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就在呼吸间”

2014-08-22 08:42
新民周刊 2014年32期
关键词:肺科靶向筛查

围剿“中国式肺癌”

去冬今春之交,全国各地的重度雾霾持续不散,雾霾引起的种种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公众不能不关注的健康焦点。众多专家预测,由于雾霾等环境恶化因素的影响,未来几年至十几年内,肺癌等呼吸疾病将出现爆炸性增长。

雾霾究竟和肺癌有多大的关联?目前针对肺癌,有何行之有效的医疗方法?拥有权威的、全国知名的“肺癌诊疗中心”的上海市肺科医院,在肺癌治疗领域的实力不仅全国领先,而且处于国际前列。为了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他们一直在不懈探索:真的是雾霾造成“中国式肺癌”吗?

雾霾围城,举世关切。当下,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雾霾作为一级致癌物,其危险程度和吸烟相当。那么在医学上是否有“雾霾病”和“PM2.5病”的明确定义?市肺科医院肺内科主任医师张哲民认为,这种说法需要专门的公共卫生人员经过一个大范围的人群调查,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结论。他解释说,公众对雾霾如此恐惧,缘于它是肺部肿瘤形成的原因之一。雾霾的细微颗粒上吸附了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通过人的呼吸道进入肺的深部,然后沉积。如果人体自身的净化功能比较差,经过这些物质的刺激,在局部就有可能形成一个肿瘤。当然,肿瘤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还包括遗传、激素、职业危害等,但当下雾霾确实是一个尤其值得关注的因素。

“肺癌病人越来越多。”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称,1999年上海市疾控中心统计的全市当年新发肺癌病例数约为6000例,到2003年增加到约9000例。除去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的因素,环境污染跟肺癌之间的关系也有直接证据。比如,肺癌发现的几率,大城市比小城市高,小城市比农村高,不开发的地方越来越少。“1900年,人们写医学史的时候认为:肺癌不用写。一年全球也就几十例,写它干嘛?浪费纸张。那么现在你再来看,在我们国家肺癌已经是第一大癌了。”他介绍说,欧洲做过一个研究,证明家庭居住位置与马路之间的距离,和肺癌发病率相关。离马路越近,雾霾越重,肺癌的发病率就越高。那么雾霾的构成是什么?汽车尾气、工厂排污、风沙……尤其是前两者,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将越来越严重。

周彩存指出,肺癌患者的情况也出现了“中国特色”,一个是低龄化,出现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肺癌患者;二是“无辜化”,许多不吸烟的人也得上了肺癌,网络上叫“躺枪”,这类人群患病率达到30%到40%。这两种情况在欧美都是几乎看不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恶化恐怕难辞其咎。

不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冥冥中也许有一种力量,注定“肺科医院”从上世纪初就开始为未来的灾难准备,经过长长的历史甬道,直到当下完全具备了全球领先的医疗技术水平。

首先,“肺科特色”的早期筛查非常重要。在“中国式肺癌”的现状下,周彩存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不论男女,不管抽烟不抽烟,一年最好做一次针对肺癌的低剂量螺旋CT筛查,“这个非常重要。费用也不贵,只有一两百块钱。”

当然,筛查谁都会做。但要从影像中看出问题,看准问题,这就是水平的体现了。肺科医院具备由院长带头的肺癌诊疗中心专家团队,针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周彩存说:“这一方面要靠经验的积累,我们胸外科去年手术5300多例,内科每个月治疗肺癌2000例次,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大患者群,对临床而言,这是非常丰富而难得的一种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还得拥有新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影像是平面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电脑的3D重建技术把病灶影像还原成立体的,这样,根据肿瘤细胞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就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确诊之后的下一步是治疗。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陈昶介绍说,肺癌治疗是外科、肿瘤科、放疗科、中医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过程。多年来,肺科医院一直坚持多学科联合,为每个病人给出一个量身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是肺科医院的特色及优势所在。因为有这样“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个体化的治疗思路,医院才衍生出来很多相关的技术,从比较前沿的对肺癌病人除了化疗还做个体化的筛查,到后期的个性化的靶向治疗等等,把所有治疗手段,用准、用足。

目前,上海市肺科医院的肺癌治疗质量和数量都无可争议地在全国排名中名列前茅,并且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每年会发布肺癌治疗的一个“指南”,作为一个国际标准,全球的肺科医生给病人制定的方案要参照这个总的标准来做。

令人自豪地是,这个“指南”一部分就采用了上海市肺科医院的标准,这是肺科医院在这个领域为国际同行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肺科医院也经常邀请各国治疗肺癌最顶尖的医生到医院来交流坐诊、操刀手术。

陈昶介绍说,对接世界先进治疗水平,肺科医院这几年大力推行早期肺癌的微创治疗。这是一项要求很高的治疗技术。而肺科医院在这项技术的发展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欧洲和非洲埃及等国的医生已经跟医院联系,要来学习。

