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写日记,弥补习作教学不足

2014-09-01 02:59谢建明
文教资料 2014年14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日记作用

谢建明

摘 要: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日记在习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写日记有利于确立学生在习作中的主体地位;写日记能够弥补习作教学多写命题作文的不足;写日记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文风。

关键词: 习作教学 日记 作用

翻开学生的习作,以及目前在小学生中使用最多的各类《同步作文》,即使是公开发表的学生习作,也普遍存在内容雷同化、表达形式程式化、语言成人化的现象,字里行间充斥着人云亦云的复制型思维,缺乏个性,毫无新意。这样的习作在平时教学中往往被老师当做“范文”学习,考试中得高分,屡试不爽。这些现象与传统作文教学观有关,一些教师只能迎合这种作文评判标准,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觉得教作文难,学生觉得写作文难。笔者认为写日记不需要顾虑别人给自己打多少分,应自由抒写生活的真实,抒写心中的真实,畅所欲言,体会表达的乐趣、表达的意义,分享作文“成果”。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日记在习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写日记有利于确立学生在习作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均未成熟,思维水平与成人有很大差异。然而现在的习作教学忽视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用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这就造成小学生习作成人化。如“春雨杯”小学生课堂作文大奖赛指定用书国标江苏版《同步作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记一件有趣的事”优秀例文有《一件有趣的事》、《做“地雷”》、《童年趣事》等。这几篇习作的结尾是:“是啊,童年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乐趣无穷的!”“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多么想再回到童年,回到那有趣的童年。”“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童年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乐趣无穷的!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让我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啊!”单看这些“优秀习作”的结尾就知道不是小学生的心里话,好像一个老头的回忆,语言雷同,一个模式,没有一点个性。像这样缺乏个性的“优秀作文”比比皆是,基本上是经过老师或家长修改的,不是孩子们自己写的。这些“优秀”习作发表出来是一个很坏的示范,教师和学生会以为这样的习作才是“优秀”的,刻意追求这样的模式。习作内容也一样,为了追求高分,写的事情就要奇特,追求所谓的“新颖”,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根本没有那么多“新颖”的事情,但是为了得到高分,刻意追求“新颖”的写作内容,没有新颖的内容怎么办?多读别人的“优秀作文”,寻找“新颖”的内容。学生习作时改造一下,编造出一篇老师满意的习作。这样的习作由于“有思想性”,内容“新颖”,表达形式“独特”,语言“具体、生动”等,往往能得高分,甚至被老师当做范文展示。

解放学生是习作教学的第一要义。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从课标的表述可以看出习作的主体是学生。有的教师用两种方法教习作,一是写考试作文和教材中的习作,即所谓的“大作文”,为了考试能拿高分,采用传统的作文评价标准教学;二是鼓励学生写日记这种“小作文”。写日记不为考试,只为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日记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由于写的是真人真事,同学爱看,教师也爱看。真实是文章的灵魂。日记有生命,笔者认为批改学生日记是一种享受。如有位学生写的日记: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晴

这是发生在我们班的一件“血腥事件”,第一节课下课时,大家都在各玩各的,三五成群。

我正在位置上做事,突然,陈静婷大叫着向我要餐巾纸,我回头一看,林伍祖安正双手撑在桌子上,头朝下,还在滴着血。一看这情形,我忙从包里拿出餐巾纸,几个同学已经扶着林伍祖安往办公室走,一路上我一直叫李涛拿纸压住伤口,可能太吵,他没听见。血从教室一路滴到办公室。

罗老师一看,吓了一大跳,腿都快软了。我将餐巾纸给罗老师,罗老师拿了几张,压在了林伍祖安的伤口上,往医务室快步跑去,一路上,人们议论纷纷,很多人围观。林伍祖安的脸上还有血往下流。后来,罗老师叫跟去的我们先回去上课,我回到班级时,“案发现场”完好无损,一摊血在三四组的中间。询问目击者后,情况大概是李俊威和林伍祖安在玩的时候,一不小心,李俊威戴在手上的手表碰伤了林伍祖安的头。到处是血迹,看着挺可怕的。下课后,我们几个同学拿着拖把,从班级一路拖到医务室,血迹终于被我们清理干净了。

林伍祖安到最后一节课才回来,这时的他,头已经包扎好了。头的正中间贴了块白纱布,整个头外面包着一个白色的大纱网。他一进来,大家便对他这一头奇怪的东西感到好笑,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真可谓“头破血流”。

我觉得以后玩的时候要控制下力度,别像这次这样过了头!

