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化与生态环境的适应
——以贵州省黎平县黄岗侗族社区糯稻品种的特化为例

2014-08-30 11:31罗康隆
云南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糯稻乡民侗族

罗康隆

一、贵州黎平县黄岗村糯稻的种植及历史变迁

在对贵州黎平县黄岗村侗族的田野调查中,笔者系统地鉴定和记录了13个当地处于规模种植状态的糯稻品种,还发现了另外6个零星种植的珍稀糯稻品种(鉴于侗族的传统种植体制,糯稻品种也需要休闲和复种)。通过访谈和入户稻种查证,笔者又发现了5个当年没有种植、拟以后复种的品种。因此,黄岗村总计现存珍稀糯稻品种24个。这一数目,不仅在我国的传统的稻作区,就是在广大的侗族地区,都称得上是多样性非常丰富了。然而,这仅是侗族地区历史上曾经拥有过的糯稻品种极其有限的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侗族传统农作精髓,留住这样的精髓是当前保护非物质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选项之一。

侗乡地域辽阔,所处的生态系统千姿百态,有限的水稻品种很难满足精巧耕作的需要,因而在历史上,几乎每一个侗寨都像今天的黄岗那样拥有好几十个糯稻品种,才能确保稻鱼鸭和谐共生生计的稳态延续,也才能具有抗灾防灾的高效适应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补救了特定生态背景对水稻种植的不利因素。在那样的时代,整个侗族地区,排除了重复命名之外,很可能还种植着成百上千种糯稻品种。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糯改籼”、“籼改杂”的社会过程中,平坝地区,特别是交通沿线和中心城市附近的侗寨,传统的糯稻品种大部分绝传,这当然是一项难以挽回的非物质传统文化传承的损失[1],因而,黄岗现存的24个珍稀糯稻品种更显得弥足珍贵。

通过访谈获知,这24个品种得到传承确实不易。在侗区强制推行“糯改籼”、“籼改杂”的年代里,黄岗侗族乡民和平坝地区的乡民一样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当时,因私下种植糯稻品种而被免职的公社和大队干部就有六七位,个别人还因此被判刑。然而,由于收割后的糯谷,第二年播种出芽率超过95%,但存放一年后再播种的出芽率就会降到50%,三年后再播种出芽率就不到20%了。因而在黄岗这样高度潮湿的地带,光收藏稻种达不到保种的目的,要保种就必须年年种植,至少也需要隔年种植,才可以确保糯稻品种的有效传承。

有幸的是,黄岗村位于贵州省黎平和从江两县的跨境地带,当年两县派出的督察人员不可能同时查遍所有的田块,再加上黄岗村山高林立,地形崎岖,那些隐藏在丛林深处的零星田块,外来人员很难发现,这才使得当地的部分珍稀糯稻品种侥幸传承至今。当然,遗憾的事情总是不可避免的。早年,当地曾精心种植过一种特异的珍稀糯稻品种,侗语的名称叫“kgoux yangc dangl”(音译为“苟羊当”, kgoux 为饭,稻的意思;dangl为香的意思),含义是气味最芬芳的糯稻,这一糯稻品种适宜生长在丛林深处,水温、土温偏低,土壤贫瘠的烂泥田中,而且生长季特别长,在田中需种植200多天,而且在田中的生长时间越长,米质更芬芳。当地老乡说,这种糯稻只要有一家人蒸煮,全寨人都可以闻到它的香味。正因为这种糯稻品质太优秀、太好。自然被外来的监察干部发现,于是,整个黄岗村查了个遍,结果怕事的乡民只好把谷种老老实实地全数上交,并指引监察人把种有“苟羊当”全数铲除,平息了事端,就这样,“苟羊当”在黄岗完全失传了。[2]不幸之中的大幸在于,“苟羊当”并没有真正失传,在距离黄岗一百公里外的雷公山苗族地区,这一品种目前还有传承,获知这一信息后,黄岗的乡民正准备着手引种。

