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研究综述

2014-08-20 00:23屈植
艺术评鉴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乐队

屈植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中,各族民间音乐班社组织使各民族相关传统音乐品种和音乐作品得以生存、发展和传播。本文通过对我国有关民族民间音乐班社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对国内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的发展及现状作一回顾。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民族民间音乐 班社 乐队 民间礼俗

一、关于班社

(一)班社的概念

音乐班社也可称其为音乐社团、乐社、乐班、乐队。从中国传统音乐来看,是指一个民族支系或社区内部与某一特定的传统音乐的实践活动在一起共同操纵某一类音乐品种,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并处于音乐生活最基层的最小群体。

(二)班社的渊源

关于班社,应当从乐户说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乐户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乐籍制度的产物,是社会对编入乐籍的乐人的历史性称谓。古籍《魏书·刑罚志》中记载“乐籍制度是始于北魏时期,止于清雍正元年。”随着朝代的变更,对乐户有很多称谓,如乐人、乐工、女乐、营户、等都是对这一群体的称谓,这一群体是传承传统音乐的主要力量,是乐籍制度的主体。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乐户遭受严重的歧视和压迫,一人为乐户,全家皆入“贱籍”,子孙世代从事“贱业”。在社会功能层面而言,乐户不仅为祭祀、朝会、宴飨、军事活动等官方礼节奏乐、还为婚丧嫁娶等民间礼俗活动场合演出助兴。官方和民间的各种活动给乐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有力的支持,乐户则有力地支撑着礼乐传统的延续并保障了传统音乐的主脉传承,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乐籍制度被废除,但乐户文化在中国并没有彻底消失。乐户的后人们在适应新形式的同时也找到了新的定位,中国的传统音乐在他们手中得到了发展,他们适应了新的社会需求,组成了不同类型、性质的班社,生生不息的传承着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班社的组织类型多种多样,有器乐班社、说唱班社、歌班、民间乐队、戏曲社团等。

笔者首先对我国有关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的研究进行文献收集。目前,我国研究各地区各族民间音乐班社的学者们,研究方法主要有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笔者认为田野调查法可以直接深入各地区各族民间音乐班社之中,通过对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相关传统音乐文化活动之中,可以收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采访文本等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则为笔者研究和分析提供了最真实又客观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

(一)有关我国南方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研究成果

期刊类:张振涛在《民间乐师研究报告-冀京津笙管乐种研究之二》一文中,从成员统计与年龄分段、血缘宗族关系与艺术传承关系、同宗村社的文化背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作用、乐师素质的高文化品格和从民间乐师的知识结构谈音乐文化类型五大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白莉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存在-以河北安新县圈头“音乐会”与吹打班社为例》一文中阐述了在河北安新县圈头村既有北乐会的“音乐会”也有南乐会的吹打班社。二者各有异同,但它们都共同建立在民间礼俗和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并提出中国传统音乐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杨红在《乡俗礼仪中的民间戏班研究—对两个民间戏班的田野调查》一文中,作者通过对活跃于当年山西河曲西口路乡俗礼仪中二牛家族剧团和曲峪戏班的随班考察,分别对其构成和规模、师承关系与成员流动、经济运作、表演形式与剧目等方面作了概要描述、分析和比较。从中探索戏班的发展机制,揭示它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

论文类:王超在《皖北乡村唢呐班社的传承与演变-以李庄镇唢呐班为例》硕士论文中,通过对张连生支系的唢呐班社的传承和演变进行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从唢呐艺术和唢呐班社的渊源、流传区域及内部结构和唢呐班社的乐师生存现状和传承状况等进行分析和描述,揭示唢呐班社与当地人文背景的内在关联,民俗仪式与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之间的内在的共生关系。谢穗在《河北徐水县迁民庄南乐会研究》硕士论文中,主要阐述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这个默默无闻的民间乐社,被主管文化的京城官员冠以了带有那个时期鲜明特征的响亮名称“跃进吹歌会”一夜之间成了全国妇孺皆知、影响广泛的民间班社。康宁的《鲁西南张氏鼓吹班研究》和黄晶晶的《嘉祥“鲁西南鼓吹乐”班社的传承与演变》都从鼓吹乐班社的生存环境、发展状况、流派及音乐传承方式、等进行探讨,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乐师的保护,改善乐师的生存状态,是传统音乐班社的以良性发展。

专著类:项阳编著的《山西乐户研究》从对历史上乐籍最为集中区域之一山西省所存乐后人的实地考察入手,以文献学、社会学、民俗学、音乐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层面对这一群体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自下而上方式、社会地位、信仰崇拜、组织形式、进行全方位的研讨,力图做出新的解释。张伯瑜编著的《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考察》以音乐会的历史、乐会及乐人、演奏场合及主会功能、会神、会旗及其他用品、传承、乐器及乐调、乐队的座位次序、乐谱及乐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庄长江编著的《泉州戏班》主要从班社史迹、戏班风俗、掌故传说、剧坛人物、繁盛流风等五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杨惠玲编著的《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在考察与研究家班的脚色体制时,将它与家伶的配备情况结合起来,从而总结出了家班脚色体制与职业戏班在构成形式上的不同特征,并通过对有关史料的详尽排列与考察,总结了明清家班在演出剧目上的一些特征,并且分析了其内在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有关我国北方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研究成果

