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招生中运动员优惠政策及其利弊分析

2014-09-13 09:25曾藕元唐东阳
湖北体育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优惠政策考试运动员

曾藕元,唐东阳

ZENG Ouyuan1,TANG Dongyang2

高校体育招生中运动员优惠政策及其利弊分析

曾藕元1,唐东阳2

ZENG Ouyuan1,TANG Dongyang2

高校体育招生优惠政策的实行,对社会和部分优秀运动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运动员的情商培养、文化素质的提高、知识结构的完善、教育平等、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的保证、中学体育竞赛的有序进行等方面来看,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高校;体育招生;运动员;优惠政策;利弊

高校体育招生是我国高校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体育特长的考生以体育类考生资格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招生主要有全国普通高校体育类统一招生、保送生招生、各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以下简称体育单独招生)、少数体育院校自主招生、各类院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以及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等多种招生形式。其中部分招生形式对具有体育特长的优秀运动员有较大的优惠。

1 我国高校体育招生的种类及运动员享受的优惠

1.1 体育单独招生

体育单独招生是体育生高考的一种形式,招生单位必须经过教育部批准才可以进行招生。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1987年2月19日下发《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关于一九八七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北京、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系实行单独招生,文化、体育考试及录取办法由招生学校自定。从此,体育单独招生形式逐渐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招生的重要形式。随后,体育单独招生的学校和规模逐渐扩大,截至2013年,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84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获得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资格,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45所高校获得民族传统体育单独招生资格[1]。1989年以前文化考试由各实行单独招生学校自己组织命题,对报名参加单独考试的学生均有严格的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二级以上(含二级)运动员资格者,方可报名参加考试,1989年以后文化考试改为由原国家体委科教司统一组织命题,但是录取标准和录取办法由各招生学校自主确定[2]。目前,体育单独招生招收对象主要是在役和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以及具备二级(含)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资格的后备人才。文化考试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统一命题并组织考试,试卷由招生院校组织评阅,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由各招生院校根据当年招生计划及考试成绩来确定。

体育单独招生的文化考试对退役或在役的运动员进入高校有较大的优惠。1)考试的科目明显少于全国普通高校体育统一招生的文化考试科目目前体育单独招生文化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政治,而参加全国普通高校体育统一招生的考生,文化考试可选择文科和理科,虽考试科目各个省份各有不同,但大多数省理科需考物理、化学和生物,文科必需考历史、地理和政治。2)文化考试的难度明显低于全国普通高校体育统一文化考试作者曾对近5年的体育单独招生的文化课考试试题与全国统一命题的考试试题以及一些单独命题省份的试题进行对比,发现体育单独招生招生的试题难度明显要小,可能还不及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难度。3)没有统一标准,录取线偏低由于体育单独招生的文化试卷由招生院校组织评阅,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由各招生院校根据当年招生计划及考试成绩来确定,因此单独招生的录取分数普遍不高,报考人数不多的学校,录取分数更低。

1.2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

1987年4月9日,为了贯彻《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精神,巩固和发展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试点学校,提高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原国家教委颁发《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施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少数高等学校开始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该通知中,对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等学校给予极大优惠,具体为:1)省级和省级以上体育竞赛前六名以及获得二级运动员证书者,试点高等学校可在当地本科院校控制分数线以下50分内择优录取。2)在国际体育组织主办的各种正式比赛中获得前八名、全国性体育比赛(包括为参加世界中学生体育比赛举办地全国性选拔赛)中获得前六名以及获得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证书者,试点高等学校可在当地本科院校控制分数线以下80分内择优录取。3)文化成绩在当地本科控制分数线以下200分以内,取得上述名次或证书,并确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考生,可以录取为预备班学员。