黎平县黄岗村吴生连在解释为什么侗族喜欢糯稻时说:“ 我们村为什么一直种糯稻,主要是我们吃不惯那些粘米饭,加上粘米饭还要很多下饭菜,非要有油和肉才吃得下;而糯饭用酸菜送食或空吃都行。并且我们这些做农活的人,不吃糯饭哪有力气干活,况且我们的山这么大,田这么远,不同人家平坝人干活不费劲。此外,在集体时期我们种出的籼稻还未必如传统上种植的糯稻产量高,干部不知,常骂我们黄岗人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不善于接受新技术,或懒等等。其实不是这样,自古以来周边侗寨都称赞我们黄岗人活路做得好、种田有技术。依我们看,我们这地方本身就不适应种籼稻,因为我们这地方山高谷深,水很冰凉,只适合种植耐阴冷的传统糯稻品种。 现在我们常听到县乡干部介绍我们黄岗时说:‘黄岗那地方至今仍种植糯稻,你说落后不落后?’但他们逢年过节时又多开车到我们这里购买糯米去打粑粑和送礼,还说我们这米不施化肥、农药,对身体有好处。糯饭不仅好吃、耐饥、不易变硬、上山劳动好携带,而且送礼、祭祀必不可少。”

从江县平江村石世会(66岁)也说:“我们村像我这一代人,从小都是吃糯饭长大的。我们小时候也看到老人们种少量的粘稻,由于当时老品种的籼稻还比不上糯稻产量高,老人们种粘稻的目的不是用来作主食,而是专门用来喂马和鸭,所以粘稻在我们地方又有‘马谷’和‘鸭谷’之称,一户种植面积仅占水田面积的10%左右,人们吃的都是糯饭,喝的都是糯米酒。新中国成立之初,50年代,政府大力推广良种,而良种又全是籼稻,我们吃不惯籼稻,仍坚持种糯稻,糯稻种植面积占60~70%左右。到60年代糯稻种植面积降到40%左右。到70年代,由于我们村偷偷地把田分到户,搞单干,从表面上看还是以生产队的形式劳作,其实田已分到户,人们以生产队出劳实际是一种互助的关系,这一阶段,糯稻的种植面积又上升到60~70%。我们村糯稻种植面积的急剧萎缩,应该说是80年代以后推广这些高产的杂交水稻以来才起的变化。我们是靠食用糯饭长大的,是典型的‘糯娃’,我们肌肉比村里年轻人紧的原因,就是我们是食糯食长大的,现在年轻人肌肉松弛、无力,与食粘米饭有关,是典型的‘粘米娃’。我们侗族传统观念中,唯有糯饭才养人,唯有糯米酒才醉人,现在科学这么发达,科学家怎么不培育出高产的糯稻来给我们种植呢?若有高产杂交的糯稻,我想我们这一带肯定选择种糯稻。这也可免弃政府官员和农推站工作人员年年号召和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之苦。”

黄岗村的24个品种得以传承,最应该感谢的是寨老和那些不怕获罪的可敬的老人们。他们在那个年代,不仅要出工抢工分,违心地种植籼稻,还随时得做好准备,上级一有调令就得到外面去义务投工,劳累还在其次,关键是他们难以照看偷偷种植的糯稻品种,为此,他们就得付出额外的艰辛,夜晚投宿在窝棚中,天亮前得赶紧种、管、收这些宝贝,以便赶在集体出工前赶回寨里和大家一道出工,以免引起怀疑。至于要承担政治风险,那就不用说了。好在黄岗寨乡民十分齐心,寨老有很有感召力,他们才得以应付上方的检查,最终把这24个糯稻品种成功地传承下来。

黄岗寨当然不是绝对的例外,在整个侗族分布区,像黄岗那样的侗寨还有很多,这些侗寨也传承了很多珍稀糯稻品种,比如,阳烂和高秀至今还有十多个糯稻品种在传承。因而,凭借粗略的估算,侗族地区现存的珍稀糯稻品种可能还有一两百种,要抢救、传承还来得及。但不管怎么说,黄岗能传承下这24个品种,确实堪称留住了侗族传统农艺的精髓。[3]

