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农科专业人才模块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长江大学农学院为例

2014-09-10 01:43徐志红李俊凯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农学院农科模块

徐志红,李俊凯

(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地方高校的农科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农科人才,这些人才吃苦耐劳、扎根基层,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地方高校数量庞大、在校学生多、历史与发展水平差异大,传统的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的问题是培养模式太过单一、个性发展未受重视、创新能力较薄弱、人文底蕴不深厚。加上由于传统观念认为农业是艰苦、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对农业生疏,农科院校面临较大的招生压力,这就要求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创新[1]。在我国,农业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行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必定是三农问题可见一斑。另外,农科专业就业也开始困难起来了,从传统的直接分配到对口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到现在的以涉农企业就业为主,兼有其他多种就业渠道的模式。

1 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进和完善

在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地方高校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是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次的征集意见和反复讨论,长江大学农学院确定了将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当前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张艳等[2]调查了高等院校大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的不同观念,发现高等院校更注重对大学生品德的培养,大学生自身更注重对知识的摄取,而用人单位更注重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高校注重品德,是从学生长期发展角度考虑的,因为品德因素对人的约束和对社会的规范作用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学生重视知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单纯以为知识对将来的发展最重要;而用人单位只是从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出发,而忽视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长江大学农学院的培养目标,很好地兼顾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分段模块化和“一制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1 分段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因材施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至圣先师孔子就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门下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因材施教本身就是教育内在的要求,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显而易见,我国高校传统的“一刀切”培养模式是与因材施教背道而驰的。因此,长江大学农学院建立了“1+1+2”分段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将大学的学习分为3个阶段,一年级为公共课学习阶段,二年级为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三、四年级进入3个不同模块学习阶段,分别是学术研究型模块、技术服务型模块和社会管理型模块。在学术研究型模块中,加大基础课程的比重,加强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传授,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目的是培养站在世界农业科技教育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在农业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领域中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能力的领军人物;在技术服务型模块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方面课程的比重,要求每个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种养殖技术,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创业能力,旨在培养具有农业知识背景、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涉农产业工人和农业经理人;在社会管理型模块中,加大农业法律法规、社会学、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比重,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农业管理人才。3种不同模块具有不同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特别是选修课的设置按照这3个模块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课程设置中,如对植物保护专业的选修课课程的安排,长江大学农学院设置了3个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表1)。

表1 植物保护专业3个模块选修课设置

2.2 “一制三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制”是导师制。长江大学农学院采取的是分段式导师制,即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安排老师指导学业规划,同时加强对人文素质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在大学三年级之后,安排一名老师指导专业素养训练,有利于针对不同学习阶段进行不同的指导。此模式不受高校教师数量的限制,在学生完成基础课程之后,进入指导老师的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挖掘学生潜能,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3]。体现出以专业教育为主体,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为两翼的教育理念[4]。“三化”是指授课实行小班化、国际化和个性化。小班化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小班才能真正保证教学效果,才能在师生间进行有效的互动。考虑到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条件,长江大学农学院对专业基础课,实施“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注重对传统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将不同学科背景的知识和内容有机地融合到课程中去,淡化专业界限,促进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强调宽厚的理论基础教育。对专业课,完全实行小班化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注重教学内容的特色和前瞻性,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讨论式教学比例达到20%以上,并开设学术报告、专题课,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灵活地开设选修课,学生规模不受选课人数的限制。国际化指选拔优秀学生作为海外学习候选人,通过一年左右的系统学习,考核合格进入国际合作教学班,提供海外学习机会。个性化就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3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完善

在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并推广“两基双导三段式”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5],即建立校内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3个阶段:课程综合实习(专业认知)阶段、专业综合实习(科研训练)阶段和毕业见习(就业适应)阶段。

