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平庸为精妙

2014-09-01 02:58缪爱红
文教资料 2014年14期
关键词:记叙文

缪爱红

摘 要: 记叙文要精妙,可以在行文构思上下工夫:文章叙事从“最富于包蕴性的瞬间”切入,或用“动情物”挈领全文。此二法可以让学生作文细节生动,结构精巧,情感真挚,从而摆脱平淡,增加亮色。

关键词: 记叙文 行文思路 构思二法

生活和阅读是写作的奠基石,要写好作文,自然要多读多看多思,有米才有炊。与此同时如何把饭做得好吃,香糯适中,则又是一门学问。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我们往往“神思方运,万涂竞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但“暨乎篇成,半折心始”。动笔前豪情万丈、意气风发,完成后心虚气短、怅然若失的情况并不罕见。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完满地表达出来并不容易,这是学生写作文时经常遇到的问题。

虽说文无定法,作文教学的标准化、程序化可能侵损写作应有的鲜明个性,但是我认为写作课程的科学性在于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尤其对于写作功底薄弱的高中生来说,能展现自己真正的个性,并获得他人认可的,通常都是不断研究、揣摩前人的优秀作品,在找出共性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个性的再创造。这种个性因有共性的根基而能够焕发光彩。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揣摩、研究优秀作品是必要的工作。

记叙文用塑造形象、再现生活图景的间接方式传达主题思想。记叙文要想出彩,要想把深刻的思想和真切的人生体验传达给读者,必须使其本身具有生命的有机形态。相较议论文而言,记叙文更具文学性、更灵动、更显智慧,教师更难掌控和辅导。但是,记叙文的一些章法技巧还是可以提炼并借鉴的。

学习优秀记叙文的章法技巧,这项工作具体且实在。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一定量的作品并自主归纳总结。为了有的放矢,同时避免过于细苛损害学生个性的发挥,笔者认为要把学习的章法技巧定位在行文思路上。首先要求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在课外自由阅读小说、习作范文等材料,选出自己欣赏的篇目,做好相关笔记。然后,分发从学生自选的篇目中挑选出来的特色明显的篇目,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研读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分析其方法及优势,并写总结报告。最后选取典型,明确研究成果在班级展示学习。

经过三个月的学习研讨之后,笔者决定在班级推广两种行文构思方式,要求记叙文习作结构精巧、情感真挚、摆脱平淡、增加亮色。

一、叙事选择从“最富于包蕴性的瞬间”切入

800字左右的短篇幅记叙文,不太可能从头到尾把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若真这样做的话,学生习作容易陷入记流水账且缺乏细致描摹的致命泥潭。不会写记叙文的学生,能在800字的文章中从小学一直写到高中。也有很多学生反映写记叙文时掌控不住重点,文章往往虎头蛇尾,结构安排失衡。经常前面写了很多,到了将近700字时一看,故事主要情节还没展开。

我们倡导的记叙文并非直线式地从开头讲到结尾,而是有选择性地记叙事件经过,截取其中一部分来写,即“点式”或“段式”叙述。至于“切入部位”的选择,主要考虑它的浓缩效果,即选取“最富于包蕴性的瞬间”。既能包蕴过去,又能启迪未来。路遥在回答“你怎么选择切入部位”时也说:“一般说来,短篇小说把切入部位放在事物矛盾的后半部分,写的是接近结局部分的那部分生活,而把前面的发生、发展插进去写。”①简言之,我们要截取叙述的部分是事件的高潮部分,它接近于结局,能体现情感、思想的变化过程,从而彰显主题,这是重点。高中记叙文不怕字数不够,只怕啰啰唆唆写不完,索性从跟主旨直接挂钩的部分切入,这是后来指导习作时学生常提及的问题。你的文章主旨是什么?在哪里得以体现?能体现主旨的部分就是文章的重点,可以从这里切入。