二、黄岗村现有糯稻品种的特点

由于我们调查组的人力有限,无法对这24个品种同时做出生物特性鉴定。这里只能将我们作过生物特性鉴定的13个糯稻品种列表如下,至于未经鉴定过的其他11个糯稻品种(所有品种的标本存放在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的生态人类学标本室),则涉及到时再另加说明。

汉名侗文名生长习性列株Lieec jul 适应性广,高海拔、低海拔各种田都可以种,久种也不厌田,抗病虫害能力极强,因此当地侗族居民广泛种植。六十天糯KgouxLiogc xebc Maenl 适应性高,可以在低海拔缺水田中种植,抗旱能力强,有水插秧即可保证收成。矮茎朝糯Kgouxjiml taemk 收割方便,又快又省时(用镰刀割,用打谷机脱粒后晒干,即可放入打米机脱壳)。高茎朝糯Kgoux jiml saos pangp 适应面广,高低海拔山、岭上田都可种植,但最适合岭上田。施肥不当容易造成倒伏和不饱米现象。芒虽然不长,但用打谷桶或打谷机脱粒时,身上发痒难受,故不喜欢种植。抗病虫害比杂交稻强。老牛毛糯Kgoux-Bienl Guic Laox 适合低海拔的岭上田、溪边田等。杉树皮糯Kgoux Bic Pagt 适应低海拔的坝子田或岭上田,晚熟,比“列株”晚10-15天左右,杆硬,抗病虫能力强。黄芒糯Kgoux Bieengh Mant 适应低海拔的岭上田,比“列株”晚熟15天左右,这种糯禾须薅得好,薅得好就长得好。抗病虫能力不算强,易受钻心虫的侵害。稻杆坚硬且不易腐烂,不便耙田。万年糯Kgoux Weenh 适应高海拔的锈水田和冷水田,比“列株”早熟4-5天,禾草硬,成熟后久放田中也不易枯坏,但芒太长,不方便脱粒,脱壳。尤其放入打米机最易卡住,故很少人种植。金洞糯Kgoux kgoux 适应高海拔的岭上田,比“列株”早熟10天左右,所以种植在离村庄较远的地方,尤其是与其他村交界的地方,早收割不会被他人放牛损坏。红禾糯KgouxYak 适应面广,高、低海拔什么田都可以种,特耐肥,喜肥,禾杆硬,不易倒伏,只是壳太薄,不能承受长时间的淋雨,否则不管在田中或禾晾上都容易生芽。比列株早熟10天左右。深山糯Kgoux yangc Longl 适合高低海拔山冲田,尤其种在缺阳光的田,比任何糯稻都好。9月成熟,与列株、红禾同收割。用碓脱粒,较其他糯容易脱落。小牛毛糯KgouxGui Langx 适合于低海拔中的田,但坝子田产量最高。适合肥田,不易倒伏。比列株晚熟一个星期。抗病力比列株强。龙图糯Kgoux Bieengh Longc douc 适合高低海拔岭上田,禾杆硬,不易倒伏,与列株同熟。

应当诚挚感谢黄岗村寨老吴国治、吴老董,还有和我们亲密无间的乡民吴生连、吴全生、吴全有、吴成龙、吴光英等等,他们不仅挨家挨户地帮我们收集不同品种的稻穗标本,还和我们一道制作了不同生长季的各品种稻秧标本,带领我们逐丘查验和测量了田块,最后还手把手向我们介绍他们所认知的各糯稻品种的生物属性。对这些珍稀糯稻品种的认识,知识产权属于他们,笔者只不过是替他们代笔以资酬谢而已,通过他们的讲解,笔者才得以全面地把握了这些珍稀糯稻品种的共性特征。

综观这些现存的糯稻品种,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不同程度地具备如下三项带共性的特征。

