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2014-09-12 10:03王怀普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鼻甲鼻中隔变应性

谭 丽 王怀普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四川 乐山 614000)

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有鼻塞、鼻痒、流鼻涕、打喷嚏与嗅觉功能障碍等。 另外,此病还可以导致或并发鼻窦炎、咽炎、气管和支气管炎、哮喘、中耳炎和眼结膜炎等病症。以往的治疗方法如激光、冷冻、电灼、翼管神经切断等在临床上有一定疗效,但各有利弊。本文就临床上应用微波治疗仪,在鼻内镜下热凝治疗鼻丘及下鼻甲治疗常年性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及随访1年疗效进行临床观察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0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其中治疗组(微波治疗)男20例,女33例,年龄16~68〔平均(36.5±3.7)〕岁,病程1~33年;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男17例,女36例,年龄6~62〔平均(33.9±4.1)〕岁,病程1~30年。治疗组中常年性发病19例,季节性发病34例;而在对照组中常年性发病25例,季节性发病28例。治疗组中有3例伴过敏性哮喘。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均应用抗组胺药及激素类药物等治疗。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取卧位,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收缩鼻腔黏膜,2%丁卡因棉片做鼻腔黏膜表面麻醉1次,10 min取出,再用1%利多卡因分别于双侧鼻中隔前上方黏膜下、鼻丘、下鼻甲做浸润麻醉。然后用输出功率为30 w的微波治疗,在鼻内镜下用微波治疗头对准鼻中隔前上方黏膜,在表面做从前向后连续的凝固每侧做1~3条,每条间隔约2.0~3.0 mm,做对侧鼻中隔黏膜凝固时,位置要与对侧错开,防止鼻中隔穿孔,对鼻丘和下鼻甲前端做点状凝固,对息肉样变的下鼻甲可用尖锐的治疗头插入鼻黏膜下凝固,凝固范围不仅局限于下鼻甲前端,可由前向后做点状凝固。术后鼻腔放置浸有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的明胶海绵,防止鼻腔粘连。

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常规治疗,口服氯雷他啶(辽宁先臻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1396,规格剂型10 mg/粒)10 mg,1次/d;使用布地奈德喷雾剂(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987,规格20 mg/瓶,100 μg/喷)喷2次/d,每次每鼻腔喷2次。

1.3疗效评价标准 规律治疗2 w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喷嚏减少、鼻内分泌物减少、鼻黏膜消肿的时间差异,并依据2004年兰州会议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中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改善百分率计算方法为:(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改善百分率≥66%为显效,65%~26%为有效,≤26%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情况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n=53〕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喷嚏减少、鼻分泌物减少及鼻黏膜消肿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喷嚏减少时间(4.11±2.19)、鼻分泌物减少时间(4.85±2.58)及鼻黏膜消肿时间(6.77±3.09)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58±2.24),(7.02±2.63),(8.85±3.12)〕(均P<0.05)。

3 讨 论

鼻腔内筛前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鼻腔外侧壁前上部、下鼻甲前段、鼻中隔前上部,此部位筛前神经敏感区。上述区域亦有鼻腔内蝶腭神经节内所包含的副交感神经分布,此外,人体鼻黏膜内也有着P物质(SP)神经纤维分布,都支配鼻腔黏膜血管舒缩及腺体分泌。当抗原与鼻黏膜接触后,神经末梢兴奋,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并且激活一些细胞释放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SP能神经纤维SP释放,都使鼻黏膜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增多,从而引起变态反应。倘若患者有鼻中隔偏曲,鼻腔的通气引流不畅,抗原便在鼻腔内停留,这样会加重变应性鼻炎的病理过程。变应性鼻炎临床治疗的核心〔1,2〕是在尽量避免接触变应原的基础上,联合交替应用免疫治疗、肥大细胞稳定剂、抗组胺药物和类固醇激素等药物。如果疗效不满意,可应用手术治疗〔3,4〕。

鼻内镜治疗的机制是:鼻内镜高清晰的照明可以使视野清晰,定位更准确,用微波的辐射探针刺入并电凝鼻丘黏膜与下鼻甲黏膜,竖划电凝鼻中隔前上部黏膜,使黏膜蛋白凝固和组织变性,使黏膜下的筛前神经纤维、副交感神经纤维和SP能使神经纤维破坏,故阻断了鼻黏膜反射弧之传导通路,阻断了感受器的异常刺激,抑制了鼻黏膜发生变态反应。另外,下鼻甲黏膜内尚含有胆碱能神经节,电凝术后可降低鼻黏膜内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了血管活性肽的分泌,抑制了喷嚏反射,减少了鼻涕,改善了鼻腔通气〔5,6〕,鼻黏膜超敏反应显著减轻。因此认为,微波电凝术后新生的鼻腔内黏膜比术前对外界抗原的刺激具有较强的防御及屏障作用,改善了鼻黏膜的变应性反应,从而治愈变应性鼻炎。对于鼻中隔偏曲的病人,可以进行鼻中隔矫正术,然后施行微波电凝鼻丘及下鼻甲黏膜,这样能改善鼻腔通气,使鼻腔内结构恢复正常,还可大大减少气流的异常刺激,杜绝病理性反射过程发生,另外鼻中隔矫正手术同时破坏了鼻中隔前上方黏膜下的筛前神经纤维与副交感神经纤维,大大降低了神经纤维敏感性,从而阻断神经反射弧,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本研究说明该方法具有确切疗效。

与药物、激光、射频、电刀、电离子的热凝作用相比较,微波更具有优点,微波以生物体本身为热源,属于递质加热,作用不会扩散到周围,所以不损伤周围的组织,它的安全性非常好。微波针头可以插入鼻腔组织内,其操作性与准确性较高,在鼻内镜下其定位非常准确。微波有非常好的杀菌功能,术后感染机会非常少,组织反应轻微、创面愈合较快,基本没有痛苦,病人易于接受〔7〕。经过长期大量临床观察,认识到本法主要应用于喷嚏发作较重并伴较多流清涕病人,但以鼻塞为主伴有较多黏液性鼻涕,或并发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与鼻窦炎的病例,其疗效相对较差。施行微波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在凝固治疗的时候,微波强度与范围不要过广、过深,功率一般在50 w以内,治疗时机以局部黏膜呈乳白色为准;要交待病人术后及时定期复诊,及时清理假膜与结痂块,以防止鼻中隔及下鼻甲粘连,清理时动作宜轻柔,操作忌粗暴,勿伤及黏膜。

综上,鼻内镜下微波、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运用高清晰的照明定位和微波破坏鼻黏膜下筛前神经、副交感神经和SP神经,从而使神经的敏感性降低,减少组胺、血管活性肽与P物质释放,减少腺体分泌,抑制了喷嚏反射,大大改善了鼻腔通气,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因此,鼻内镜下微波、手术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在临床上有较好的使用和推广价值。

4 参考文献

1许 庚.耳鼻咽喉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79-80.

2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5-6.

3曾 强,卢永德,杨 滨.鼻内镜下微波热凝副交感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51例〔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9;15(3):221-2.

4刘 萍.慢性鼻炎患者微波治疗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1;4(30):103-4.

5王 昱,占小俊.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和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4):2734-5.

6马少民,李德周.鼻内镜下微波、手术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9;31(8):983-4.

7闻克银,张长梅.手术加微波热凝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48例〔J〕.华夏医学,2009;22(5):921-2.

猜你喜欢
鼻甲鼻中隔变应性
2种不同中鼻甲成形术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脱敏汤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研究
鼻中隔矫正术后采用鼻中隔褥式缝合的疗效观察
鼻内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