期刊类:梁志刚在《关中影戏及其班社组织》一文中,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从组织结构,传承形式,行规习俗等方面给予研究,并兼历史渊源,地域特点等。王建朝在《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传承现状调查》一文中,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流传至今的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流传区域、艺人状况、班社组合、伴奏乐器等传承状况作初步总结。

论文类:布外加尔·买买提依明在《喀什市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班社的实地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中,通过对喀什市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班社的实地调查,对班社的内部构成、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生态背景、班社成员的概况、演出场合、班社的性质和社规、演出时使用的乐器和曲目、传承方式等生存现状的考察和描述,探讨了民间班社的当前文化生态概况,如何维持和发展,及一些音乐现象的反思。穆特拜尔在《哈密地区伊吾县淖毛湖镇木卡姆班社研究》硕士论文中,通过对班社音乐建构过程的描述了解哈密地区维吾尔民间音乐体系的地方性特点。董冰在《哈密木卡姆班社调查研究—以伊吾县下马崖乡木卡姆班社为个案》硕士论文中,通过对下马崖乡木卡姆班社成员的社会地位,身份,表演形式及其在民俗活动中的整体表现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了木卡姆班社对哈密木卡姆的传承价值。endprint

专著类:刘纯 、刘哲 、罗顺庆等编著的《秦腔戏班》主要从秦腔戏班的发展历程、秦腔戏班的管理及演出、主要班社、附录:业余班社一览表四大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三、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笔者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归纳和分析,对目前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浅见:

(一)充分认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的发展现状

从当前全国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的发展状况来看,各地的民间音乐班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和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有不少民间音班社在不知不觉中销声匿迹,这些班社的传承方式主要以血脉相传,对内不对外。这种政策导致后继无人,促使他们走向灭亡。而拥有强大生命力的音乐班社则彻底的抛弃了门户之见,接纳音乐爱好者或异姓人士入社,解决了长期困扰各类民间音乐班社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后继无人问题,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民间音乐班社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工具,已不是单一的解决养家糊口的物质问题,更重要的是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从笔者搜集的文献可以看出,全国各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班社南方明显多于北方,南方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超前于北方。随着多元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冲击,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部分传统文化正在不断的丢失,各个地区的音乐班社成员总数也在不断减少,不能正常的演出活动,以及部分乐曲失传,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班社的生存和发展,使那些零零散散的民间音乐班社受到毁灭性的挑战。

(二)充分认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的研究价值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班社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尽管国家针对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的现象采取了保护政策,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浩瀚如海,若只是单一的通过申请文化遗产来保护,则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传统文化是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无论是否申请文化遗产,都是不可遗弃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都应该自觉地去保护这份遗产,因为它一旦消失便是永远。因此我们应当承认民族民间音乐班社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充分认识到班社研究的价值,并且对该领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三)进一步提高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研究水平

(1)拓展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的研究视野

目前我国对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的研究空间还非常广阔,中国学者们应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如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音乐学的分析法、人类学调查法、民俗学分析法,考古学调查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各地民间音乐班社从各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全面深入调查与研究,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2)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班社的保护措施

我国目前对音乐班社的研究,多以个人研究为主,由于我国地域宽广,民间各个地区的音乐班社数不胜数,并且分布较为分散和偏僻,若以个人的能力去研究,很难做到全面的深入研究,使得目前的研究成果零零散散。若能联合政府和各地区的研究机构及各界学者的力量,有规划的对各地区的民间音乐班社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对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民间音乐班社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并做好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的记录。为了达到重点保护的目的,还需要政府投入资金使之能生存下来,从而获得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它们从死亡边缘上拉回来。有些民间音乐班社还可以向国家申请“非遗”,力争每年都有民间音乐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四、结语

在社会剧烈变革的今天,保护传统音乐的呼声不绝于耳,这其实就是对“全盘西化”的反思。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看到,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新疆,至今仍然在节日喜庆,典礼仪式中保存着传统音乐的音乐形式,这些场合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健康的音乐民俗形式,我们必须要有效地保护和扶持,使得它们能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继续遨游。

参考文献:

[1]张振涛.民间乐师研究报告——冀京津笙管乐种研究之二[J].中国音乐学,1998,(01).

[2]白莉.中国传统音乐的存在——以河北安新县圈头“音乐会”与吹打班社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S1).

[3]杨红.乡俗礼仪中的民间戏班研究——对两个民间戏班的田野调查[J].中国音乐学,2005,(03).

[4]王超.皖北乡村唢呐班社的传承与演变-以李庄镇唢呐班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5]谢穗.河北徐水县迁民庄南乐会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6]康宁.鲁西南张氏鼓吹班研究[D].北京:延边大学,2011年.

[7]黄晶晶.嘉祥“鲁西南鼓吹乐”班社的传承与演变[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9年.

[8]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9]张伯瑜.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考察[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10]庄长江.泉州戏班[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1]杨惠玲.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12]梁志刚.关中影戏及其班社组织[J].文化遗产,2008,(03).

[13]王建朝.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传承现状调查[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03).

[14]布外加尔·买买提依明.喀什市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班社的实地调查与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15]穆特拜尔.哈密地区伊吾县淖毛湖镇木卡姆班社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16]董冰.哈密木卡姆班社调查研究—以伊吾县下马崖乡木卡姆班社为个案[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17]刘纯,刘哲,罗顺庆等.秦腔戏班[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乐队
花的乐队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如何在中学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音乐提升师范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研究
中学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音乐整合探究
如何将民族民间音乐融入学校音乐课堂探究
高校钢琴教学之民族民间音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