其一是,这些糯稻都属于高秆型不怕水淹的稻种,大致而言,其中70%以上的出土高度都在1.5-2.5m之间,而且植株粗壮,成熟期杆粗直径接近1cm,而且它们的分蘖能力很强,插秧时的每株稻秧,在以后成长中都能形成7-11个有效分蘖。这样的生物秉性,正好是稻鱼鸭和谐共生生计最需要的特点。由于稻秧出水很高,结穗时放养的鸭群不至于损害稻穗,却可以为水稻灭虫除害,除草施肥,可以为人类免除中耕之劳。再就是由于分蘖能力强,拔节快,插秧时株高已超过20cm,最长时超过40cm,以至于乡民不得不截断稻叶的尖端,以便插秧操作。插秧后,不仅返青很快,而且郁蔽也快,插秧结束才15天,就可以确保水面被郁蔽,从外面不能直接看到水面,这更有利于稻鱼鸭和谐共生生计的运行,一方面郁蔽快,田中放养的鱼,在稻秧的庇护下可以完全免受浮禽目、涉禽目鸟类的损伤,不仅水稻获利,田中放养的鱼苗也可保证万无一失。另一方面返青快,鸭群可以提早进入稻田放养。一般在插秧后的10天就可以放养雏鸭了,这就使得稻鱼鸭可以和谐共生的时间最长者可以达到110天。随着稻鱼鸭共存时间的拉长,至少可以放养三批鸭,放养的鱼苗当年每条可以超过8两,确保了稻鱼鸭三丰收。再一方面,由于杆高,因而很容易接受到更多的直接日照,能够提高糯稻本身的产量,同时又可以收获大量的稻草供作饲料、工艺品使用,稻草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这些稻种不怕水淹,对稻鱼鸭和谐共生生计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过我们对田块的实测和老乡的回忆,同时证明即使田中的水达到50cm持续三到五天,稻秧绝大部分都不会受到损害,原因在于,这些糯稻品种的稻秆中都有通气孔结构,在受深水浸泡的情况下,稻根仍然可以正常呼吸不会腐烂,因而也不会影响糯稻的产量。实测的田块表明,这里的田块都可以储水50cm以上,而直接目击观察的结果证实,稻秧被深水淹没时,被淹部分的稻叶会在三天左右自然萎缩,但不会枯死。而出水部分的稻秧反而会快速生长,形成替代。因此乡民们都说,他们的稻田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都要储水35cm左右,而这样储水不仅对稻秧无害,反而可以促进稻秧的拔节长高。这样的生物属性,与平原坝区种植的糯稻很不相同,但这样的生物属性恰好适宜在黄岗这样的山区梯田中种植。[4]俗话说“易涨易落山溪水”,山区水资源的补给不稳定是其常态,为了确保田块水源不断,下雨时节尽可能多储水,以备遇上伏旱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果糯稻品种不具备这样的生物属性,在黄岗这样的地区就很难确保糯稻稳产、高产。

不怕水淹对稻鱼鸭和谐共生生计运行也有特殊的意义,储水深就意味着田鱼的生存空间扩大,每亩不仅可以放养较多的鱼苗,而且每具鱼苗收获时,单条田鱼的重量也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深水对于鸭的放养也有利,因为水深了,鸭的饵料就更为充足,鸭损害鱼的可能就会更小,而鸭游动撞击稻秆,更会使水稻害虫掉入水中成鱼鸭的饵料。可见,这样的品种属性,几乎可以说是针对稻鱼鸭共生的需要而选育出来的。[6]

其二,这些糯稻品种普遍具有耐阴和耐低温的特殊秉赋。这些生物特性,很明显是针对黄岗特有的生态背景培育出来的。在黄岗,80%的土地丛林密布,所有的稻田都镶嵌在深山丛林之中,加上山脉的耸立、山谷的开口取向不同等地理因素的综合限制,这里的稻田直接日照时数明显偏低,实测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田块,夏季每天的实际日照时数不超过6小时,最短的阴冷田直接日照时数甚至不到4.5小时。然而,这些糯稻品种,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能稳产、高产。在极端阴冷的田块中,仅是产量降低15%而已。这一生物属性在今天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凭借这样的品种可以实现林粮兼容并存,而互不干扰。因而可以说,这是侗族传统生计育种目标的理想结果。

