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封闭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肛周湿疹108例

2014-09-08 12:12高强强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咸阳712000
陕西中医 2014年1期
关键词:熏洗肛周湿疹

高强强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咸阳 712000)

肛周湿疹是发生于肛门皮肤以渗出为主症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以瘙痒、有分泌物渗出、皮疹呈多样性、易复发为主要特点的病变,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一直是肛肠专业研究的重点难点之一。2012年3月~2013年4月笔者采用局部封闭疗法结合中药熏洗的方法,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全部108例患者均为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的肛周湿疹患者。108名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4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4例,女性30例;年龄22~67岁,平均(32.27±5.23)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8例;年龄19~68岁,平均(31.45±7.28)岁。108例患者中病程最短12d,最长12年,平均9.5个月;其中急性湿疹24例,亚急性湿疹31例,慢性湿疹5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依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三类。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局部封闭治疗法。患者取截石位,肛周皮肤常规消毒,配取亚甲蓝长效麻醉液(亚甲蓝1mL,1%利多卡因10mL)于皮损区行点状皮内注射,使皮内蓝染,药液布满所有病灶区。

治疗组采用局部封闭结合中医熏洗。①局部封闭同治疗组。②熏洗:车前草、生石膏 、六一散各30g,大青叶、生地各15g,龙胆草、黄芩、知母、归尾各10g;瘙痒明显者加白藓皮30g,苦参10g;把药物放入砂锅内加水煎煮,文火煮沸30min,用纱布过滤,药液倒入保温容器,所剩药渣再加煮30min,过滤方法同前,将二次药液混合分二次用。用法:要求患者熏洗前排空二便,先熏后洗,药液温度控制在45℃,边做提肛运动边熏洗,以充分提高熏洗效果和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每次熏洗时间不超过30min,早晚各1次,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要求保持肛门周围皮肤干净,避免挠抓和用酸、碱、碘、酒精等刺激物涂擦;避免进食酒、鱼、虾等刺激性食物和接触已知的过敏物品;避免穿通透性不良、过紧过窄的内裤,内裤以柔软之棉纱制品为宜,要勤洗勤换,并保持心情愉快。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治愈:皮疹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皮肤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及皮肤损害有所改善,皮疹消退30%以上;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临床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94.44%和75.93%,经χ2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可以看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讨 论 祖国医学认为,肛门湿疹是因湿热下注、血虚受风所致。《外科正宗论》“血风疮”认为:“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发”。故而肛周湿疹的病变发展早期是湿热下注,或有湿郁化热、湿热蕴结,日久气滞血瘀、肌肤失养,肛周出现红斑、糜烂、渗出等,治疗先祛湿热[2]。中药熏洗坐浴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可使药力和热力直接作用于患处[3],本方法无痛苦、无危险,改善肢体微循环等多种功能,发挥了药到病除的特殊治疗效果,在外治疗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法治疗肛周湿疹显示了独特的治疗效果。方中龙胆草、黄芩、知母、生石膏清肝胆肺胃蕴热;生地凉血清热;车前草、六一散利湿清热;大青叶清热凉血解毒;当归尾活血破血,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收敛消肿、杀虫止痒之功效。而局部封闭疗法,已得到广泛认可,亚甲蓝与神经组织有较强的亲合力,可逆性地使肛周末梢神经传导受阻达到止痒效果[4],用局部封闭合结合中药熏洗治疗治疗肛周湿疹疗效显著,既发挥了中药治本的优势,又发挥了西药疗效快捷的特点,方法简便易行,无毒副作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7.

[2]孙亚峰.中药坐浴治疗肛周湿疹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3,28(4):735.

[3]李仪奎,姜石瑛.中医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49-133.

[4]吕灵仪.局部封闭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11,37(2):113.

猜你喜欢
熏洗肛周湿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
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肛周脓肿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化脓性汗腺炎21例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
混合痔术后熏洗方坐浴与中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