小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写在日记里,学生不觉得作文难写,这样的文字同学们爱看、爱写。习作没有虚假的修饰,展现的是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老师天天读同学的日记,由于学生写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事情,对同学也有启发,久而久之,学生就不觉得作文难写。笔者常常让学生翻看自己曾经写的日记,他们觉得写日记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更爱写日记,觉得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二、写日记能够弥补习作教学多写命题作文的不足

当前主要习作形式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规定了习作的内容范围、思想中心、具体要求等,这些外加“要求”代替了学生的表达“需求”,不管学生是否有表达的愿望,硬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使习作成为根据“要求”找材料的事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习作教学抹杀了学生的表达热情,导致习作形式主义、语言表达言不由衷现象泛滥。

尽管现行教材和试卷中的习作题目都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这些题目不可能适合每个学生具体的表达需要。学生习作过程脱离生活实际,对于命题作文,学生就是根据题目要求拼凑些内容组装成一篇习作,而不是先有写东西的“需求”,然后才开始思考怎么写。这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取得高分的习作教学违反了写作规律,使习作缺乏童心,通篇假话、套话,缺乏个性,否则再“具体生动”、“有意义”,也是虚假的,没有生命的。endprint

把命题习作转向学生自由习作是习作教学改革的一条路径。写日记是进行改革的最好选择,日记能使学生表达从“要求”变成“需要”。由于日记写的是学生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事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有了表达欲望才会积极思考如何组织语言,才能想办法讲清楚要表达的意思。日记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的东西是真实的,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内心感受。用文字表白内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根本、最有效的一个途径。这样,不自觉中,学生锻炼了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写作能力。

三、写日记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文风

2013年莫言造访台湾,在新书发表会上说:“过去大陆作家写‘人,带有阶级、政治的偏见,严重脸谱化。而我在写作时注意避免这一模式,不会把国民党的军队当‘鬼来写,也不会把共产党的军队写成‘神。他指出,把人当‘人来写,超越阶级、政治偏见,才能写出完整的人、真正人的形象,还给人真实的面貌。”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课程改革,但是莫言说的传统不良文风实际上到现在还在影响习作教学。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四,要求写一件“帮妈妈洗脚”,“背着患病的父亲上学”之类的令自己感动的事情,教材编者想通过习作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促进学生人格成长。但是学生很少看到、经历这样的事情。学生写这个题目大多是“改造”自己“听到的”或从“书上看到”的事例,或者基本是从媒体上“抄”下来的,没有真情实感。

现在习作教学目的是写出符合规范的习作,考试时学生能拿高分,至于习作内容和表达情感是否真实不是太重视。因此,平时习作教学基本是纯技术性的习作训练。如有位教师指导学生写“三明的秋天”的习作。有位学生写道:“江滨公园里树叶一夜之间被秋风染成了黄色,枫树换上了红外套。风一吹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小草黄了,草地上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踩上去软软的,舒服极了。”等等。这样的表达确实具体、形象,但不是真实的生活。这位老师将那时的江滨公园景物拍摄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明的秋天到处是绿色,小草、树木还是那样苍翠,有许多树木还长出了新叶。公园里也没有一棵枫树。这样的习作不是学生观察生活的真实所得,不是真实体验,学生只是针对某一内容进行具体的文字表述,是想象的,是作文书上别人写的。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的作文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引导学生写日记,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独立思考,写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和想法。长期坚持写日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风。

提高习作教学效率的途径很多,坚持写日记是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日记作用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成长日记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