镶嵌在深山丛林中的稻田,由于日照不足,灌溉用水来自井泉,这就使得稻田中的水温和土温都普遍偏低,一般的稻种很难在这样的地带正常生长。我们的实测表明,夏季气温最高时期,不少稻田水温还滞留在23至25℃之间,有的过水田水温还不到20℃,但它们中的很多品种,并未观察到明显的生长受阻。值得一提的是,这儿稻田的水温波动幅度不大,在插秧时节,平均气温偶尔可以低到9℃以下,然而稻田的水来自于井泉,因而反而比气温偏高,平均可以超过15℃,个别田块可以长期维持在17℃。这样一种状况,在当地这样的特殊环境而言,对稻鱼鸭和谐共生生计也具有积极作用。对鱼苗放养而言,由于鲤鱼在12℃以上就可以进入正常觅食快速生长的状态,因而这儿的鱼苗放养,可以比平坝地区提前半个月以上,而且可以一直放养到初冬水稻收割完毕为止,整个放养时段最长可以达到9个月,难怪这儿每亩田鱼的收获量比平坝地区还要高。[7]同样的道理,这儿的放鸭时段更长,据观察,在撒秧时候已经有侗族乡民在放养雏鸭了,而且即使稻谷收割完毕后,鸭的生长也不会明显放慢。

不仅插秧后的稻苗能抵御阴冷,连育秧期段的幼苗也具备抗阴冷的秉赋。我们实际参加过的撒秧操作实践表明,撒秧时,气温仅有12℃。侗族乡民已经在正常撒秧,撒秧时的水深从8cm到15cm不等,撒秧后多次急剧降温,最低时气温低到8℃,我们外出都披上了棉衣,但田中的水温没有低过15℃,结果撒下的稻秧全部出苗,无一粒烂秧。这些糯稻品种及当地生态环境的特异性,由此可见一斑。

其三,这些糯稻品种中的绝大多数对当地气象波动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抗病虫害和规避鼠雀危害能力也很强。黄岗是山区,气候多变,常见的倒春寒、早霜每年都会碰到,更麻烦的是,黄岗地处冷暖气流交汇的锋面带,因而常年多雾,有浓雾的天气每年都超过210天。特别是在糯稻扬花时节,多雨、多雾,一般稻种在这里往往会无法正常授粉,造成严重减产。但这里的糯稻品种却不会明显受害,只要正午时有1~3个小时雾散雨止,正常结实完全没有问题。原因在于,这些糯稻品种杆叶表面都着生绒毛,晚秋的寒露和早霜只能在绒毛表面凝结,不会造成水稻冻害。黄岗早春倒春寒严重,某些年份还会遭遇冰雹袭击,但这儿的糯稻品种由于可以实施深水撒播,倒春寒时水温比气温高,因而能有效抵御倒春寒,一般不会造成烂秧。

这些糯稻品种由于杆高杆硬,表面附有绒毛,水稻常见的害虫难以侵害稻杆,只有卷叶虫能够造成明显危害,但由于与稻谷共生放养的鸭群能有效地消灭卷叶虫,各种水稻病害中只有稻瘟病会造成局部危害,而乡民往往实行多品种混合插秧,以至于稻瘟病虽偶有发生但不会蔓延。加之这里的稻田由于常年储有深水,而稻杆又特别高,老鼠在田水中很难对稻谷构成威胁。据乡民反映田中的稻谷极少发生鼠害。上述各糯稻品种,稻谷尖端都长有长芒,谷芒最长的品种可长达12cm以上,而且尖端锋利,谷壳表面又长有倒刺,在生长状态下不会掉离,以至于飞行中的鸟雀无法直接啄食谷粒,这就有效地规避了鸟类的危害。据乡民反映哪怕是收到禾晾上的谷穗,一般的鸟雀也不能直接食入,只有掉到地上的谷粒鸟雀才得以啄食。

