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中的盛景——当代网络文学发展现状

2014-09-12 04:07徐光淼
山花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分形

徐光淼

网络文学是借助网络技术开启的写作方式,为文学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机。在迅猛发展的当代流行文化潮流中,网络文学越发凸显发展中的悖论特质:一面表现为虚拟的狂欢,一面表现为主体的衰落;一面表现出混沌的广博,一面表现出混乱的随意;一面是分形的秩序,一面为自相似的重复。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种悖论中颠覆了传统写作,也重构着当代文学的格局。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络逐步成为民间社会的文化构成,网络文学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得风生水起,风起云涌,掀起了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的浪潮。在改变着当代文学格局的同时,网络文学也在飞速发展中展现出自己悖论式的发展特质。

虚拟的狂欢与主体的衰落

虚拟文化在今天成为人类的全新文化载体,借助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制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虚拟现实。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是虚拟的,环球影城是虚拟的,更不用说好莱坞的科幻影片了。甚至像众多的城市,如“赌城”拉斯维加斯,在城市空间建筑上都充满了虚拟的味道。最极端的将虚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的莫过于网络文学。

一面是虚拟的狂欢。网络文学从台湾“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样开篇:“ 如果我有1000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1000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也没办法飞。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这似乎用诗歌的方式宣告了网络文学在虚拟世界里的二元悖论。如果我有1000万,如果我有翅膀,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一切皆有可能的如果,使得虚拟的网络文学成为时空超越者。

在网络文学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充满了写作者前所未有的自由。快节奏与高强度的现代生活让人更缺少安全感,而网络的写作是一道虚拟的人格保护屏障,即使最胆怯、保守的网络写手都可以粗鲁、直接地将成堆的文字甩到网络上,那键盘后让人有恃无恐的心理距离,那种虚拟的隐蔽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的狂欢。网络文学世界的虚拟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虚拟之为虚拟本身存在。美国学者弗兰克·巴奥如此描述“虚拟现实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种未来媒体的景观,它改变了我们交流的方式,改变了我们有关交流的思考方式。关于那种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媒体有多重说法:电脑模拟、人造现实、虚拟环境、扩展的现实、赛博空间等。随着技术的未来展现出来,很可能会有更多的术语被创造出来。但是,谜一样的概念虚拟现实始终支配着话语。它通过赋予一个目标——创造虚拟现实——而规定了技术的未来”。[1]网络文学描绘了一个可以从21世纪瞬间回到清朝的穿越之旅,描绘了魔兽双修的历练之途,描绘了斗转星移缠绵悱恻的情感之路,描绘了仙魔鬼怪与未来时空并存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这个世界有众多的人愿意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打开电脑、手机读小说,跟着文学网站等着小说更新,成为网民的生活习惯,虚拟已然融入了日常生活,它以一种幻想写作的方式,掩盖了现实本身,进而形成一个完全和现实无关,自给自足的模拟世界。在这个虚拟文学的世界中,一切变幻莫测又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我们也已习惯和相信,这就是现实的一部分,甚至这一部分虚拟的现实已经模糊了真实与想象物之间的界线。

另一方面是主体的衰落。网络文学快速传递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超链接。所谓超链接,就是在超文本技术上, 网民在网络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在网址、文本、图画之间点击,就可以打开它们所链接的主题、内容、题材、作者、网站相关的文学作品。这项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与获取都瞬间达到了本雅明所概括的“机械复制时代”。文学作品间的复制、下载、转载变得轻而易举。甚至每一部网络文学作品都可能在互联网的巨大网络中,在数据的不同终端和节点无限制地互动,资源无限制地倍增。就像英国学者库比描述的“超文本不仅聚集了不同的文件,而且改变了不同的阅读方式。每种阅读方式都通过典型的产品而与历史和地理相关联,这些产品诸如小说、图书馆、杂志架,由于这些阅读而被联系起来。追踪它们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是理解其逻辑以及间隔性时间和场所的第一步,在这些时间和场所中,当下的坚实性已是可替代的”。[2]虚拟世界的网络文学在超链接的数据流动中,成为一个公共领域。文学作品的所有权和作者的权威性业已被湮灭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是谁在写作,是谁在发言已经不再重要,文学的主体性在虚拟的狂欢中日渐稀薄。“不仅绕开了文学主体在创作前的生活体察、创作中的心灵震撼和作品中的真情蕴涵,而且绕开了主体本身,让作家失去了饭碗,人任机器和技术把创作推向了非主体化和非人化的危途。罗兰·巴特所说的‘作家死了’似乎被数字化技术印证成了给予检验,因为没有作家同样能写作,神孩子写得更快,抑或更好。”[3]

混沌的广博与混乱的随意

混沌学作为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科学,一直以来充满众说纷纭的神秘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复杂的动力学行为。而网络文学呈现出用单纯的精确定量的方法和纯逻辑的方法无法发现和描述的状态,这正是混沌学的特点。

一方面,表现出混沌的广博。网络文学消解了时间的线性秩序,传统文学传播的秩序、组织、阶级完全被信息编码化,信息只要有被充分利用的可能就可以进入互联网的系统。在网络文学的传播中,文学文本被按照信息价值的大小通过设置、编码的方法展现给大众。这种无组织的无序编排,使得网络文学散发出新的活力,更多的信息交叉、碰撞,并不断创新。福特说“混沌是超越了人类日常经验,超越了人类理解力的复杂性”。[4]无序的混沌带来了混沌的广博,更多的文学创作方法、理念有了生息的土壤。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经常看到偶然的灵感、随机的片段,草根的写手,疯狂的粉丝。经常看到驳杂的文学样式,罗列着风马牛不相及的信息。更多的时候,这种混沌更像一种蕴藏着无限潜在的可能。通过字体、标题、关键字的组合,随机检索的方式有效地满足了信息时代的大众需求。读者既可以通过按照文学作品的题材、作者、体裁、风格进行阅读,也可以通过关键字或者个人阅读喜好与阅读情绪,进行随机的跳转阅读。信息的交叉碰撞,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学互动,前所未有的活跃,这种活跃带来了网络文学的多元化的存在。