1995年,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再次颁发《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确立了北京大学等53三所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提高考生在体育成绩方面要求,降低其文化考试成绩,考生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由国家教委学生司和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确定最低录取分数线,招生院校择优录取,进校后作为预科生进行文化补习一年,考核合格后转入本(专科)学习。据了解,当时的最低录取线比正常普通高校招生的当地最低控制线低很多。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该办法对招生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考试以及控制线进行了新的规定。只要体育专项测试合格,本科专业对考生高考成绩的最低要求为生源所在省(区、市)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高职(专科)专业对高考成绩的最低要求为生源所在省(区、市)高职(专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少数体育专项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确有培养前途的考生,高考成绩只需达到生源所在省(区、市)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65%的即可录取。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武英级(或以上)称号之一的考生,可申请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文化课单独考试,由招生院校自主择优录取。

截至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已有272所高校获得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3]。高考竞争相当激烈的今天,二本到一本分数控制线附近的人数最为密集,几乎每相隔5分,全省排名就会相差几千名,表1是湖南省近2012年文科和理科部分分数段人数分布情况。然而高水平运动员只需通过二本分数线,即可达到全国所有高校的录取控制线(包括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部分比赛成绩优秀的甚至只需达到二本线的65%,如按湖南2012年录取分数标准,单独招生考生理科只需293分,文科只需340分。少数具有一级以上(含一级)运动员则无需参加全国统一文化考试,仅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文化课单独考试,考试难度及录取标准均由院校自行控制。在1分甚至可以秒杀上万人的当今高考中,高考录取时优秀运动员享受的优惠待遇由此可见有多大。

表1 2012年湖南省高考文理科部分分数段人数分布情况

1.3 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

《国家体委、教育部关于一九八一年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出:参加国际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且其文化成绩达到高中毕业程度者,经本人申请,单位推荐,政审、体检合格,经招生院校考试,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批准,体育院校可以录取,但只限于专业的体育院校可免试招收优秀运动员。1987年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优秀运动员上大学的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单项前三名获得者或者集体项目前三名的主力队员以及世界纪录创造者,可免于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由高等学校进行必要的文化考试并决定是否录取。此通知将招生单位由专业体育院校扩大至普通高等院校,使优秀运动员有了更多的选择,享受到了更大的优惠。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诸多部门更是少见地联合颁发 《关于进一部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意见》(体人字[2002]411号),该意见中规定: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高等学校还可通过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开办预科班等形式招收运动员入学。进一步扩大了享受免试入学的范围,对文化要求降到最低标准。

2 运动员在高校体育招生中享受优惠的有利面

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公平公正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也是社会上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国家相关部门为了给予运动员适当照顾,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多次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很多运动员确实受益匪浅,为我国竞技体育界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但是优惠政策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有利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2.1 运动员在高校体育招生中享受优惠政策的有利面

2.1.1 减轻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压力,保证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途径畅通

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不仅关系到运动员退役后的个人发展、生活稳定,还影响运动队伍的稳定发展及国家竞技体育运动的兴衰。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行政部门可通过行政手段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妥善安排,一旦安置好后就有了“铁饭碗”,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传统的安置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成了企事业单位用人的惯例,退役运动员对工作单位的高期望与自身的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被安置的运动员的满意度越来越低,安置后运动员被辞退或主动辞职的也越来越多,安置的难度越来越大,造成有相当数量的退役运动员滞留队中,使待安置的人数明显增加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运动队的财力、物力有限,老的运动员不出去,新的运动员进不来,严重影响运动队人才培养。据1989年底统计,全国待安置的优秀运动员占优秀运动队中运动员总数的26.49%,成为优秀运动队的沉重负担[4]。1987年1月3日国家体委、国家教委联合颁布《关于著名优秀运动员上大学有关事宜的通知》,主要目的是为振兴我国体育事业,鼓励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加强体育队伍建设,更好地培养体育人才,但从其实际效果上看,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起到了缓冲作用[5]。1999年和2002年,有关部门又发文对于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大学学习的条件进一步降低,招生规模增大,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缓解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压力。因此,减轻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压力,为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顺利进入运动队腾出位置,从而确保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途径畅通,是高等学校体育招生对运动员实行优惠的主要目的之一。