除了上述三个共同的特性外,每个稻种又各有其特异性,能够从不同的方面较好地适应当地各种性质特殊的稻田。比如深山糯、龙图糯,此外还有表中未列的老列株糯,抗阴抗低温能力特强,即使每天直接日照时数不到4小时也能正常生长结实,因而最适宜于种植在深山重林间的稻田中,这是十分可贵的特有林粮兼容品种。又如六十天糯,从插秧到收割只需60天,生长期特别短又不怕干旱,即使稻田完全脱水,也不会明显减产,因而这是一种最适宜在山顶望天田种植的糯稻。特别是遇上严重伏旱,其他稻种的稻秧枯死后再行补种这个品种也能有收获,因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救灾专用稻种。再如红禾糯,这个品种的芒短,稻壳薄没有倒刺,因而对秋露和早霜的抵抗力较弱,连天雾以后容易出芽减产,但这个品种是最耐肥的糯稻品种,比较适合在村寨周围的田块中种植。金洞糯是最耐阴冷的糯稻品种,由井泉灌溉的稻田甚至是过水田必须种植这个品种才能确保稳产高产。列株糯是当地乡民近30年才培育出的新糯稻品种,也是黄岗村的主种品种,这个品种的特异性在于最适宜于种植在次生林背景下的稻田中,它是黄岗近年来生态背景蜕变后最能适应新环境的当家品种。小牛毛糯和老牛毛糯则是适宜于在低海拔稻田种植的品种,所种田块的海拔位置不能超过550m,否则产量会明显下降,这样的品种收割期晚,种植这样品种有利于调整劳动力。万年糯,是当地种植历史最悠久的糯稻品种,在黄岗千姿百态的生存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普适能力,不管种在哪种稻田中产量都可以相对稳定,只是相比之下产量较低。至于高茎朝糯和矮茎朝糯则是从汉族地区引进的变种,目的是配合其他糯稻品种的种植,此外,杉树皮糯、黄芒糯以及表中未提及的得五糯和三叉戟糯则是为了混合插秧,提高抗病能力和抗灾能力而特意选育的匹配品种。[8]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还有一种称为鹅血红的糯稻品种,得名的原因是它的谷壳成血红色,其特异性在于即使糯谷收割后,长在地中的稻苗也不会枯黄,可以在两个月内一直保持青绿,能为牲畜越冬提供难得的新鲜饲料,是极为珍贵的农牧兼容品种。

上述琳琅满目的糯稻品种并行传承,才使得当地侗族乡民能够高效地利用各种不同的稻田,从而提高了稻鱼鸭和谐共生生计对所处生态环境的总体适应水平。它们中的每一个品种在当地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每一个品种的失传都会带来难以补救的损失。因而,稳定的传承这些珍稀糯稻品种是当地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黄岗村糯稻品种的传承与传统侗族社会机制间的关系

黄岗村现存的各种糯稻品种,其来历各不相同,现有多种糯稻品种并存的格局是当地侗族社区耕作制度运行的产物。侗族的传统社会则为这些品种的传承提供了制度支持。大致而言,这些珍贵的糯稻品种的来源有四个渠道:其一是这里的侗族乡民从他们的原住地随着迁徙带进来的;其二是黄岗侗族乡民通过与各款区侗寨的社交活动,从其他侗族地区引进的;其三是通过集市商贸购入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则是黄岗侗族乡民以上述三种来历的糯稻品种为亲本,在黄岗针对当地需要独立选育成功的新品种。

上文提到的老牛毛糯、万年糯与小牛毛糯就是黄岗乡民所种糯稻的先祖。从坝区迁到黄岗定居后,成功的驯化使之适应于黄岗的特定自然环境。这样的品种数量虽不多,但却是很多新品种的培育亲本。因而在当地的品种构成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侗族社会中的糯稻品种引进,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具有了署名权。通常是用该品种的育成村寨名作为被引进品种的名称,比如,金洞糯就是从广西三江县金洞村引进的。又如,得五糯则是从与黄岗近邻的得五寨引进的糯稻品种。这种引种工作在整个侗族地区历史悠久而且一直传承至今。黄岗村的乡民至今还在延续这一传统,不断地从各个侗族村寨引进新品种。这样引种的品种在黄岗被成功驯化后又会作为亲本使用,从中培育出更适应于当地的新糯稻品种来。

