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此香如故

2014-08-21 03:01何子英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4年3期
关键词:李煜李白诗词

何子英

李煜:不爱江山爱诗词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五代十国时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42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其中词的成就最高。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代表作有《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又名《乌夜啼》)、《望江南》、《子夜歌》、《破阵子》等。

李煜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个好的词人。他是一个业余的皇帝,却是一个天才的词作家。他因词生,又因词死,他将生命淬成比生命更恒久的词句。他有着那如女子般的情怀和细腻:啼莺散,余花落,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也有着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国愁肠: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豪迈思国之感,开创了词亦可抒情的先河。一首《虞美人》葬送了一代伟大的词人,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这个悲剧词帝的万古流传。

聆听,其实很快乐

在夕阳欲颓时分,听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无奈轻叹,听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吟咏抑郁,听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迈雄浑……我聆听到的是历史的沧桑在浮华间尘埃落定的声响,是一首婉转的乡曲,催落心底的泪。

(摘自2010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满分作文卷)

引用诗词,同质叠加。考生以紧紧扣住“聆听”二字,选取李清照、李煜、苏轼等的诗词入文,写从中聆听到的历史的沧桑在浮华间尘埃落定的声响,简洁自然,富有意蕴和文气。

说墙

——南唐后主

随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呵斥,你的生命中多了一堵墙。这堵墙上写满了你的寂寞与无奈。你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弯月如钩,勾起你心中缕缕忧愁;剪不断,理却仍乱,萦绕在心间的是数不清,记不明的离愁啊!放开手终愿随鸿雁南去,但“路遥归梦难成”、“砌下梅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踏着满地的落红,数着片片落叶,一堵墙从心底爬上来,围住了你的心。这墙是心灵的愁。

(摘自2010年河北省中考满分作文卷《墙》)

化用诗词,形象描绘。考生巧妙化用李煜诗词意境,展现李煜的寂寞与无奈。诗言志,用诗人的诗歌表达情感,展现愁的深重,形象地说明“墙”,不但很好地扣住了人物的个性,又使文章有文采和底蕴。

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

看李煜穷其一生,吾只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进入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心,便随着一个内忧外患,国势日落的南唐荡悠起来。读之悟之,兴趣追之。

他,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余生,远慕夷齐之高义,他眼中,国乃“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繁昌。兴趣盎然地看这段历史,叹他心无朝政,但偏偏被推上政治舞台;叹他只想在名缰利锁之中做一个脱巾独步的逸士,却偏偏被国事所困,成为不了一代风流才子。

作为昔日一国之君的他,故国已土崩瓦解,一切辉煌、幸福都随之已经成为不可触摸的往事。旧事如梦,不堪回首,历史涛声,无限惆怅。兴趣盎然地看这位被囚之君,内心却常想:假如历史可以重新来过,那位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的千古词帝,是否还能不问政事,专修词艺?

不曾识干戈,不曾意料到自己变成任人宰割的“臣虏”,他不忍目睹破碎的山河,不忍面对逝亡的百姓,于是独上西楼,剪不断心中的似水柔情。他被拒于汴京,朝夕以泪洗面,泪泣琵琶间,抚奏一曲千古帝王的凄凉,于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道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的美好,囚徒生活的凄惨,故国山河依旧,可人事已非,江山虽美却不能归,抚今追昔,何得肝肠寸断涕泪双流?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汪洋恣肆又绵尽无期。他一袭白衣立于窗前,问自己,人生终究是痛苦的,那么人生的慰藉何在?人生的归依何在?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火光扬,朱阁上,饮一壶酒,而又杯尽人亡——

对历史感兴趣的我,感叹他悲凉一生中的境难,感叹他彷徨的身影被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感叹他悲哀地随着牵记而去。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以读史为乐,倾听历史的回声,心有所悟,趣味无穷。

(摘自2013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卷)

述评结合,情深意切。考生站在时代的高度,采用述评结合的方式,对李煜的功过作出中肯的评价。文章长短句结合,整散句并用,加上直接和化用诗词意境,使整篇文章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李白:狂放不羁,飘逸洒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唐朝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流转自然,清新明快,音律和谐多变,气势雄浑瑰丽,风格潇洒豪迈,飘逸洒脱。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少年时勤奋学习,有“铁杵成针”的典故流传。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他的一生,游历遍及大半个中国。李白不愿应试做官,不喜逢迎权贵,民间有高力士为他脱靴,杨贵妃为他研磨的流传,显示出超拔的个性;他诗名远播,诗歌在当时便已唱响天下,因才气被玄宗赏识,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因此,可以说,李白是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游侠、剑客为一身的伟大天才。

李白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有《李太白集》存世。

理想化的人生设计,浓烈奔放的情感,自由狂傲的性格,热切渴盼成为英雄的李白,注定在这纷繁多变、权势倾扎、尔虞我诈的现实中惨遭失败。才华横溢、孤独漂泊、始终不渝追求理想的李白,尽管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他特别彰显的个性,但他的“逸”、“狂”、“愤”、“醉”始终交织、贯穿和影响了他的一生。他是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以人格为墨,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