2.1.2 为部分确有继续深造意愿的优秀运动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由于参加专业训练时间过早以及训练和比赛时间侵占了文化学习的时间,多数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上落后于其他同龄人。部分运动员退役后,确实希望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不仅可补上落下的文化学习,提升专业理论知识,还可获得大学文凭,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筹码。如按照普通高考的要求,这些运动员很难进入高校继续学习,优惠政策为运动员打开一扇特殊的大门,让其获得了难得的机会进入高校继续学习。虽然运动员进入大学学习的效果饱受社会诟病,但不可否认,确有不少运动员进入大学后,刻苦认真,努力学习,弥补过去因训练耽误的文化学习,并取得不差于甚至更好于其他同学的学习成绩,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前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李玲蔚退役后进入杭州大学学习,后又在北京体育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前乒乓球著名运动员邓亚萍,清华大学毕业后先后到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继续深造,终获得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年纪轻轻在职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另外还有前滑冰运动员叶乔波、体操运动员周小菁、篮球运动员王立斌等著名运动员,都在退役后进入大学学习并取得不错成绩。除此外还有一些在竞技体育因种种原因没有取得突出成绩的运动员,通过大学学习后在体育学术上成为同行中的翘楚,如北京体育大学唐建军教授、国家体育总局张晓蓬研究员、上海体育学院张辉教授、武汉体育学院魏旭波教授等。

2.1.3 提高了部分高校竞技体育水平和知名度

国家给予优秀运动员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优惠政策,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校体育的发展速度及竞技体育运动水平,而高校乐于接收运动员学生的目的是以提高本校竞技体育水平和知名度为主。高校在接收一些著名运动员后,其竞技体育水平确实有所提高,退役后进入高校的运动员成为学校体育比赛的主角,过去在某项目上默默无闻的高校会因为接收了一两名高水平运动员而异军突起。此外,某些高校因为知名运动员的明星效应,扩大了知名度,甚至一夜成名。

2.2 运动员在高校体育招生中享受优惠政策的弊端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对优秀运动员在高招的优惠政策除了其正面效应外,也有其负面效应,尤其是在操作过程中,由于部分高校以及输送单位不遵守规则,其负面效应更有被放大的趋势。

2.2.1 过分强调运动成绩,造成运动员情商培养的缺失

以上所有优惠政策,都是基于运动成绩作为起码的基础。体育单独招生要求运动员获得二级运动员资格,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要求获得二级运动员或至少省级和省级以上体育竞赛前六名,优秀运动员更是要求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从目前运动员等级审批标准来看,田径、游泳等项目需在被承认的比赛中达到相应的标准,获得二级运动员证书;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对抗性项目都需通过直接对抗竞争并取得规定的比赛名次。公平竞争是体育精神所倡导的,但面对诱人的高招优惠政策,过分强调竞争往往忽视运动员的情商的培养。情商(EQ)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能力的体现,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指标。情商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正确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学会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中,情商强调人的兴趣、情感、意志、自由,认为情感对智力的发展、事业的成功,起着第一位、决定性的支配作用[6]。运动员过早地从事专业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过分强调运动成绩,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的滋养,缺少特定的人文关怀,造成情商培养的缺失,为其人生发展留下了隐患。媒体常报道,某些运动员尽管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但由于情商的缺失,在役时负面新闻不断,或退役后很难融入社会,不能完成运动员退役后的完美转型。

2.2.2 优惠尺度太大,加剧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惰性

任何人是都是有惰性的,一定的压力下,往往能自觉克服惰性,如果没有足够的压力,就有可能放任惰性。运动员在平常大强度的训练量的重压下,身心都比较疲惫。在文化学习上有点惰性是很正常的。如果对运动员在高考招生中享受不了优惠政策或者优惠尺度较小,他们为了退役后能顺利进入高校学习,无疑会克服惰性,自觉坚持文化学习。既然国家出台了如此多的优惠政策,只要搞好运动训练、能出成绩,以后能否进入高校学习文化成绩的好坏不会有多大影响,这无形之中给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中放任惰性提供了借口和理由。笔者曾经和通过体育单独招生进入高校的退役运动员进行过深入交流,他们在训练时几乎没有认真学习过文化,虽有文化课,但上课只是流于形式。单独招生考试总分满分600分,只要能考260分左右就能过线,如运动成绩好,分数要求更低,且试题难度比普通高考低,识记性内容较多,轻松能过线。笔者曾去过一些体育运动学校的课堂和运动员宿舍,课堂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下面却是鼾声起伏,绝大部分学生都在睡觉;晚上在宿舍里,也几乎很少学生自觉学习,大多数是上网、打游戏、玩手机等。