这有些类似于戏剧的“三一律”。但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叙述时间的单一性,即时间跨度较小,集中于某一点细致呈现。如鲁迅先生的《祝福》,并不是按祥林嫂从年轻到老年直至去世的顺时序写的,而是直接从即将凄凉死去的祥林嫂向“我”追问死后之事切入的。

叙事选择“最富于包蕴性的瞬间”切入的优势有三。

(一)强化细节描写,增强文学性。

因为只描写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学生不得不细描细写。且就在那一刻直接切入,现场感强,开篇摹景绘状是顺手拈来的事,文学性随之增强。“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作为荷花淀派的领袖人物孙犁的这篇《荷花淀》,大家都非常熟悉。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凝聚着民族的耻辱与悲伤的抗日战争,在大师的笔下竟显得这般如诗如画,这里听不见隆隆的坦克声,看不到紧张的备战状况,在一片如画的风景中,白洋淀的儿女们正在尽心尽力地打造着自己美好的家园。又如今年苏州一模高分作文《路》。这位考生深谙此理,开篇就是对家庭聚餐的热闹又杂乱场面的描写:“耳朵聋得厉害”,“基本保持沉默”的爷爷“微笑着”看着活得恣意的富有生机的家人。尽管有家人陪伴,尽管场面热闹,但真正体验衰老,面对死亡的路途只有自己,无人能陪。文章在对比中凸显人生衰老的路途注定是孤独而苍凉的主旨。这个场景的描绘预示了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开始超越自我感受的局限,对生命衰朽状态有了自己的体感,对生命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二)突出重点,凸显主旨。

文似看山不喜平,学生记叙文中的人物大多有一个情感、思想的转变过程。这是文章的关键所在,关涉主旨表现的力度和深度。而在很多同学的习作中这一关键点往往被一带而过,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主人公就想通了、顿悟了、开化了,让老师莫名惊诧。更有甚者,前面叙写模模糊糊,最后在文章结尾强加一个主旨句,让老师心惊肉跳。而一旦采用截取片段的手法来写,我们截取的就是转变的这一关键时刻,自然不可能一带而过。转变的过程写得越细,转变的根源写得越透,主旨就彰显得越鲜明。同时,因为地位突出,学生不得不考虑这一部分和主旨的关系,无法模糊了事。如范文《洗碑》只截取了春夜里的某个时间段:主人公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觉得“外面的世界像是有了点扰动”,“惊乍乍的”,决定“开门出去看看、听听”。最后“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天气很晴朗”,“罗永才……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其实刚开始他还没从丧妻之痛中走出来,内心颇不平静。文章详细描绘了他回忆起的几次上山洗碑的情景,淡定、善良的王麻子石匠和坚韧的老年山民给予了他温暖和力量,他内心渐趋平静。如此一来,文章赞颂平凡人面对生活磨难所具有的淡定、坚韧的人生态度的主旨也就不言自明了。endprint

(三)手法多样,避免平铺直叙。

正如前面路遥所说的截取这一点并非只能写这一点的现时之事,有些内容必须补充交代的,可以用对话、穿插(如回忆、联想)、故事套故事等方式补充进去,既充实了内容,又丰富了手法。这样可以解决学生习作中常见的内容单薄、容量过小的问题。《祝福》和《洗碑》显然都有用到这些手法。

二、找到凝聚题材的“动情物”

这一招特别适合散文性质的记叙文。所谓“动情物”,就是文中既凝聚着作者情感又借此打动读者的事物,是给文章饱满的情感找到一个承载物。既是文章的线索,亦是情感的支点。“动情物”应具有较强的凝聚题材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来自于它与作品主题思想或形象特质的内在联系。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的项脊轩,是家族兴衰的见证,亦是人生温馨美好情感的见证。

用“动情物”结构全文,煽动读者情感。优势在于以下三方面。

(一)材料集中,确保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避免学生习作中常见的结构散漫、脚踩西瓜皮的问题。如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路是月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作者的心魂,亦是文章的魂。文章中的月、路与笛声既构成了朦胧的意象美,又构成了结构全文的线索。归有光用“项脊轩”串联起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萧萧用“灯火”连接了童年和现代,都具异曲同工之妙。

