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徽宗赵佶之代笔画

2014-09-09 02:45
江苏高职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亲笔作伪代笔

曾 佳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浅析宋徽宗赵佶之代笔画

曾 佳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宋徽宗赵佶存世的作品可谓真假参半。作为一代帝王也作为一个优秀的画家,有大量的宫廷画师会为他作代笔画,他只需在上面签上名款即可,因此他的代笔画数量达到历史之最。代笔是书画作伪中一个重要且非常为复杂的作伪类型,通过宋徽宗这个典型艺术个案的解读进一步探究他的代笔画与亲笔画的差异性。

宋徽宗;赵佶;代笔画;亲笔画;作伪

1 书画作伪之概述

古代书画作伪,追根溯源,可从古代传播手段、保存条件不发达寻见其端倪。为了能使更大范围内的人欣赏到作品本身面貌以及使之保存得更为长久,一幅作品的诞生其背后往往有很多个副本,这就给后来的人带来了孰真孰假的鉴定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藏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如同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样,通过鉴藏这种消费活动,才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外在的实现,才能进一步促进艺术作品的再生产。

以元四家之一倪瓒的绘画而论,他虽自言:“余之画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对于像他这样富甲一方、没有任何生存压力的人来说,说出这样的话是极其自然的;但同时其艺术作品功能及价值的真正实现,依然是建立在明清之际“江南士大夫家以有无倪画为清浊”的鉴藏活动基础之上的。在现代社会,也许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这样,作伪就有了更大的市场,以至于伪作不断地混迹于江湖,以假乱真、离奇变幻,致使很多收藏人士被蒙蔽了双眼,花了许多冤枉钱。既然能伪,就必然有辨,书画鉴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横空出世,旨在辨真伪、明是非。

历来作伪的方式有很多,主要集中在摹、临、仿、改、造、代笔等方面,不一而足,这些都是作伪之形式方法。但面对一件古代留存下来的艺术作品,更多的还要从它的时代背景、历代书画作品之时代特征、各时代不同书画家作品之风格、各时代作品所使用之纸绢材料、装帧形式差异以及款识、题跋习惯、钤印、著录、避讳问题等多重方面去考证,任何蛛丝马迹甚至细微到风俗、服饰、工具在画面上留下的印迹等等,都有可能成为鉴别的泉眼,使复杂艰涩的鉴定工作找到一定的突破口。这需要鉴定家的慧眼,这同样也是一门精深的技术与学问。本文想从代笔画这一其中较为普遍以及复杂的作伪形式来考辨宋徽宗赵佶的亲笔画与代笔画的问题。

2 书画作伪之代笔画

“代笔”,顾名思义就是假借他人之手代作书画,后由作者本人签名钤印。代笔是传统书画创作中的一种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普遍性的艺术现象。自两宋以来便多有其事,在作伪形式之中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类。著名的老一辈鉴定家,五十年代就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的张洐先生在其著作《怎样鉴定书画》中曾指出一般存在四种代笔的情况:“其一是画家为了赶时间多出作品,自己画了一部分,学生添补另一部分,可以说是真假参半。其二是学生作画,自己题款。其三是由于求画者有特殊要求,如本人只能画小幅,而别人非要求他画大幅。或本人只能画山水,而他人非要求他加人物,自己办不了,只好请人代笔。其四是有的本人虽非画家而有画家之名,一贯找人代笔。”[1]

代笔与纯粹的作伪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虽非画家本人的亲笔之作,但却是在其授意的前提下完成的,并且多少带有这些作者的亲笔痕迹在内,多半为应酬之作。如米友仁在一幅画上有这样一句题跋颇能说明当时名人书画家疲于应酬而启用代笔人完成作品的实际情况。题曰:“诸公贵人求索者填门,不胜厌苦,往往多由门下士效作,而亲书‘元晖’二字于后。”画家成名之后,求画者门庭若市,画家仅凭一己之力是难以应付堆积如山的应酬之作的。这种情形之下,一般是由自己的学生或子侄代其完成,加落自己的款识或钤印。如仇英经常让他的女儿来为他代笔,沈周则一般指派自己的学生临仿自己的画作。因为学生及子侄都是直接承袭画家的技法风格,故这样的作品真伪辨别便会显得扑朔迷离、鉴定难度也会比较大。有的代得极好的,几可乱真,鉴定大家们都有可能被忽悠过去。有的画家还有专门的代笔者,如赵左、沈士充等都是董其昌的特定代笔者。他们二人都源出于董其昌,是一个流派,在他众多的代笔者中是用笔最接近于他的。金农弟子罗聘经常为金农代笔,另一弟子项均“所画金农式样的梅花足可乱真,就连鉴赏家都难以分辨,以应各方所求。”[2]鉴别这种代笔画,除了要非常熟悉画家本人风格习惯,往往还要从其笔性中去加以定夺。当然笔性这种东西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仿得再像,骨子里的东西还是有差异的,看多看熟了才能真正领会其要旨。一是要对画家的作品本身非常熟悉,包括作者的构图、用色、用笔、用墨、题款钤印及习惯等;二是要对他的个人经历、思想观点等作品以外的背景非常了解,因为这些都会对画家的作品风格构成诸多影响。