《李太白集》的心跳豪迈里满含着飘逸。令人不自觉地喷薄出满腔的热血,只欲如太白一般高歌而行,快意人生。渡万里,泛舟流连五湖,乘舟楫摇波底月。行万里,背剑纵横九岭,挟书仗剑走大荒。凝视着《李太白集》,走入你心灵的是一个青衣白马,剑眉斜挑,饮酒放歌的青莲居士。千秋的诗情,最豪迈的一部分,飘逸出尘的跳动在《李太白集》中,千秋百世。这个名为诗仙的不羁魂灵潜移默化间流露出无边的豪迈——遇山则跨,遇水则渡。天下困苦不外如是。慢慢地,我的心灵燃烧起不息的雄心斗志。

(摘自2013年山西省中考满分作文卷《我感受书的心》)

高屋建瓴,评析点睛。考生引用李白行万里路,写万卷书的素材,展现“书是人写的,伟大的灵魂赋予书籍雄健的心跳。那是世界上最动人的乐音”的观点,高屋建瓴,紧紧抓住其漫游与《李太白集》、人格与《李太白集》的关系,深入开掘,评析点睛,富含哲理,立意深刻。

还记得那位“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诗仙吗?他放弃了“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策马扬鞭,携一腔豪情,登舟望秋月,于“举杯邀月”里,高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留下了“斗酒诗百篇”,收获了一生的洒脱与飘逸。因为放弃,成全了诗仙雄奇瑰丽的想像;因为放弃,成全了太白仗剑远游的豪放!

(摘自2012年重庆市中考满分作文卷《放弃也是一种成全》)

妙引诗句,增添底蕴。考生巧引李白的诗歌印证他的个性,以丰富的诗词展现其放弃官场的豪迈个性和获得的卓越成就,不仅让文章读来韵味十足,更读出了考生的文化功底。

文学的诱惑,伴我一路前行,勇往直前。

带着文学的诱惑出发,我与李白携手登天姥山,采撷流云红霞;与徐志摩结伴,在康桥边漫步徜徉;跟鲁迅同声呐喊,尽赤子爱国之心;和朱自清一起共赏清幽绝美的荷塘月色……

带着文学的诱惑出发,我与李白“放逐白鹿青崖间”;与李清照分担国破之凄、丧夫之痛;与苏轼一起怀念王弗,同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犹未寒,无处话凄凉”。

(摘自2013年江西省卷中考满分作文《带着你的诱惑出发》)

同质叠加,提升底蕴。考生以排比句式,以磅礴之势推出文学的诱惑及对我的影响,气势雄浑,语言俊美,显示出小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才气。

我记得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他有着满腹的才华,放荡不羁。因为与皇帝的妃子不和被贬出京。他有着太多的传奇。可是晚年却极为凄惨,妻离子散。我不能理解他的不羁与狷狂,我只知世上有那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满腹才华,浪漫主义诗人,仅此而已。

为什么不尝试着去理解他呢?我为此特意去找了他的资料,却惊讶地发现,这理解的过程比我想像中要漫长许多。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能赋相如,剑术自通达。他的一切都是传奇。他年少轻狂,一身白衫鎏金鞍,只身一人赴了长安。在那里他意气风发,诗词名冠天下。他戏弄皇帝后妃,半生潇洒,整个一浪荡子的模样。

我开始理解了他,以一个半生无忧的浪荡子的模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挑起眉,冷了眼,还是那身行头,愤世出了长安。一叶孤舟载着他依旧潇洒的离去。我看到他的背影挺得笔直,像是一座凝固了永恒的石雕。

我进一步理解了他,以他傲世的风骨,以他不羁的风华。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看他邀月饮了半盏清酒,酒盏跌落在了地上。他化了这半生无知,半生苦痛为了漫天的书纸,那纸上的一笔一言都是他勾勒的心血。我看到了他的颓唐与不甘。他的才华注定了他的不羁,也只有他敢这番放荡不羁。历史上出彩的文人很多,可是他却挥手独占了千年的风骚,但是也只有他有这个资格。

我又进一步理解了他,以一个后辈的身份,带着迟到了千年的瞻仰,触碰他的衣角。

我看到了他最终的结局,晚年极为凄惨,连死都是死在外面。可是他的离开却让我觉得,他只是飞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住他。

我从未花这么多的时间去理解过一个人。从他的名字到他的生平,再到他的心迹,这都是一个慢慢的过程。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可是我却从未后悔过去理解他。我理解了他的潦倒,他的骄傲,更理解的却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一个关于探索和向更高处进发的过程。

(摘自2011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满分作文《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层层开掘,纵观一生。考生引用了李白作为素材,从其幼时习文开始,一直到其终老结束,纵横捭阖,跨越时间久远,诗词佳句,信手拈来,显示出考生深入的探究和广博的知识面,无形中便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李煜李白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赵匡胤:卧榻之侧,容不得李煜长吁短叹
【诗词篇】
我们家的小“坑货”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误做皇帝的李煜
诗仙李白的归宿
倒下的那一刻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