第一阶段为课程综合实习,在野外基地和校内基地上进行,如植物保护专业野外基地主要是鄂西山区、神龙架林区和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等,校内基地包括试验实习农场、病虫圃、温室网室及盆栽场等。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实习时间为2~4周,一般在学期结束的暑假初进行,实习包括制定实习计划、实习动员、实习准备、野外考察和实习总结、成果交流展示等过程;分散实习时间为第4~5学期,一般在校内进行,实行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学生申请加入各老师科研课题组,利用课余及节假日分散开展实习。把每门课程的教学实习有机地整合为课程综合实习实践,如农学专业《遗传育种》及《作物栽培与耕作》等课程的教学实习整合为农学课程教学综合实习,参与作物种植的全生育栽培和管理。这样既简化了教学实习环节,也保证了课程与实习的同步进行,同时也满足了植物生长季节性的特点。

第二阶段为专业综合实习,主要是在校外基地进行,它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其特点是时间长、专业性强、实习内容多、任务重。校外专业综合实习基地是已签订合作协议的50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院所和部分重点高校,主要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此阶段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的4月上旬横跨暑假至第7学期初,时间5个月左右;学生在专业综合实习过程中除了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和熟悉农业生产环节外,还要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包括文献检索、课题选定与开题答辩、动手实验及学术交流等综合训练,最终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实行双师制管理,除了直接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外,还要定期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实习进展,并在实习结束后由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完成毕业论文的后续工作。

第三阶段是毕业前的见习,主要是到一些相对固定的用人单位进行为期3~5个月的见习,如湖北省种业集团、北京燕山化工集团、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顾地丰生物有限公司等单位,在第8学期完成。此阶段参加见习的学生按试用期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见习单位支付报酬,并通过见习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如果确定录用,该生回校毕业论文答辩完成后直接去公司报到。学生在该阶段可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弥补专业技能和社会知识的不足,为正式踏入社会调整好心态,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个阶段、不同层次的实习互相衔接构成具有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相对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实验实习内容设置、考评制度、过程管理、校外教学基地的管理等方面需要深化改革。

4 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学生评定体系的改革涉及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考试、课程论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与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成绩评价模式,避免“一考定成绩”的弊端。同时,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评定和研究生推荐等方面,均需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明确政策导向并加大奖励力度。改革实验和实践课程的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实习基地共同参与的学生表现和能力考核评价机制。除教师对在校期间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外,注重合作教育单位和社会对学生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毕业论文进行调整和完善,根据新时期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根据培养模块以及学生专业综合实习期间所选择的实习单位和内容的不同,将现行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毕业考核方式逐步转变为以毕业论文为主,以调研报告为补充的方式。

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应针对农科专业实践性强、季节性强、实用性强等特点,建立以学院为主导的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学分制,淡化学习年限。同时,建立学籍预警制度,每学期对学分尚未达到考核指标要求的学生进行预警,并约见面谈,协助学生制定或调整学习计划。

5 小结

长江大学农学院在2013年获批为湖北省学院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学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确定了个性化培养和模块化培养相结合,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建立优秀学生成才的绿色快速通道,使学院成为“体制改革的先行区,人才培养的试验区,特色发展的示范区,协同发展的创新区”。

通过近年长江大学农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农学院毕业生硕士研究生考取率一直稳定在30%以上,通过学院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回访,90%以上的单位对农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给予较高的评价,对农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思想表现、适应能力、工作能力、专业业务知识和创新能力满意率都在为90%以上。不少毕业生工作二、三年后就在单位担任重要的职位,成为单位、部门的业务骨干和主要领导,为用人单位的发展及工作推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平祥.构建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8,(5):6-9.

[2]张艳,张默.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8):79-82.

[3]德措毛.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中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构建及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9):34-37.

[4]刘浩源.构建“以专业教育为主体,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两翼”的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管理,2005,(3):14-16.

[5]王文凯,姚安庆,李传仁,等.高校农科类专业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59-61.

猜你喜欢
农学院农科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央农业实验所合作及影响研究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国立西北农学院的农学教育研究
北京高校科技创安—视频监控应用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