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本阅读与写作关系探微

2014-09-01 02:58王薇
文教资料 2014年14期
关键词:阿Q祥林嫂读书

王薇

中学生文本阅读与写作关系探微

王薇

(徐州市科技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6)

文本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中学生来说,怎样将文本阅读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提升写作水平,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中心问题。就写作而言,如何读书才是高效率、深层次阅读,应该学会怎样阅读,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探讨。

中学生 文本 阅读 写作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有这么一段话:“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旨在表明在读书方面多下工夫,自然于写作上游刃有余,轻松应对。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所谓“一体两面”,说的是阅读与写作在语文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任何一方,语文学习就会倾斜和失衡。因为阅读是为了写作,写作必须依靠阅读。那么阅读中的“劳”又如何才算“劳”得其所呢?这个问题的思考来自于诸多学生家长的疑问——“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喜欢读书,可作文还是写不好呢”?

笔者认为,家长们的这一疑惑正可以用这个“劳”字的解读作解。顾名思义,“劳”自然与“勤奋”、“用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否在阅读中付出了精力和时间就是有效的“劳”呢?答案是否定的。

当下学生进行的各类阅读,形式和内容异彩纷呈,但读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却鲜有人思考。现实情况是,当今中学生们爱读书,读的多是情节,而非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并未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扎实的文字积累。所以“劳”只是在阅读表面下工夫罢了,远远未触及和吸收文字的内在能量。笔者以为,真正的“劳”于读书是有讲究、有技巧、有方法的。

一、读可读之书

这里的“可读”之书并非指很多书皆不可读,而是说对于写作而言,有些书是可以而且应该多读、精读的,而其他的书则可以粗读、略读甚至不读。笔者认为,作为一门语言,作为教学的一门学科,围绕语文学习阅读,其范围应是专业性的,而非泛泛。

阅读是主体由外而内的吸收和重构,写作是大脑和肢体由内而外的倾吐与表现。因此,吸收的内容为写作服务而言,显得至关重要。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就其范围和内容而言都应有其专业特点。而当今不少中小学的阅读课是这样上的:让学生从家里带各种书籍报刊到学校,自由阅读。学生带来了刀枪剑戟的武器装备书籍、足球杂志、自然界的奥秘,等等。好好的一节语文“阅读课”硬生生上成了泛泛的“看书课”。这样不但不能通过阅读课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完成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反而让本来就尴尬的语文课程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变得越发尴尬。

二、采当采之长

这“当采之长”主要指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应该特别留意文章传达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以期应用于日后的写作中。阅读中以下方面应着重留意。

(一)人物描写

如在《阿Q正传》中,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带给我们很多写作方面的启示。小说中“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地得胜地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地得胜地走了”一段,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的可笑又可悲的形象。又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对祥林嫂这个经典人物的塑造也是我们写作学习的榜样。为了表现阿毛的死给祥林嫂带来的摧毁性打击,更突出祥林嫂人生的悲剧性,鲁迅先生两次在小说中用祥林嫂的口吻叙述了阿毛的悲惨故事,高明之处在于这两次颇为冗长的叙述,其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使得读者读到此处时便能深切感受到这一打击在祥林嫂心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烙印。

(二)景物描写

1.描写角度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春》,无论是在学生平时阅读时还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汲取中间重要而宝贵的写景技巧。这篇朱自清的散文,传达给学生的不再是单一角度的景物描写,而是通过各种感官,包括传统的也是学生常用的视觉、听觉,以及学生在景物描写中经常忽视的嗅觉、味觉、触觉等。那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短短几十个字,就调动了视觉、味觉、听觉多种感官描写,使春天的形象不仅在眼前还在耳畔舌尖鲜活跳跃。

2.修辞手法

有的学生在进行课内外阅读时,只关注到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却没有注意如何能将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得自然生动。比如,拟人是写景文字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何才能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呢?宋祁《玉楼春》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实际上教给我们,拟人手法的运用一定要关注细节动词的恰当使用。我们不妨再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为例。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一个“让”字将春天百花争春的图景描绘得生动俏皮;“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个“钻”字更是生动展现了新生的小草破土而出的稚嫩和顽强。再如七年级上册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一句“花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动词“推着挤着”很生动地反映出花儿繁多茂密的特点。可见,阅读时聚焦佳句中的重点字词,历练“琢磨”的用词习惯,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风格是重要的阅读目的之一。

(三)选材贴近真实生活

“真实就是力量”,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新闻,还适用于学生的写作。因为只有来自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最细致的描摹、最生动的刻画、最真实的感受。有的学生在写作选材时喜欢“千篇一例”,即无论写什么题目的文章,例子都是那几个。这显然会使作文失去真实感而变成僵硬的模式框架。雨中送“我”就医的妈妈的身影在不知多少学生的作文中闪现;考试失败后爸爸那“语重心长”的鼓励也不知在学生的作文中重复了多少遍。学生的生活阅历浅固然是作文选材难度大的原因,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狭窄的生活轨道上获得尽量多的素材呢?笔者认为,除了广泛阅读、积累间接素材外,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观察生活才是最可靠的方法。比如,在等公交车的短暂时间里观察站台上人们的不同反应;抑或平时在和父母的交流中有意发现和感受爱的存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三、见文本教学之功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搭建文本教学与写作的交流平台。“小学上了六年的语文课,学习了百余篇课文,见识了许多位名家名篇,可为何写作功夫还是差强人意呢?”这其中是否隐约暴露出语文文本教学的诟病——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相脱节。

语文文本教学,除了实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相关三条“识字与写字”和十五条“阅读”目标外,还应该承担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任务。如学习以上反复提到的《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应该抓住时机,渗透常见的景物描写进行写作教学和训练。

语文教科书中的作品“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蕴含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达着作者对真理与正义的追求与呐喊”,其中的许多作品是精品,无论是选材还是表达上都能撼动人心,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劳”于读书,便是有心读书,更是用心读书,之后才能享受“下笔如有神”的淋漓惬意。

[1]王白云.文质彬彬个性斐然——谈语言的锤炼.中学语文教学,2010(06):35-37.

[2]曹勇军.新课程视野下的写作知识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9(06):26-29.

[3]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27-444.

[4]刘仁增.以“语言应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1):51-55.

[5]顾之川.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4-5.

猜你喜欢
阿Q祥林嫂读书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我爱读书
阿Q和老A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