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治疗措施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其分析

2014-09-04 09:11李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1期
关键词:缺氧性脑病综合性

李萍

综合性治疗措施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其分析

李萍

目的 探讨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60例, 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治疗干预,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儿的神经检查评分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进行干预, 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综合性治疗措施;临床疗效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指的是新生儿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在围生期出现缺血缺氧, 造成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引起患儿出现智力、听力损害, 引发脑瘫、癫痫等恶性后遗症,对患儿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本次研究通过对近年来收治的6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综合性治疗措施在该类患儿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以为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建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60例, 其中男34例, 女26例, 日龄1 h~25 d, 其中包括39例早产儿, 21例足月儿, 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相关诊断标准。患儿就诊时主要表现为易激惹、兴奋、嗜睡、反应迟钝和原始反射明显消失等, 包括23例轻度窒息、16例中度窒息及21例重度窒息。所有患儿均已排除颅内出血、先天性脑发育异常、重要脏器异常及神经系统畸形, 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给予患儿吸氧、水电解质失衡及酸中毒纠正, 并对高颅压者和惊厥者进行对症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治疗干预:①给予患儿1次/d神经节苷脂静脉滴注, 20 mg/次;②实施亚低温治疗, 采用循环水冷却法实施头部选择性降温, 保持头部温度在35℃左右, 注意复温时保持温度缓慢上升, 避免造成低血症;③给予患儿皮肤、听觉、视觉感觉刺激、抚触干预、前庭刺激等早期康复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相关指标同同龄正常新生儿接近;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行为指标明显差于同龄正常新生儿。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同时采用神经检查评分制度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结果[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见表1。试验组患儿的神经检查评分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结果(n, %, x-±s)

3 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围生期新生儿脑部病变,由于新生儿的脑部发育较为旺盛, 因此缺氧会引起其大脑血流灌注量减少, 造成机体出现代谢障碍, 导致脑水肿、神经坏死、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等一系列病变, 对患儿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

以往临床上主要对该类患儿采用吸氧、酸中毒及水电解质失衡等常规治疗, 其疗效并不理想, 患儿治疗后多存在神经损伤等恶性并发症。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措施, 其总有效率为63.3%, 同资料中的结论基本一致, 其中30例患儿中14例治疗后出现智力、听力损害, 引发脑瘫、癫痫等恶性后遗症。近年来, 综合性治疗措施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神经节苷脂是一种细胞膜成分, 能够对细胞膜起到保护作用, 促进神经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和再生。同时, 神经节苷脂能够促进受损神经细胞进行自体修复, 有助于突触、轴突等神经结构重构。在此基础上, 给予患儿高压氧治疗, 能有效的改善血氧饱和度, 对新生儿的缺氧症状进行有效改善, 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

临床试验表明, 在对新生儿缺血缺氧的治疗后期阶段,给予患儿早期康复训练, 能够促进患儿神经系统的尽快发育,提高脑组织的代偿能力[4]。通过给予患儿皮肤、听觉、视觉感觉刺激、抚触干预、前庭刺激等早期康复治疗, 能够有效促进脑部神经结构的重构, 促进损伤的脑组织更好的发挥代偿功能, 对于改善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3%, 治疗后神经检查评分(39.27±2.62)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 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患儿的预后, 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 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进行干预, 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 郭晓辉, 李华英, 夏俊霞, 等.脐带血联合动脉血pH值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预测价值.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0(8): 738-740.

[2] 李红梅, 吴静, 黄健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实施早期干预治疗的疗效与预后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23): 3291-3293.

[3] 高茂玲.鼻饲母乳在轻、中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8): 1161-1162.

[4] 阎雯, 黄妮娜, 贾小芳, 等.IL-1β和TNF-α表达量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0, 26(7): 693-694.

2014-07-01]

461000 许昌市中心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缺氧性脑病综合性
CT检查与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黄芪百合颗粒对亚硝酸钠中毒致缺氧性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脑电图与CT在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
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