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脂联素、TNF-α、hs-CRP与冠心病关系研究

2014-08-25 08:55任于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脂联素内皮细胞冠脉

任于军

(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河南 洛阳471000)

本研究通过比较冠心病(CHD)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之间血浆脂联素、TNF-α及血清hs-CRP水平来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通过比较不同临床类型及病变范围冠心病患者间血浆脂联素、TNF-α及血清hs-CRP水平变化来评估这些指标在不同严重程度冠心病患者中的意义,为冠心病的早期干预及预测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冠心病诊断标准,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因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行冠脉造影显示至少一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内径狭窄>50%,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将其作为冠心病组,进一步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心肌梗死组(AMI),AMI组、UAP组、SAP组诊断标准均参照第7版《内科学》;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显示病变范围将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1]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对照组为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非CHD患者。各组对象均除外体重指数(BMI)异常者,经相关检查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内分泌等影响脂质代谢的疾病,恶性肿瘤、急性炎症及创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就诊后常规测定身高、体重、血压,详细询问吸烟史。均于晨起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置入EDTA抗凝管,混匀后在4℃下3 000 r/min 离心15 mim,-80℃冷藏待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PG);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浆脂联素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试剂盒购自晶美生物试剂公司, 严格按说明书步骤操作;hs-CRP以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TNF-α水平的测定采用ELISA法,试剂盒由北京四正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2 结果

2.1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

共收集到274名研究对象数据资料,其中冠心病组153例,其中包括SAP 69例、UAP 44例、AMI 40例,对照组121例。冠脉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吸烟史、体重指数、血糖、血压、血脂(TC、TG、LDL-C、HDL-C)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资料均衡可比,结果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2两组血浆脂联素、hs-CRP、TNF-α水平的比较

经t检验,冠心病患者脂联素水平低于非冠心病患者,hs-CRP、TNF-α水平冠心病患者均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冠心病组血浆脂联素、hs-CRP、TNF-α水平的比较

2.3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血浆脂联素、hs-CRP、TNF-α水平的比较

在不同临床类型的冠心病患者间比较脂联素、hs-CRP、TNF-α水平,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hs-CRP、TNF-α水平的比较

2.4不同程度病变范围冠心病者血浆脂联素、hs-CRP、TNF-α的比较

将153例冠心病患者按病变范围可分为单支病变组74例、双支病变组43例、多支病变组36例。在不同病变范围的冠心病患者间比较脂联素、hs-CRP、TNF-α水平,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病变范围冠心病者血浆脂联素、hs-CRP、TNF-α的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hs-CRP水平在AMI 组最高,UAP组次之,SAP组最低,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着病变范围的扩大,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之间hs-CRP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推测hs-CRP 水平变化可作为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发展的预警指标。hs-CRP 作为炎症标志物,血浆hs-CRP水平越高,说明粥样斑块的炎性反应则越强烈,那么局部产生血栓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也反映斑块不稳定性。测定外周血hs-CRP 值可以了解炎症消长,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意义[2-5]。

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一种细胞因子,目前对脂联素的作用已经有所了解,其在调节体内三大物质能量代谢、抗炎症、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7]。作为一种负性调节激素已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8-10]。在本研究中观察到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低于非冠心病患者,并且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间、不同病变范围患者间血浆脂联素水平均有差别,提示高脂联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脂联素水平越低,冠心病的病情越严重,病变范围也越大。因此,脂联素水平也可能成为冠心病预防的评价指标之一。

随着对冠心病的深入研究,诸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 肥胖、吸烟等传统的危险因素已经不能解释所有的冠心病事件,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一些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可能是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最终破裂的过程中有多种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参与。肿瘤坏死因子也是一种介导多向性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的重要致炎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直接或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炎症反应,引发血管凝血以及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参与血管重建,刺激生长因子及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斑块的发展[11]。本次研究显示,TNF-α作为一种促炎因子在冠心病患者升高,并且在AMI组最高,UAP组次之,SAP组最低,这与涂江虹等[12]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冠心病的发生和炎症损伤有关,TNF-α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生成,可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表面的TNF受体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参与并促进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TNF-α水平在冠心病患者升高,尤其在AMI患者中升高最为显著,说明TNF-α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冠脉病变程度,与将来发生冠脉意外事件的危险性高低密切相关,提示TNF-α水平可能作为一种心血管危险事件的预测指标。

作者简介:任于军(1984-),医师,本科,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学士学位。

参考文献:

[1]Zhang Q,Zhang RY,Zhang JS,et al.One-year clinical outcomes of Chinese sirolimuseluting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unselected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hin Med J(Engl),2006,119(2):165.

[2]Yasojima K,Schwab C,Mc Geer EG,et al.Gener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Complement Components i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J].Am J Pathol,2001,158:1039.

[3]Scirica BM,Morrow DA,Cannon CP,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cross the spectrum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Clinical Chemistry,2007,53(10):1800.

[4]Gacho O,Legrand V,Biessaux Y,et al.Long-term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before and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angina pectoris[J].Am J Cardiol,2007,99(9):31.

[5]Lee KW,Lip GY,Taybje M,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 vonwillebr factor interleukin-6,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kdromes[J].Blood,2005,105(9):526.

[6]陈 芳,武海亮,杨俏玲等.宁夏地区汉族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24.

[7]张成秋,唐 剑,胡和生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梁脂联素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对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价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512.

[8]Nedvidkova J,Smitka K,Kopsky V,et al.Adiponectin,an adipocytederived protein [J].Physiol Res,2005,54:133.

[9]Simonetta Bacci,Claudia Menzaghi,Carlo Vigna,et al.The 276 G/T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of the adiponectin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Diabetes Care,2004,27:2015.

[10]Lindsay RS,Resnick HE,Zhu J,et al.Adiponecti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e strong heart study [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5,25:15.

[11]梁丽梅,黄照河.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8的 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5(7):180.

[12]涂江虹,刘瑞祥.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检测中的相关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5):31.

猜你喜欢
脂联素内皮细胞冠脉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自噬与脂联素诱导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关系
黄芪含药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脂联素、瘦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