另一方面,表现出混乱的随意。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网络文学在混沌的传播过程中,读者是不确定的,创作者是不确定的,甚至内容与形式也是不确定的。传播的时间与规模的不确定,意味着网络文学创作中的含金量与原创性也是不确定的 ,而文学文本信息的真假与价值也是不确定的。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从文学创作的组织与文学传播渠道来看,就是一种混乱的随意。网络文学缺乏组织与管理体系的创作与传播方式,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匿名的创作,发表源监管的缺乏,会产生许多伪文学创作,甚至一些带着低级趣味与不良倾向的文学创作。在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与随意性并存,网络文学的信息泛滥化与碎片化很容易使得网络阅读者失去价值判断,而跟随所谓的阅读时尚而盲从。就像格莱克说“混沌开始之处,经典科学就终止了”。[5]

分形的秩序与自相似的重复

1975年美籍数学家曼德勃罗特出版了法文专著《分形对象:形、机遇与维数》,标志着分形理论的正式诞生。分形(Fractal)用来描述自然界中传统欧几里德几何学所不能描述的无规则的复杂的几何对象。从整体来看,分形图形是处处不规则的。例如,海岸线的山川形状,从远距离观察,其形状是极不规则的。在不同尺度上,图形的规则性又是相同的。海岸线和山川的形状,从近距离观察,其局部形状又和整体形态相似,它们从整体到局部,都是自相似。[6]分形的概念与规则在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学的发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网络文学表现出分形学的迭代秩序。分形的原则表现出,一个局部区域的基本特征可以体现整体的特征,不论将局部放大、缩小,它的形态、特征、不规则性等均不会发生变化,这被称为迭代。网络文学运行的最主要的模式是私人化的博客、微博、空间,或者公共化的文学网站,表面看两者不同,其实有着本质特征的相似。放大任何一个局部特征都能看到网络文学的相似秩序,那就是点击率。从整体来看,如2006年,“起点中文网”日点击率就超过1亿,年利润接近3000万元人民币。2008年上半年,“起点中文网”收录原创作品达20万部,总字数达120亿字;拥有驻站作者15万余人,且以每月8000人的数量持续增长;注册用户2000万人,每日页面访问次数为2.2亿次,流量排名居于全国网站30强。[7]局部性特征,如2010 年伊始,微博开始进入互联网的传播生活,成为影响我们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微元素。从单个微博来看数量简短,内容琐碎,但是一旦点击率上升,形成围观效应,微博也成了自我写作的一个关键词。在不断的点击中,不断地被转发与关注,一条普通的微博由此就可以在不断的迭代机制中被不断地重复和放大。就其辐射性与信息的传播性来看,与一部飙红的网络小说,与一部发行量甚大的传统小说别无异议。网络文学在巨大的点击率中带来的商业化、产业化运作,其实都是在网络这片土壤的迭代发展,一如大自然中的树枝、山脉,人体的血管、细胞,如果去除其中的一小块并把它放大,就会发现它们包含着背后整体的全部信息。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表现出分形中自相似的重复。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基本形态就是信息在多个空间的复制,并在复制基础上的改编、模仿。从网络文学的创作机制来看,不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作者,想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时代中脱颖而出,必须不断地更新。“起点中文网”要求签约作者每天更新万字以上,其他网站也多半如此。在如此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高速运转的网络文学创作,不更新就会被浩如烟海的新信息湮灭。为了能够追求速度,很多网络文学的写手将写作变成了码字,使得很多网络小说在题材、风格、情节上大量的雷同。例如穿越小说,基本上都是现代人偶然之间回到古代,并凭着对于历史知识、医学知识、现代科技的驾轻就熟在古代社会如鱼得水,被多个王公贵族所爱,上演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发表的低门槛,更新的快节奏,带来了自相似的重复,基本上窥一斑便可知全豹,长期以来也影响了整个网络文学创作趣味的提升。对于网络文学的阅读者、接受者而言,一部文学作品、一篇网络文学,甚至一段情节一旦引起关注,都有可能被数万人转发。在网络文学被网民们转载、复制甚至改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信息的重复与自相似。无效信息增多,存储空间被浪费在文本的复制上,所谓的原创注水即在网络文学文本被转发的过程中,信息往往被断章取义,被肢解、误读,有时经常看到一部小说,有不同的版本,开篇相似,结局各异。网络文学在互联网中的海量存储既是其优势,但自相似也带来了信息的重复与生存周期无法控制的劣势。

综观网络文学,不论其表现内容、表现手段及生存方式都越来越多元化、丰富化。作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发展前景广阔而难以预测。网络文学在悖论式的特质中迎来自己的机遇和挑战,也势必在悖论中不断地重生与壮大,从而促进整个当代文学的繁荣。

[1]Frank Biocca and Mark R.Levy,eds.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Virtual Reality[M]. 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1995:4.

[2]Sean Cubitt. Digital Aesthetics[M].London:Sage,1998:4-5.

[3]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李浙生编著.忽之间——混沌与认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5]李浙生编著.忽之间——混沌与认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6]杨健.创作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7]姜小玲.起点中文网开创文学创作和阅读新天地[N].解放日报,2008-5-7.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分形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感受分形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分形之美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分形——2018芳草地艺术节
分形空间上广义凸函数的新Simpson型不等式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