侗族地区早期传承的糯稻品种大多具有杆高、杆硬、耐水淹的特征,而且谷穗上的谷粒不容易脱落,这是从平原河网地带洪泛区野生稻种直接选育出来的糯稻品种。除了耐阴冷性能外,黄岗村现有的很多品种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上述特征,获得耐阴冷的适应要求则是黄岗乡民世代培育的结果。与此相反,如上文提到的高茎朝糯和矮茎朝糯两个品种,其稻杆较软,株高较矮,米粒呈椭圆形,谷粒容易脱落,谷粒的尖端芒短甚至无芒,这样的生物特性比较适宜于种植在水位稳定、阳光充足的平原河网地带,而不适应于黄岗那样的丛林山区种植。而且生物属性与黄岗其他糯稻品种差距较大,可见这两个品种不仅不是黄岗的传统品种,甚至不是侗族社区传统的糯稻品种,而是从汉族地区从商贸渠道引进的糯稻品种,黄岗乡民引进这两种糯稻品种的目的是因为这两种品种容易脱粒,可以用打斗收割,而无须使用折刀。小范围种植这两个品种,可以调剂收割季节的劳动力分配。农忙时,碾米操作也比较方便,可以减轻农忙时的家务劳动,因此它们虽有种植,却没有成为当地的主种品种。

不过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引进糯稻品种,都很难完全适应黄岗的特殊生态环境,因而,引种从终极意义上说,只是丰富品种结构的手段。要确保糯稻品种完全适应于黄岗的特殊环境只能依赖自己的力量选育出本地的特优品种来。这个工作是一个世代积累的过程,黄岗侗族乡民的先辈们一直在从事着这一艰巨的育种工作。上文提到的新列株糯、老列株糯、深山糯、龙图糯可以基本肯定是在黄岗这一片区成功培育出的当地特优糯稻品种。

侗族乡民一般是通过自然杂交人工选育逐步培育出新品种的。上文已经提及,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侗族乡民早就形成了多品种糯稻在同一地块混合种植的传统农艺。这种传统农艺客观上为不同糯稻品种之间的异花授粉创造了条件,因而在糯稻的实际种植过程中,总会很自然地出现一些变种。而侗族乡民则会有意识地将这样的变种保留下来进行试种,如果试种的过程中证明了新的变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能,就会扩大种植,经世代培育后,就能培育出新的糯稻品种来。要使自然杂交的变种驯化为具有推广价值的新品种,成功的关键在于要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性保证,而这样的制度性保证早年普遍存在于整个侗族社区,因而早年侗族社区曾经拥有过很多的糯稻品种。不过,这样的制度性保证在黄岗还可以看到,原来,侗族社会是一个十分尊重老人的社会,老人在社会运行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就育种而言,老人们可以在家族村社内自立经营种植小块土地,为整个社区育种和保种。乡民们出于公益的目的会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不管通过什么渠道引进的新品种,试种阶段都是由这些老人带头。新品种的选育更多的是靠他们持之以恒的艰辛劳动,不过,侗族社区对他们也有特殊的回报方式,一方面,不管是成功引进的品种还是选育出的新品种,这个品种的命名就可以用这些作出贡献的老人的名字。这样的命名表明老人们的艰辛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享受到社会永远纪念的荣耀,老人们也因此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老人们无论给其他乡民提供什么样的好品种,其他人都要用等量的糯谷禾把与老人交换。种植后如果获得丰收,这些受惠了的乡民还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回报传种的老人。比如为他们砍柴、做家务,甚至替老人们修建房屋等等,乡民们都以能够为这些老人作贡献才感到心安理得。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制度性的保障一直在发挥着推动作用,才使得侗族社会中新的糯稻品种不断地涌现,而侗族文化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也因此得到稳步提高。

