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靶与MRI检查对小乳癌诊断的对比分析研究

2014-08-25 08:55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乳癌形态学敏感性

韩 莉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放射科,青海 西宁810001)

乳腺癌的发病率现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1]。目前钼靶摄影与MRI是乳腺肿瘤早期发现及早期诊断中常用的方法,对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对我院行钼靶与MRI检查小乳癌的患者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行钼靶及3.0TMRI检查的小乳腺癌患者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均为T1期、直径≤2 cm。患者为女性,年龄24-72岁,平均45.32±5.79岁,病程0.4-3年,平均1.21±0.34年。临床表现为:病变均位于单侧乳房,以乳房肿物就诊者42例,乳头溢血就诊15例,乳房疼痛者10例。

1.2 方法

1.2.1 钼靶检测 采用高频钼靶机(GK公司,意大利),钼靶X线专用暗盒单面钨酸钙增感屏,富士双药膜X线胶片,柯达M7BE型自动洗片机。摄影条件:45-50 kV,8-10 mAs。

1.2.2 MRI检测 采用GE Signa Excite HD 3.0T MRI扫描仪和8通道乳腺专用相控阵表面线圈。扫描序列包括常规轴位FSE-IR和非脂肪抑制FSE-XL T1WI、矢状位脂肪抑制T2WI平扫。平扫结束后采用VIBRANT技术行双侧乳腺3D动态增强扫描。矩阵384×288,视野(FOV)320 mm×320 mm,层厚2 mm。增强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0.1 mmol/kg,注射速率2.0 ml/s,注射对比剂前先扫描Asset校准和mask蒙片,注射后连续无间隔扫描6个VIBRANT增强时相。

MRI中将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分为3型:持续型,2-3 min后病灶强化信号的升高≥10%;平台型,病灶早期强化后信号强度的波动幅度在<10%;廓清型,早期强化后信号强度的降低≥10%。

1.2.3 检测体位及评价 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乳腺轴及侧位片,必要时增拍斜位片。从形态学、内部特征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对病灶进行综合分析。

1.2.4 分析方式 采用随机双盲法进行阅片,由3位资深影像科医师分别对病灶进行记录并分析,并判断病灶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行McNemar检验。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钼靶、MRI及其联合应用诊断小乳腺癌的准确性和敏感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48例(71.64%),黏液腺癌5例(7.46%),髓样癌5例(7.46%),浸润性小叶癌4例(5.97%),浸润性小叶癌混导管癌3例(4.48%),浸润性乳头状癌2例(2.99%)。

2.2 影像诊断结果

钼靶和MRI同时确诊乳腺癌47例(70.15%),钼靶确诊2例(2.99%),而MRI确诊11例(16.42%),另有7例(10.45%)二者均未确诊,其中5例为多灶性小乳腺癌,2例为具有癌症分化倾向的对侧乳腺瘤,均误诊为良性增生性病变。钼靶与MRI在诊断小乳癌准确性方面,MRI检测的准确性例(86.57%)明显高于钼靶检测(73.13%)(P=0.022)(表1)。

表1 钼靶与MRI检测小乳癌的效果比较(n,%)

注:McNemar Test,P=0.022

2.3 病灶形态学特征

钼靶和MRI同时检测出49例(73.13%)为边缘清晰的肿块,钼靶仅检测出3例(4.48%)为边缘清晰的肿块,而MRI则检测出12例(17.91%)也表现为边缘清晰的肿块,其中结节状21例,圆形或类圆形17例,不规则形状9例;另有3例(4.48%)二者均检测出为边缘不清晰的肿块,其中2例见毛刺征,1例见不规则片样阴影。钼靶与MRI在检测病灶形态学特征方面,MRI检测的敏感性(91.04%)明显高于钼靶检测(77.61%)(P=0.035)(表2)。

表2 钼靶与MRI检测病灶形态学特征比较(n, %)

注:McNemar Test,P=0.035

2.4 影像学特征

钼靶影像内部特征:46例(68.66%)表现为肿块伴可见钙化灶,11例(16.42)表现为典型的恶性钙化灶,10例(14.93%)表现为肿块未见钙化灶。此外,19例(28.36%)患者发现患有腋下淋巴结肿大,直径≥1.5 cm。

MRI影像内部特征:信号均匀增强16例(23.88%),信号不均匀增强51例(76.12%),其中环形增强42例(62.69%)、局灶簇状增强6例(8.96%)、局灶簇状环形增强3例(4.48%)。此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特征:平台型23例(34.33%),廓清型44例(65.67%)。

3 讨论

钼靶和MRI技术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虽然目前数字化钼靶摄影在早期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3],但该法在发现及评估致密型乳腺内囊实性病变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4]。而MRI可进行多种参数和多种序列成像,为疾病检测和定性提供丰富的信息,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极高的病变检出率、敏感性以及相对较高的特异性。

