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结合热敏化灸及功能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2014-09-08 01:45宋芙蓉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颈型腹针体征

宋芙蓉

(北京市木材厂职工医院,北京 100068)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颈型颈椎病又称为局部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头、肩、颈、臂的疼痛且具有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此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最为有利的时机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导致颈型颈椎病有发病年龄年轻化、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因此加强研究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于2012年2月至2012年8月,运用腹针结合热敏灸及功能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评价。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纳入针灸科颈型颈椎病患者12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治疗前体征、症状总计分:治疗组平均(23.02 ±3.29)分,对照组平均(21.71 ±3.48)分。组间对比,经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纪要[1-2]中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制定,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方面检查。①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头部 、颈、肩的疼痛等异常感觉;②体征:触诊出现临床症状的部位,出现压痛及僵硬感;③影像学表现:在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间关节松动或不稳等表现,CT、MRI影像显示出椎间盘变性或者向后突出;④排除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忧郁症及其它非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所导致的颈、肩部疼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20~65岁之间;③在研究期间未接受除针灸外其他治疗方法者。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心脑血管或造血液系统疾病者;②患有颈椎骨折、脱位、肿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骨关节结核者;③患有精神病者;④妊娠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10天的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1 治疗组

采用薄氏腹针、热敏化灸法及功能锻炼综合治疗。2.1.1 薄氏腹针 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滑肉门、双外陵、患侧上风湿点、患侧商曲、下脘三角针,肩部强痛在商曲与滑肉门连线中间浅刺1针。其中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神阙穴(肚脐)上4寸,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神阙穴2寸,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神阙穴(肚脐)下1.5寸;关元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神阙穴(肚脐)下3寸;滑肉门在上腹部,距前正中线2寸,脐中上1寸,滑肉门在下腹部,距前正中线2寸,脐中下1寸,上风湿点在滑肉门穴外5分上5分,商曲在下腹部,距前正中线5分,脐中上1寸,滑肉门在下腹部,距前正中线3寸。下脘三角针是以下脘穴为顶点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形成等边三角形。操作方法 :采用30号环球牌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常规消毒皮肤后根据腹部脂肪层厚度及病程长短决定针刺深度 ,病程短、脂肪层薄的浅刺 ,病程长、脂肪层厚的深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

2.1.2 热敏化灸 患者俯卧,充分暴露颈肩部,对患者颈、肩、背部进行检查按压,找出全部压痛点,在这些压痛点及颈夹脊(双侧)、风池(双侧)、大椎、手三里(双侧)、阳陵泉(双侧)等处用点燃的艾条探查热敏点。探查方法:先在探查处回旋灸2 min开通经气,继以雀啄灸1 min贯通经气,再循经往返灸2 min疏通激发经气,最后施以悬灸发动感传。若在施灸过程中,出现传热、扩热、透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以及酸、胀、压、重、痛、麻、冷等其它非热感觉,只要出现其中一种时,此穴即标记为热敏穴。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后,颈肩部穴位运用单点温和灸,灸时患者可自觉热感向颈项或肩背渗透扩散,或者感觉酸、麻、胀、痛、重的感觉,灸至热敏灸感消失为1次施灸量;风池、大椎穴运用双点温和灸,灸时患者可觉热感沿着督脉传至颈背部,灸至感传消失;手三里、阳陵泉穴运用单点温和灸,患者可感觉热感传到颈项部。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后,用点燃的艾条在此穴区上方,以患者能耐受热度的最低距离,予以定点悬灸,灸至热敏灸感消失为1次施灸量。

2.1.3 功能锻炼方法 采用《中医筋伤学》中的方法[3]:①与颈争力:患者上身、腰部保持不动,颈部尽量向后伸至最大限度,抬头望天,吸气时还原;然后尽量低头看地,将下颌靠近胸骨中立位柄,呼气时还原;②左右侧屈:首先吸气时头部屈向左侧,呼气时头部还原中立位;然后呼气头部屈向右侧,吸气时还原;③犀牛望月:头颈旋转,尽量转向右后上方,眼看右后方(似向天空望月亮一样),深吸气,回正还原,呼气;然后头颈再旋转向尽量转向左后上方,眼看左后上方,深吸气,回正还原,呼气 ;④颈椎环转:头部分别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进行回旋,交替进行。动作要求:轻柔和缓、稳健有力,有序进行。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约20 min。