这里,仅以列株糯育种为例,揭示制度保障对新品种产生的推动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岗地区还拥有大片的原生丛林,然而,当时那些镶嵌在丛林中的稻田直接日照的时数比今天还要短,稻田的水温和土温比今天还稍低,丛林间的雾比今天的更浓,因而在当时主种的糯稻品种是深山糯、龙图糯、万年糯和老列株糯。上世纪60年代起,黄岗当地的原生丛林相继被砍伐后,自然形成的次生中幼林对地表的荫蔽度很低,这就使得稻田中的水温和土温有所升高,每天的直接日照时数延长,上述4个品种原有适应能力有所下降。在这时候,黄岗寨的老人们在种植老列株的田块中发现了一个新变种,特征是谷芒变短,米粒变短,在次生林环境下种植,产量明显高于上述4个品种,而且米质好,口味芬芳。于是,开始将这个变种在特定地块扩大试种,结果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成效。遗憾的是,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传统的命名体制无法实行,这个新品种的命名只能根据它的成熟期,在农历九月而称为“列株糯”。上文已提到,为了保存这个新品种经历了很多风险,培育这个品种的老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但这个品种却成了黄岗村的主种品种。20世纪80年代后,列株糯这个新品种推广到了黄岗周边地区。目前,黎平、从江、榕江地带毗连的很多侗族和苗族村寨都种植有这个新品种。为了感激黄岗人的贡献,他们都把这个品种名字改称“黄岗糯”,这当然为黄岗人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荣耀。[9]

黄岗的糯稻品种结构是一潭活水,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的生态建设也是一潭活水,既然都是活水,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肯定要不断地演化,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其结果就必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以往认为无用或是价值不大的东西,到后来反而会变成无价的珍宝。在与黄岗乡民分享这些糯稻品种时,我们都不自觉地萌生了各种念头。举例说,我国正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不久后,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必将稳步扩大,山地丛林将会越来越茂密,到那时候,像深山糯、龙图糯、老列株糯那样能够与丛林兼容的特异糯稻品种肯定能重新焕发生机。因为推广这样的品种不会与森林争地,加上它们既有耐水淹和不怕荫蔽的特性,种这样的糯稻品种,稻田可以储积大量的水资源。洪水季节,为江河下游分洪;枯水季节,又可以给江河下游补给紧缺的水资源。[10]因而,这样的品种在未来具有无限光明的前途。再如,列株糯目前非常适宜于在黄岗种植,但随着黄岗丛林的进一步茂密,列株糯的种植面积肯定要压缩。不过,在广大侗族地区的森林边缘的稻田中,恰好需要这样的品种,列株糯在未来同样具有广阔的使用空间。就是老牛毛糯、小牛毛糯、杉树皮糯那样的目前罕见的糯稻品种也肯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具有特殊口感的优质糯稻不仅侗族人民喜爱,其他各族人民也会喜爱。市场需求必定增加,价格必然攀升。尽管它们的产量低于杂交稻,但由此获得的市场收入肯定会高于杂交稻。这就会使得目前不再种植糯稻的广阔平坝地带,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也会很自然地扩大这些糯稻品种的种植。因而它们同样有无法替代的保种价值。同样的道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奶等高质量的食品的消费量必然与日俱增,单靠北方草原,显然不能满足人们高质量食品需求增长的需要。我国的大西南肯定需要形成新的畜牧基地,在这样的形势下,像鹅血红糯那样的糯稻品种肯定会成为难得的珍宝。因为它可以支持南方山区畜牧业的基地建设,确保农牧业高效兼容。它同样具有广阔的推广种植空间。再有,那种气味特别芬芳的“苟羊当”糯,凭借它那优异的品质肯定会赢得消费者的一致青睐。更由于这种特异的糯稻,适宜种植在特别阴冷的烂泥田中,它不会与其他水稻品种争地,产量虽低,生长季虽长,只要市场价格适宜,它同样会成为值得推广的传统糯稻品种。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改善后,阴冷烂泥田将会扩大,它的价值更加重要。

总而言之,对待黄岗琳琅满目的糯稻品种,我们需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去审视,需要一种创新的意识去作出评估,我们必须牢记,片面追求单位面积产量的时代在中国已经逐步成了历史,再用老眼光看这些不可替代的糯稻品种珍奇,我们在研究思路上必然落伍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新时代。而且,黄岗现成的糯稻品种对整个侗族社区而言仅仅是九鼎一脔,发掘、传承、推广、利用各民族本土生态知识和技术技能的研究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和各族人民一道参与,但愿本文提供的资料能唤起更多的生态人类学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学者更多的关注,以便大家共同来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

猜你喜欢
糯稻乡民侗族
路遇乡亲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单季杂交晚糯稻组合浙糯优1号
黎平香禾糯稻丰收
水稻杂糯间种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