所谓“微创技术”,就是把原来在患者身上开出的很长的刀口,变成打三个或者四个洞,其发展趋势就是继续减少创口数,变成两个洞直到一个洞。

这一方面是对精准度要求很高;另一方面,“不仅是外面口子要缩小,病人看起来好看了,人舒服了,损伤、疼痛减轻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小了;更重要的是,里边的病灶要切干净。就是说怎么保证外面的创口越来越小,里面的切除越来越干净,这就是一个大讲究。”陈昶说。

这要用胸腔镜来实现。摄像头从创口伸进去,把里面的信息传到手术的视频系统里,医生就看着这个视频在里面操作,“就像在打电子游戏”,看着屏幕进行这个操作。

令人欣慰的是,这类微创技术,现在已经可以用于常规开胸的所有手术。

该领域最新的技术突破是3D胸腔镜单孔微创手术。今年2月20日,上海媒体一行现场体验了这项技术的神奇和震撼:所有手术人员都戴着3D眼镜,像在电影院里看立体影片一般精确观察患者体内的情况。endprint

陈昶说,二维的影像就相当于闭着一只眼去做一件事,精确度会差一点;3D的影像就相当于两个眼睛一起看,精确度高了,手术操作的失误率就低了,病人更加安全。 根据外国专家的意见,肺科医院的“3D胸腔镜单孔微创手术”,又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肺科医院在医疗技术上的研究从未止步。展望前景,陈昶说,将来的胸腔手术,就有可能连创口都不要了,可以从其他地方,比如说从口腔进去,通过气管入肺做手术,这样在病人身上就完全没有伤口了。他说,肺科医院已经有医生正在深入这方面的研究,只不过目前还没有应用到临床,因为有一些细节还涉及到医学伦理方面的问题。

把癌细胞的“驾驶员”找到

外科手术主要应用于肺癌的早期治疗,如果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以前患者只能接受放化疗,“生命不息,放化不止”,许多病人都被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打倒,疗效不佳而且生活质量不高。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介绍说,针对这种遗憾,现在已经研制出了新的治疗方法,比如个性化的靶向治疗。

研究发现,肺癌细胞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因变化不尽相同,即使同是患有肺癌的患者,其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可能完全不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其肿瘤的基因不同。周彩存说,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就是找到分子标记物,就是查肿瘤的基因。他做了一个比喻:汽车走是驾驶员说了算的,每种癌症也有一个“驾驶员”,就是所谓的驱动基因。这个“驾驶员”就是治疗的重点。“作战的时候,想让车停下来,最好的方法是把驾驶员打死;而我们就是把癌细胞的‘驾驶员找到,再把它干掉,所以称为‘靶向治疗。”

肺科医院的一个真实案例是:一名31岁的男性病人,2013年6月因头痛至当地医院检查,脑部检查发现有多发的转移瘤,进一步检查发现右下肺肿块伴双肺多发结节,并有多发骨转移。转到肺科医院就诊后,诊断为肺癌晚期,有骨转移、脑转移。病人病情发展很快,很快就出现了昏迷,大小便失禁,并且有反复抽搐。家属非常焦急,但病人的情况无法接受化疗,甚至连口服药物也无法配合。

肺科医院的医疗人员在对肿瘤进行基因检测后,发现肿瘤存在敏感突变,决定立即开始靶向治疗。应用靶向治疗仅3天后病人的病情就有了好转,神志逐渐恢复正常,可以正常进食及交流,也能配合治疗。在进行脑部放疗后,头痛症状也消失了,体能状态基本恢复到了发病前的状态,1个月后复查肺内肿块比前面明显缩小,双肺的小结节也基本消失了,而副作用仅有轻度的皮疹及腹泻。目前已服用靶向治疗1年半,病情一直稳定,日常的生活完全和正常人一样。

周彩存说,针对肺癌的基因,还可以对病人做个体化的筛查,筛查以后,根据病情的具体变化,决定如何用药。“这就像导弹,针对不同的靶子,我设定它精确攻击不同的位置,这样效果就会很好。”

他说,肺科医院的特色之一是获取肿瘤组织的技能比较强。通过做气管镜、肺穿刺等,把肿瘤切片拿出来,观察在癌细胞里面哪个驱动基因发生改变了,之后展开靶向治疗。“以前的肺癌病友只能是‘一年俱乐部”,他说,“现在应用新技术后,患者不再是只能存活一年左右了,两年三年甚至七八年的存活时间都可以达到。”endprint

猜你喜欢
肺科靶向筛查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欢迎订阅2021年《临床肺科杂志》
MUC1靶向性载紫杉醇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实验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肺科护理教学中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分析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临床路径教学法在肺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