2.2 对照组

采用颈部夹脊穴位针刺法,患者俯卧位,颈部夹脊穴局部常规消毒,采用环球牌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30号1.5寸毫针,指弹快速进针,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中间行针1次。

3 疗效标准

3.1 病情程度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以下各项指标进行检测评分。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McGill问卷(McGillpainquestionnaire,MPQ)[4],参照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项目和评分标准[5]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从疼痛分级指数(PRI)总分、视觉模拟量表(VAS)及疼痛强度(PPI)、疼痛范围以及颈部活动障碍的程度等方面,综合评定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缓解情况:其中①疼痛分级指数(painratingindex,PRI):根据轻重程度分为4个级别,无记0分,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按照此记分方法据计算出PRI的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②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于疼痛的评估,方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 cm标有10个刻度的游动标尺,两端分别是“0”分端和“10”分端,“10”分表示最大程度的疼痛,“0”分则代表无痛,使用时让患者背向有刻度的一面在尺上标出能够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位置,医生据标出的位置评出分数;③现有疼痛强度 (presentpainintensity,PPI):分别以0、1、2、3、4、5 分表示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④疼痛范围,分别以0、1、2、3分表示无、小、中、大,;⑤颈部活动障碍的程度,分别以0、1、2、3 分表示无、轻、较重、重。

3.2 镇痛效果评价

根据《临床疼痛治疗学》[7]制定,若镇痛评分 <30%为无效;若镇痛评分30% ~59%为有效;若镇痛评分≥60%则为显效。其中镇痛评分=(治疗前的疼痛分值-治疗后的疼痛分值)/治疗前的疼痛分值×100%。

3.3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将上述各项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相加得到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临床综合疗效:临床相关症状没有改善,症状和体征总积分减少比例小于25%表示未愈;临床相关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及肢体功能得到改善,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大于25%表示好转;临床相关症状消失,颈部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够参加正常的工作和劳动,症状、体征总积分为0分表示治愈。

其中相关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比例=(治疗前的分值 -治疗后的分值)÷治疗前的分值×100%。

3.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配对t检验(双侧检验)比较组内前后差异。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计分改善情况对比

见表1。总分、VAS评分、PPI评分两组均显著降低,疼痛范围显著缩小,颈部活动受限显著减轻,但治疗组更明显,尤其是在VAS评分和PPI评分的降低、颈部活动受限减轻程度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表1 两组症状、体征计分改善情况对比

4.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总积分改善情况对比

见表2。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总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值比较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二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总积分改善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总积分改善情况对比(±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组内比较治疗组 60 23.02 ±3.29 9.30 ±2.98 16.12 ±2.10▲▲ P <0.001对照组 60 21.71 ±3.48 13.23 ±2.28 8.53 ±1.81 P <0.001

4.3 两组镇痛效果评价

见表3。经Ridi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表明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在镇痛疗效方面更明显,二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表3 两组镇痛疗效比较(以VAS评分为准)

4.4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4。经 Ridit检验,与对照组比较 P<0.01。表明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综合疗效方面更明显,二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表4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型颈椎病”主要是因髓核与纤维环脱水、变性以及张力降低导致椎体小关节紊乱,关节间隙的应力增加,从而造成了肌肉筋膜的卡压、痉挛产生疼痛且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侧根袖处的窦椎神经末梢所致,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等。如不早期治疗预防,可能会导致其他类型颈椎病的发生。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症”、“颈筋急”、“颈项强痛”、“颈肩痛”等疾病中[8-9]。中医认为颈椎病是一种积久而成的疾病,属于“骨痹”的范畴。临床上辨证当以治病必求于本。脾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为后天之源;肾主骨、生髓、主纳气为先天之本。颈椎病与脾肾的功能失衡密切有关,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骨失温煦,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客于颈部筋骨,再加之低头久坐,而致足太阳经经气不行,致局部气血失和,日久瘀血痰湿痹阻,不通则痛,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薄智云教授创立的腹针疗法是以神阙为中心的一个微针系统,通过针刺腹部经穴,调节脏腑输布精、气、血的功能。薄氏腹针的运用分为三部分:调脏腑 、调经络、调局部。调脏腑的穴位一般深刺,取穴以任脉为主结合八卦理论,如天地针、引气归元。调经络的穴位中刺,取穴主要根据病位在全息影像中的投射区而定,如腹四关。调局部的穴位浅刺,取穴根据反应点在全息影像中的投射点而定[10]。腹针之引气归元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即四穴,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气海益气固本,关元补肾培元,可补下焦真元而化生精血。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防关元补肾动肾之弊。关元配气穴增强其补肾的功能,上述穴位合用调脾胃、补肝肾,从整体上调整脏腑之气,使气机通畅,宣痹通络。用腹四关即滑肉门、外陵通调气血、舒筋理气,使经气上输下达肢体的末端,引脏腑之气向四肢布散的妙穴,与引气归元法结合治疗全身性疾患。薄智云提出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说认为,前肢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颈椎从下脘及商曲穴引出,下脘上代表颈4~5,商曲与滑肉门连线中间正好应颈肩部,以此类推。故用下脘、下脘三角针、商曲、患侧上风湿点直接针对颈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末梢神经。诸穴合用,形成脏腑、经络与局部、整体相结合的治疗体系,共奏补脾益肾、培元同本、活血化瘀、补气回阳之功,从治本入手治疗颈椎病较易取得极佳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缓解颈椎病颈痛及其他症状,与传统的针刺方法相比,无论从治疗周期与疗效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11]。

