试剂瓶打开瓶盖后,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变化?为什么?浓硫酸与烧碱敞口在空气中会产生什么变化?有何本质区别?学生只有对浓硫酸与浓盐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这个问题做出准确回答.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学课堂教学应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之中,让他们了解化学知识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能根据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用铝锅做饭为什么不能加醋,明矾为什么能净水,为什么要禁烧秸秆,秸秆燃烧有什么弊端,如何使燃料充分燃烧,怎样充分利用热能等.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原动力.浓厚的兴趣源于充满魅力、充满生机的课堂.因此,只有使课堂充满吸引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积极、更有效.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学思维实验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