3 宋徽宗之代笔画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的代笔画几乎可列为古代书画代笔数量之最,也是年代最早的。徽宗时期,画院画家的作品大都没有署名,而是由徽宗本人题跋、画押或落款,所以徽宗本人的作品与画院画家的作品是很难进行分辨的。徽宗的作品以宫苑之中的奇花珍禽为主要题材,“独于翎毛,尤为注意,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欲活动,众史莫能也。”他把花鸟画看作是天地之精髓,有着“粉饰太平,文明天下”的作用,并将其花鸟作品收录成册,名为《宣和睿览》。他的作品仅在《宣和睿览》中入册的便有千册,共有一万五千余幅之多。现在有许多归属在他名下的作品,如《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 瑞鹤图》、《五色鹦鹉图》等,专家们对它们是否全部出自赵佶之手还存有一定的争议。他是一位封建帝王,其身份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他的代笔画数量之多是不足为奇的。在《宣和睿览集》中,他曾号称自己的作品“积至千册”,基本上都收藏于内府,作品上大都题有“御制”、“御画”、“御书”之类的字样,据一些文献印证实物及鉴定家考订鉴辨,其中十有八九都非亲笔画而是在他授意或构思下宫延画家的代笔,自己只是题款加印章而已。而《竹禽图》则没有题款,只有“天下一人”的画押,很有可能是收录在册的画工作品。

赵佶虽雅好丹青,但毕竟身为一国之君,闲暇之余绘画以自赏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并没有大量的时间来绘制如此大量的画作。北宋年间宣和画院内有大量的宫廷画家可以为他来代笔,可能是为了托名于后世。如一直被认为是赵佶的代表作之一的《听琴图》(图1),经鉴定家鉴定并非他的亲笔作,而题款则是他亲笔书写。后人看到宋徽宗独具一格的瘦金体亲笔题字,又签了一个押,就当成他的亲笔画了。由于此画流传很长时间了,因此就一直按习惯称作是徽宗的作品。另一幅代表作《瑞鹤图》的真假鉴定结果则存在很大争议。“关于《瑞鹤图》的作者历来有两种观点,一说是赵佶的真迹,如谢稚柳先生与杨仁恺先生就持此观点。一说是北宋院中高手所绘,如徐邦达先生就如此认为。”[3]而孔六庆先生在《中国艺术专史——花鸟卷》一书中则指出“以《瑞鹤图》中笔法的极其妥帖完善和耗时的作风看来,不太可能出自皇帝之手。”[4]但《瑞鹤图》中京都汴梁巍峨的宫殿屋顶、缭绕的祥云、流云般飞翔的仙鹤等元素都极具皇家气象,象征着赵宋王朝永远祥和之吉意。据说当时赵佶看到仙鹤聚于端门上空,盘旋逶迤,并有两只仙鹤相对落于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尾之上,久久不愿离去。赵佶亲睹此景,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必将隆盛。因此这幅画被认为是赵佶具有政教作用的帝王思想的艺术体现,宫廷高手们把赵佶的这种艺术构思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也是极为有可能的。

现存具名赵佶的画,画风可分为两路,即清新淡雅及精工富丽两类,但大部分仍属后者,这也是当时宫延绘画装饰性的需要及宋代社会追求细腻真实的审美品格的需要。据文献及实物印证,宋微宗清新拙朴类的作品如《柳鸦芦雁图》(图2水墨)及《寒禽图》(淡没色)也无法确言就是他的亲笔画,但基本上还是归属于文人画体系之内的。《柳鸦芦雁图》应是《柳鸦》、《芦雁》二图的合卷,水墨淡没色,笔法苍劲拙朴。这类作品是异于他的其他作品的。正如《宣和画谱·墨竹叙论》中所云“岂俗工所能到哉”。[5]芦雁一段早有专家定为伪作。柳鸭一段则更为高妙一些,显得古雅而质朴。《寒禽图》中草和崖石的用笔也极为凝重朴拙,且崖石画法与《柳鸦芦雁图》中坡石画法类似,因此从这种相似画法来看,可能是他同一时期的作品。