热敏化灸是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教授1988年发明的,是以针灸经络理论为指导,用特殊药艾条灸病人体表的“热敏化穴”,促进经气运行,激发病者经络感传现象,使气至病所。陈日新等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发现人体腧穴有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敏化态的腧穴表现为小刺激呈现“大反应”,易激发经络感传乃至气至病所,调理和促进脏腑经络气血,达到速效、特效、高效和长效目的,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经穴的灸疗法[12-13]。临床研究表明,运用热敏化灸治疗颈椎病效果较为理想[14-15]。

颈肩背部肌筋组织既可承受作用于颈肩部的外力,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又可控制脊柱的运动。治疗组病例均在治疗过程中配合颈部的功能锻炼,缓解了颈部肌肉痉挛,起到分解颈椎大小关节的粘连,纠正颈椎关节的错缝的作用。因此功能锻炼增加了颈项部肌肉的力量和舒缩协调性适度的可提高颈肩背部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等组织的韧性与弹性,促进炎性水肿的吸收,减轻突出髓核对硬膜囊、神经根的刺激与压迫,改善狭窄的椎隙和椎间孔,使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屈度,从而缓解由于颈椎病变对神经根、血管及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和刺激引起的症状。

笔者临床上经过反复探索研究,将薄氏腹针、热敏化灸结合,配合功能锻炼来治疗颈型颈椎病,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腹针健脾益肾、培元同本、活血化瘀、补气回阳,脏腑、经络与局部、整体相结合,恢复机体的稳态,奠定了良好的人体机能基础。热敏化灸,可激发经络感传,气至病所,显著促进了颈部经络气血的进一步疏通,使得颈椎及其周围的血液循环和代谢明显增强改善。颈部的功能锻炼提高和巩固了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有效的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三者有机组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临床效果大为增加。本研究表明运用此综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在疼痛程度、疼痛范围、颈部活动受限改善方面以及总体症状、镇痛疗效、综合疗效均较传统针刺疗法疗效更好(P<0.01)。因此薄氏腹针结合热敏化灸,配合功能锻炼的综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1

[2]廖俊星,周良安.颈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J].新医学,1997,28(5):232

[3]韦贵康.中医筋伤学[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48

[4]MelzackR.TheMcGillPainQuestionnaire:majororproper.tiesandscoringmethods[J].Pain,1975,1(3):277

[5]张鸣生.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15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3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8

[7]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修订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8]黄泰康.颈椎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78

[9]白艺琪,沐榕.针刺为主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福建医药杂志,2012,34(2):139 -140

[10]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6

[11]傅惠兰,曲姗姗,陈俊琦.腹针配合McKenzie疗法对颈型颈椎病的镇痛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5):418 -422

[12]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13]陈日新.以腧穴热敏化为人门向导,开创艾灸调控人体机能新天地[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57 -60

[14]朱乐姗,张军.热敏灸治疗颈椎病颈痛60例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2):150 -151

[15]高峰,茅利玉,杨喜兵.热敏灸治疗颈型颈椎病39例[J].中医正骨,2011,23(12):56 -57

猜你喜欢
颈型腹针体征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牵引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