该研究发现,钼靶和MRI同时确诊患者占70.15%,钼靶单独确诊率仅占2.99%,诊断率为73.13%,与相关报道一致[3];而MRI单独确诊率达到16.42%,诊断率为86.57%,与相关报道一致[5,6],明显高于钼靶检测(P=0.022)。此外,我们发现钼靶与MRI在检测病灶形态学特征方面,MRI检测的敏感性(91.04%)明显高于钼靶检测(77.61%)(P=0.035)。同时,我们还发现小乳腺癌钼靶X线片上主要表现为肿块大部分为边缘清晰,呈结节状,若腺体较多或增生较明显时,肿瘤边界较模糊,多有分叶或毛刺征。钼靶和MRI同时检测出49例(73.13%)为边缘清晰的肿块,钼靶仅检测出3例(4.48%)为边缘清晰的肿块,而MRI则检测出12例(17.91%)也表现为边缘清晰的肿块;另有3例(4.48%)二者均检测出为边缘不清晰的肿块。钼靶与MRI在检测病灶形态学特征方面,MRI检测的敏感性(91.04%)明显高于钼靶检测(77.61%)(P=0.035)。说明,MRI诊断小乳癌的准确性和检测病灶形态的敏感性方面明显优于钼靶。而漏诊病例仅7例,占10.45%,其中5例为多灶性小乳腺癌,2例为具有癌症分化倾向的对侧乳腺瘤,均误诊为良性增生性病变,说明对于复杂的影像表现二者均存在不足,可结合超声等其他诊断方法以弥补不足[4,7]。

钙化灶被作为诊断乳腺癌的主要X线征象,微钙化的形状、分布及钙化点的数目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8]。本研究显示68.66%患者表现为肿块伴可见钙化灶,16.42%患者表现为典型的恶性钙化灶,14.93%表现为肿块未见钙化灶,该结果与诊断结果类似,说明数字钼靶片可更好地显示细微钙化,尤其对诊断恶性小乳癌具较高特异性[9,10]。而MRI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较低[11],但其病灶的强化模式在进行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12]。由于乳腺癌的周边区肿瘤细胞增殖活跃,微血管密度较高,增强后病灶的边缘早期即出现显著强化。病灶的中心区因为有出血、坏死、纤维化等改变,微血管密度减少,呈延迟强化或无明显强化。早期环形增强可作为是乳腺癌最特异性征象。该研究中,MRI检测显示信号不均匀增强51例(76.12%),其环形增强所占比例高达62.69%,与相关文献一致[13]。

综上所述,MRI诊断小乳癌的准确性和检测病灶形态的敏感性方面明显优于钼靶,其对于提高小乳癌的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用时可结合其他手段以进一步减少漏诊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韩莉(1970-),女,江苏省如东县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放射诊断学。

参考文献:

[1]陈万青,张思维,曾红梅,等.中国2010年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J].中国肿瘤,2014,23(1):1.

[2]伍尧伴,林浩皋,蔡培强.18例小乳腺癌的钼靶、CT与病理对照分析[J].影像诊断与介人放射学,2003,12(3):152.

[3]史春颖,陈 颖.小乳癌的数字化乳腺摄影与超声成像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8):1104.

[4]李宇明,郑金霞,陈 慧.钼靶摄影与超声成像对小乳癌的诊断对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5):3550.

[5]Malich A, Fischer DR, Wurdinger S, et al .Potential MRI interpretation model: differentiation of benign from malignant breast masses[J].AJR Am J Roentgenol,2005,185(4):964.

[6]Wang Y,Zhang B,Roys S, et al.Kinetic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independent component derived from simulated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breast MRI data [J].ISMRM,2007:3042.

[7]田家玮,陈 宇,刘宇杰.高频超声与X 线钼靶联合应用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4):557.

[8]李坤成,孙泽民.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9.

[9]刘 权,王玖华,沈镇宙,等.临床未触及肿块的乳腺钼靶片内簇状钙化临床意义的研究[J].中国肿瘤防治杂志,2007,7(6):612.

[10]陈雁威,何翠菊,罗娅红.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MRI诊断小乳腺癌的临床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1):39.

[11]陆 红,王艳萍,邢旭东,等.早期乳腺癌的钼靶X 线摄片及超声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38.

[12]MussurakisS, Gibbs P, Horsman A.Peripheral enhancement and spatial contrast uptake heterogeneity of primary breast tumors: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with dynamic MRI[J].J Comput Assist Tomogr, 1998, 22(1):35.

[13]刘明霞,唐志全,张艺军,等.3T磁共振高分辨动态增强诊断小乳癌的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9):1349.

猜你喜欢
乳癌形态学敏感性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经前烦躁障碍症发病与四氢孕酮敏感性中西医研究进展
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大脑前动脉分叉的几何形态学相关性研究
Budd-Chiari综合征肝尾状叶的形态学变化
正常人体形态学在中医学相关专业教学中的发展和反思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易致乳癌吗?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常见血液病诊断的意义分析
微小RNA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
警惕男性乳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