宋徽宗非常强调所画之物要合画理,追求无毫发差的形似逼真,这完全可以从他追求画孔雀升墩应先升左脚还是右脚中窥见一斑了。他这是从一个鉴赏者或是主考者的审视立场和角度来严格要求画作;而涉及到他本人时,他的艺术才情加上他的帝王身份完全可以如文人一般遣兴挥毫,这时也是恰逢文人画勃兴之际。因此他的画应该是有别于宫延画家的刻板生硬、循规蹈矩,而趋于非院体的比较简朴生拙、清新淡雅这一路文人画格的。

图1 赵佶《听琴图》绢本设色 纵147.2厘米,横5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2 赵佶《柳鸦芦雁图》长卷纸本淡设色 纵34厘米,横22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他的精工富丽一类作品基本全是代笔画。有关他的代笔的文献也有很多,如元初汤垕后《古今画鉴》云:“当时承平之盛,四方贡献珍木、异石、奇花、徒果无虚日。徽庙及作册图写,每一枝二叶十五极作一册,名曰:《宣和睿览册①》,累至数百及千余册(即千页)。余度其万机之余,安得工暇至于此,要是当时画院诸人仿效其作,特题印之耳。然徽宗亲作者,余自可望而识之。”作为一代君王,宋徽宗虽无治国之才,但也必须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在治国安邦之上,岂能有大把的时间搁置在聊以自赏的诗琴书画之上。但他又想落得个名垂青史的好名声只好由宫延名手为其代笔,以充画作,想想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北宋蔡絛《铁围山丛淡》卷六曰:“独丹青以上皇(赵佶)自擅其神逸,故凡名手,多入内供奉,代御染写,是以无闻焉尔。”“代御染写”正点明了宫延中的众多名手为宋徽宗代笔而却一直在幕后籍籍无名,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之中。

宋徽宗的精工富丽一类画格的如《芙蓉锦鸡图》轴、《腊梅山禽图》轴,画法同属黄筌院体一派,细腻写实。考南宋《中兴馆阁录·储藏》条,称前两轴为“御题画”,因为赵佶题有诗句,其他无诗仅有押、印的,则称为“御画”,但这和亲笔、非亲笔是并无关系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具名赵佶的人物代笔作品《文会图》轴,“此图曾被《平生壮观》中归入周文矩名下,则可知那时就并不以为是赵佶之亲笔画,图中有题曰:“画图犹喜见文雄”,从此句可知似为赵氏为他人之作而题诗,却为后世鉴定者误为赵氏之亲笔画。”[6]

4 结语

凡此种种,以宋徽宗赵佶这个典型个案为例说明古往今来作伪之代笔的问题成份非常复杂,因为它总是真假参半,似真似幻,令人好似坠入无底云雾之中。尤其对于作品数量颇为可观的宋徽宗来说,要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宋徽宗作为一代帝王,代笔画问题既有其普遍性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要辨别代笔画,要在充分搞清楚画家及作品的来龙去脉以及所处的历史情境的前提下,挖掘资料、对比考证、寻找真相。

认识源于实践,所谓“有渭方能辨泾水”,从比较中鉴别以加深认识,才能真正地领会鉴定的精髓之所在。

[1]薛永年.名家鉴画探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20.

[2]陶樑.红豆树馆书画记[M].《明人书册》第四册卷六:24.

[3]刘伟冬.图像的意义——中国美术史研究文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6):71.

[4][美]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50.

[5]孔六庆.中国艺术专史——花鸟卷[M].南昌:江西出版社,2008:165.

[6]徐邦达.宋徽宗赵佶亲笔画与代笔画之考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1):78.

(责任编辑 周晓芸)

AnalysisofFakeryPicturesofSong

HuizongzhaoJIZENGJia

(NanjingInstituteofIndustryTechnology,Nanjing210023,China)

The present works of Song Huizong are the true mingled with the false.As an emperor and an excellent painter,many court painters created Pictures for him,on which he just put down his signatures and seals.As a result his fakery pictures were the most in history.Fakery pictures were an important and complicated type of faking,which could ser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s fakery pictures and his authentic pictures.

Song Huizong; Zhao Ji; fakery picture; authentic picture;faking

2014-02-15

曾佳(1977-),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

J212

A

1671-4644(2014)01-0016-04

猜你喜欢
亲笔作伪代笔
明清时期书法鉴藏中的作伪现象
代笔
威少亲笔,致敬雷霆
威少亲笔,致敬雷霆
向雷锋同志学习
企业招聘中的面试作伪行为及其应对策略
以舞代笔——反排
代 笔
宋代影青瓷作伪的现状调查
书画作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