(二)增加物及场景的描摹,使文章更细致生动。

既然物为线索、支点,作者自然少不了对它及与之相关场景的一番细细描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无论谁看了这段归有光对项脊轩的描摹,都能感受到他对轩的深切喜爱之情,且顿生对它的向往、崇慕之情。

(三)主旨表达含蓄委婉,情真意浓。

情感有了承载之物,描绘越用心,情感越深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避开了学生常犯的立意、情感浅显直白的毛病。如《灯火》中通过对煤油灯及相关情景的描绘抒发了对祖母的怀念,对童年温馨伴读生活的怀恋和眷念。再如《路是月的痕》中的笛声,既是父亲情感的宣泄,又是“我”认知的对象,还是刻画“父亲”性格的道具。父亲带“我”放牛时用笛声抒发“美妙”的感情,父亲与“我”有隔膜时用笛声传达“爱子之心”。

对于学生来说,学到这一招,首先要有充实的生活,要有细腻的情感。结合《项脊轩志》及相关文章的阅读课,我让学生回顾自己近二十年来的生活,找寻对自己来说有着不同寻常意义的“动情物”。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让学生审视自己的生活,走进自己的情感世界,进而触摸自己生命的温度,探寻自己人生的厚度。这次作文练习,学生的写作热情普遍很高。生活是值得咂摸品味的,学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极富生活气息的动情物,如奶奶做的撒上蒜叶的喷香的鸡蛋面;爷爷骑的让自己拉风的永久牌自行车;爸爸参加家长会时擦得锃亮的黑皮鞋;小叔送的他亲手做的小木屋存钱罐;老家门前的给家人邻居带来阴凉的香樟树,以及和太婆一起生活时那口神秘又温馨的老井等。

本次学习活动告一段落后,从学生的记叙文习作能看出他们在写作构思上尽量做到精巧及运用技巧,当然值得强调的是,仅靠知识和技巧不足以支撑起优秀的记叙文,写好文章不可缺少的是蕴于技法之中的情怀和富有个性的思考。如果只有技巧,没有生活,没有思想,所学章法技巧便似“屠龙之技”,亦无实用。如果没有心理、感情上的真切体验,如果你和你所描写的对象很“隔”,那么故事必定没有真实感。文章缺乏生活的真实感是现在学生写作时普遍面临的困境。例如:有学生描写一位朴实的传统手艺人对清贫生活的坚守,对传统的坚守,结果把他的小作坊描绘成“门破了几个洞”,“屋里挂满蜘蛛网”,都不像有活人住的样子。又如为了凸显“人不可貌相”的主旨,有孩子把一位镇湖刺绣高手刻画成一位“衣服破破烂烂”,“鞋子趿拉着”,“笑得痴痴”的类似于“疯婆子”的老妇人。现实生活中讲究精细、净洁的苏绣行业中哪会真存在这样的高手?作文习作要贴近生活,先要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活在现今生活中,有了内容后才谈得上技巧。

再者,高中学生开始有了自我独立意识,有了对外部事物的独立思考。关注生活,同时又爱思考,当学生的关注目光不仅投射到自身,更能扩大范围,投射到他人,投射到社会,且具有一种悲悯、平等、尊重的气质时,那么他的文章自然会摆脱浅薄和庸俗,变得淳厚大气。

精巧又淳厚,这是优秀记叙文的境界。

注释:

①路遥.小说创作问答.当代作家谈创作.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怎样写作[M].(汇繁华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王旭明,陈平原.怎么学好语文,怎么教好语文[N].中国青年报,2013-06-19.

[4][日]佐藤学,著.钟启泉,陈静静,译.教师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王栋生.新语文写作[M].南宁:广西教育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记叙文
记叙文写作:节日经历
记叙文阅读专练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记叙文精巧谋篇布局师生谈(二)
如何写好记叙文
英语记叙文的写作
活用“三步法”巧写记人的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初中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探讨
记叙文的细节与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