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4-09-01 02:58陈文琪陈雨萱
文教资料 2014年14期
关键词:学生自治大学大学生

陈文琪 陈雨萱

学生自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陈文琪1陈雨萱2

(1河海大学 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0098;2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学生自治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自治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内在智慧和才能,有利于自律、自强、自信和奉献精神的形成。通过转变管理理念,明确“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增强大学生的自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治能力,扩大自治范围,完善自治方式,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自我管理的社会职能,让大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学生自治 学生发展 自治途径

一、学生发展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和发展。根据全面发展的人的界定,全面发展的学生指的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与全面发展。

学生发展理论最早产生于美国,是20世纪早期随着学生发展运动的兴起应运而生的。美国大学的就业指导运动一般认为是学生发展理论的最早应用。当时美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和学生需要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对职业指导等非传统项目的需求日益增强。”[1]就业指导运动的工作重点是为了帮助对职业选择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分析自身的个性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并为能胜任这份工作而做好准备。同时,学生发展理论的推广也离不开美国教育理事会的支持。该理事会于1937年和1949年两次发表了以“学生人事观点”为题的报告,以文件的形式提出:高等教育机构不仅要研究和传授知识,还承担着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报告详细列举了学生全面发展应包括认知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准备、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参与民主过程及承担公民责任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专业学会、一些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开始关注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研究,为学生发展理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学生发展理论是把大学生当做完整的人来看,高等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又要考虑到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达到两者之间的和谐,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学生发展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和家庭背景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由于不同的个体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再加上多元化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有必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观念,变“管”学生为“育”学生。学生发展理论关注的正是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管理、服务项目能否促进学生发展,体现了大学对学生群体的关注,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目标的重新认识。大学不仅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学生自治是关键。通过学生自治,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自治能力,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长起来,形成独立自主、团结负责的品格,这才是促进学生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学生发展理论为学生自治的推行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自治指明了方向,即学生自治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脱离学校管理者的管束,而是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来达到自我发展的效果。通过学生自治,尊重学生个性的发挥,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让学生充分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特点和长处,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引导学生开发内在潜力。

二、学生自治的内涵

1.大学自治

大学自治在西方通常又叫做学术自治,是指大学独立地决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并将其付诸实施。将大学自治正式作为一种大学理念加以确定的是德国学者洪堡。洪堡在柏林大学筹建期间就撰文提倡大学自治。洪堡认为:“大学自治就是要使大学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而不受外部力量的控制和制约,以充分保障学术自由,具体措施主要是学生自治和教授治校。”[2]为了使大学自治这一理念真正确立,他成立了以讲座教授为主体的教授会议,实行教授治校。正是由于洪堡在柏林大学确立了“大学自治”的经典理念,德国大学的发展中才出现了著名的“洪堡时代”。而后各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纷纷取法德国,最终确立了“大学自治”这一理念的历史地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

2.学生自治

学生自治是大学自治的一种内部表现,借鉴大学自治的含义,我们认为学生自治应该是指学生在法律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在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与监督下,有权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权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对涉及学生利益的事务享有知情权、建议权及适当的决策权,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勉励、互相监督,从而取得共同进步。学生自治强调的重点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简而言之,学生自治包含三方面内容:学习自由、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民主参与。保障学生学习自由,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完善学生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学生自治的途径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在高等教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的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及管理之根本。教育是人性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教育管理的重点是“育”,而不是“管”,学校的教育管理应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开展和全面发展。我国的大学应该符合服务型大学的发展趋势,重新理解其服务的对象,从“以教师和科研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转变为 “以学生和知识的最终使用者为中心”的服务型大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全面发展和表现的平台。

2.激发学生自治意识,培养学生自治能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自治不能得到有效实施,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自治意识,有较强的依赖思想,加之,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习惯了听从师命,不敢有独立的行为。因此,当务之急是增强学生的自治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学校的主人,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

学生自治是以学生为主体所展开的一系列行为,这种主体地位不仅是由学校所赋予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主动争取,如何才有资格成为自治的主体,则需要学生自身具有自治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自治的能力是关键。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律精神。“有了高度的自律精神,人们就能在他律所不能包括的情况下做到自我约束,也正是学生自治能够成功的最终保障。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学会自律,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3]

3.完善参与机制,畅通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

大学信息的公开化是学生参与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在最大限度地获取学校的信息动态、运行状况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为此,大学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及时获取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例如大学可以通过校园网的信息发布系统、BBS学校论坛、电子邮件系统、校园广播、校报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逐步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其次,应该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协商制度。在学校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广泛参与讨论、对话和协商并形成决策。这样,既可以弥补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提供的规则的不足,增强其合法性,又可以在实施中得到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可以定期以学生代表大会、学生参议会、民主商谈会等形式就某些政策咨询学生代表的意见,并找出解决共同关心问题的方法,以求达成共识。还可以加强学生参与大学管理的组织建设,如在学校委员会中加入学生代表,或者在学校委员会的召开过程中允许学生代表参加。这些学生代表可以以自荐或推荐的形式,经同学选举讨论产生,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专业为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选举产生,人数不应太多,但一定要具有代表性。一旦有了学生参与的氛围和环境,就必定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那么就能为学生自治奠定基础,参与是迈向学生自治的重要一步。

4.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自我管理的社会职能。

学生组织不仅是锻炼学生工作能力的场所,而且是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保证,更是学生活动得以开展的组织形式,只有学生组成一个团体才能进行自我规划、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所以,对学生组织和社团的建设十分重要。要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治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是学生组织的核心和关键,他们的个人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组织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学生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也就自然影响学生自治管理模式的实施和落实。抓好优秀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可以说是实施学生自治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组织、教育好这些团体组织中的学生干部,使他们成为学生自治的骨干,在各项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表率作用、核心作用,使他们能认真贯彻学校的要求,又能正确反映同学的呼声,积极维护同学的正当利益,承上启下地增进学校和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才能真正使学生自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学生自治管理模式的切实实施”[4]。在改进学生会组织结构方面,可以组建多种形式的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如监督委员会、评议委员会、申诉委员会、学生权益维护中心、学生事务仲裁委员会等,逐步实现学生自治职能的专门化、专业化。

[1]马冬卉,陈敏.美国高校学生发展理论及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7(3).

[2]黄和平.大学自治若干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3]熊庆年.高等教育管理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鞠宁,欧阳婷.学生自治:高校管理的有益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

猜你喜欢
学生自治大学大学生
以学生自治推动学校管理走向善治新格局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组织建设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