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片段教作文

2014-08-27 00:33潘淑莉
江西教育B 2014年4期
关键词:金灿灿牛肉面臭豆腐

潘淑莉

近日,在一次作文研讨课上,执教者上了一节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习作3”,命题为“舌尖上的‘文字”。这次习作训练的主题就是“我喜欢的一种美味”,介绍美食的色、香、味、形。执教者尝试运用片段教学,巧妙渗透言语表达的方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师:我们请小作者读一下。

生:牛肉面一看就十分诱人:纤细的拉面堆成一座小山,上面十几片牛肉摆成花状,再撒上些碧绿的葱花,浇上金灿灿的辣油,真是十分夺人眼球。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好在哪里?

生:这一段写了牛肉面的颜色,“碧绿”“金灿灿”,让人觉得颜色搭配很协调,吸引人的眼球。

生:这段话还写了牛肉面的样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生:我觉得这段话的语言虽然比较简练,但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样子又有颜色,牛肉面的确很诱人。

师:这样写牛肉面,看起来就让人有吃的冲动。有的东西虽然不一定很好看,但谁也不否认它也是一种美食。让我们来品尝品尝“臭豆腐”的味道。请小作者念一下。

生:臭豆腐滑进我的嘴里,鲜浓可口的汤汁在嘴里漫开,辣粉也浸润了口腔。我满嘴是油,轻轻一嚼,汤汁就完全散开。虽然有点辣,可我还是接二连三地塞进嘴里。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

生:这一段写了臭豆腐的味道,作者把所有的味觉都写出来了。我虽然没吃到,但已经感觉到很好吃了。

生:作者把吃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完整。

生:我觉得“漫开”“浸润”“散开”这些词用得特别恰当、生动,让我仿佛感受到味道在嘴里蔓延开来。

师:对,写美食最重要的就是写清色、香、味、形,再用上恰当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样的美食就与众不同!

师:再看看下面这一段话,这样写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烧饼就放在我的面前。外皮被烤得金灿灿的,好似一个小太阳,脆皮上还撒上了黑白两色的芝麻,光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我咬了一大口,脆皮的油香味顿时钻满了嘴里的每条牙缝。再看看烧饼里面,竟有十几层皮——外面是看相很好的脆皮,中间是有些泛白却依然香脆、满是油香的中层皮,最里面看不太清,就是口感糯糯的里皮。在里皮之间还夹着晶莹的糖浆,或是又细又长的萝卜丝。哇!真称得上是十里飘香,想来那些人就是闻香而来的吧!)

生:这段话把烧饼的色、香、味、形全都写出来了,内容特别具体。

师:是的。其实,色、香、味、形就是一个整体,有时候不能刻意分得特别清楚,把它们融合起来写,就能把美食写清楚,语言也自然而然丰富了。

在作文课上,不少教师往往在“老套路”里浅层游走,不断给学生提要求,而很少提供符合要求又能够实践操作的方法和要领。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执教者做了有益的尝试,通过片段作文教学,即以语段形式出现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作文训练,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评价能力。首先,这些片段均来自于学生课前之笔,被特级教师管建刚称之为“前写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积累写作素材;其次,每一个点评的片段都是通过现场互动、评价、表达、分享,形成学生的“读者意识”,对学生来说是实实在在的肯定与促进。另外,片段呈现的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内容丰富,充满了学生的童真生活意态,既拓宽了素材,又拓展了思维。如果学生吸纳了别人的精华,那一定能舒畅地倾吐自己的表达。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写道:作文教学要从“湖泊”入手,想法子将“湖泊”里的“水”搅动,再将它引入“池塘”,“池塘”里的“水”自然会成为活水,作文教学自然有了活水源头。那么,上述执教者就是把“湖泊”里的“水”不断搅动起来。她从片段内容出发,分三个步骤循序指导,第一步先看“色、形”让学生去发现“好在哪里”,重点指导“色、形”的语言表达;第二步再学“香、味”,以臭豆腐为例,主要发挥对“香、味”的描述;第三步推动学生要把“色、香、味、形”这四方面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一步步,环环相扣,前后勾连,师生互相点评,思维碰撞,感知语言,促进语感。结果便于不刻意间,只在欣赏中就摸到了门道;于不经意间,只在品析中就找到了窍门。小小的片段,让教学变得直观、丰富、有效。教师教得得法,学生自然也能得心应手。正如教师所命题的:真正是舌尖上的“文字”。(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灿灿牛肉面臭豆腐
能吃的惊喜
五月麦穗金灿灿
我为臭豆腐狂
臭豆腐女侠诞生记
牛肉面:兰州的味道
时髦早秋,放肆开挂
白象 红烧牛肉面
金灿灿的玉米
舌尖上的校门口
嗨!三枚金灿灿的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