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的路上前行

2014-08-27 00:32刘玉兰
江西教育B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理念教研新课标

刘玉兰

记得2001年时,翻开各类教育报纸杂志,我们发现到处都在谈“新课程”,并积极提倡在教学中采用“新课标”,课改的浪潮波涛汹涌。许多教师在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有意无意中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我也困惑过,但后来认识到,只有对以往应试教育进行理智的分析,对将来教育发展进行正确的预测,才能更好地正视、把握新课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在课改初期也曾存在一些困难、矛盾,但是面对困难与矛盾,我总是与同科组的老师不断切磋,共同探讨,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自从我们学校推进“激趣导入—质疑问难—自主探究—拓展延伸”课堂教学模式以来,作为一名分管教学而且在教学一线的副校长,我一马当先,不断在课堂上尝试、检验、实践、探索,半个学期后,当还有教师在抱怨课时太紧,教学内容太多,无法适应新课程教学时,我却惊喜地发现,我的课堂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和明朗,新课改给我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魅力,使学生们深深地爱上了我的语文教学。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种积蓄。说到底,办有内涵、有特色的教育,离不开一支教育理念新、业务技能精湛的教师队伍。新课改实施多年来,我们学校一直把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本着以质量效益为标准,以课题研究为导向,以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以新的教学模式为突破的原则,实施高效教学。2001年,我们进入新课程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推行“参与、体验、互动”式的培训新理念。一直以来,教师们参加教研活动时,习惯专家在台上讲,他们在台下听的老一套,根本不愿“互动参与”。要打破这种沉闷局面,教师必须动起来,变以往单向的说课、评课为辩课。上完一节课,教师围绕某一问题,分成正反两方,像辩论赛一样,双方各亮观点,唇枪舌剑,展开争论。我们不断地创新教研形式,目的是要激发教师的主动性,转变教育观念。实施新课程后,有的教师教育教学形式陈旧、效益低下,我们要迫切解决这个大问题。为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状况,我们下发了《“高效课堂”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其中一项特别做法是,推行“半个小时课堂”。“半个小时课堂”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每节课至少留给学生10分钟思考、练习、巩固的时间,强制教师压缩讲课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从最初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到被迫想办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们渐渐发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爱学习了,教学效果提高了,他们也变轻松了。

课堂是教学双边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我们利用新课程理念,拓宽这条主渠道,开展有效教学,建设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十多年的课改让我拥有了更多的经验、更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精神。未来的我同样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不怕失败,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在新课改的路上继续前行。(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第一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jxb@126.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理念教研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新理念下再启航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