2.2.3 考试科目的减少,造成运动员知识结构的欠缺,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中小学教育不应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和社会更好地发展[7]。实现这一目的途径,一方面可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人格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课程设置,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普通高考科目分为文理两科,其中文科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文综(历史、地理、政治);理科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理综(物理、化学、生物),但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开设过的课程远多于这些,开设与高考无关的课程是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表2,由于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大多是通过体育单独招生考试或免试入大学,因此多数体育运动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并没有按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的课程的要求设置,一些学校在高中阶段甚至只开设语文、数学、外语和政治,其他课程一律被砍掉。这种急功近利的纯应试教育的课程设置方式,势必造成这些运动员的知识结构的欠缺,从而影响他们今后离开竞技体育舞台后的正常发展。

表2 湖北省普通中学和大多数体育运动学校课程设置对比表

2.2.4 文化基础的薄弱,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虽有很大的提高,但还不是普及教育,考生进入高校需要经过竞争与筛选,对其文化基础有一定的要求。经过普通高考的大学生,其文化基础大体相近,高校教学安排也是以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为起点,尤其是重点大学,对文化基础要求更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越是知名运动员,其选择就读的高校往往越好,但其文化基础远低于普通高校生,因此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很难跟上进度。媒体曾多次报导某些优秀运动员承认自身文化水平只有小学程度,进入大学后学习基本不懂。甚至一些运动员进入高校后并没有在全日制学习,而是继续从事专业训练或身兼他职,也就是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的“挂考生”,其文化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学校因照顾享受优惠政策的学生,不得不一而再地降低标准,使其顺利拿到毕业文凭,实际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虽有些高校能坚持原则,对不能达到要求的学生予以退学,但这只是凤毛麟角。

2.2.5 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程度,造成优惠、运动员忽视文化学习、更多的优惠的不良循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目前,高考招生中,国家除对优秀运动员实施相应优惠政策外,对少数民族也有特定的优惠政策,从而造成事实上的教育不平等。应该看到,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是兼顾到中国各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在历史、经济、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方面还存在着差异和差距,是为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努力缩小民族间差距而实施的。造成这种暂时的教育不平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体现个体的平等,实现教育法规定的人人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的原则[8]。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经济、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汉族地区的差距日益减少,因此我国高考招生中对少数民族的优惠尺度随之逐渐减小,对少数民族的优惠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的程度也慢慢减小,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运动员在高考招生中的优惠政策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优惠尺度较小到越来越大,且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造成更多的运动员忽视文化学习,不但没有达到教育不平等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的目的,反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程度,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因为高考招生有优惠,运动员忽视学习,导致文化基础薄弱,因为运动员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只好制定更大尺度的优惠政策,更大尺度的优惠政策,又造成运动员更加忽视文化学习,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让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追求的“体教结合”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2.2.6 造成了中学体育竞赛和运动员等级证书办理中的混乱

根据我国现行的运动员等级审批制度,中学生或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要想获得二级运动员的难度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对抗性的项目,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足球等。而运动员享受的优惠政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获得二级运动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每年可借助运动员优惠政策进入高校学习的计划也越来越多,甚至已经超过我国每年审批的二级运动员数目。因此一方面全国各高校有大量招生计划并辅之以各种优惠政策来招收二级运动员;另一方面,按正常途径获得二级运动员比较困难,每年获得二级运动员的人数还少于要招生的人数。造成了一系列中学体育竞赛和运动员办证的混乱现象。如某省每年举行的高中篮球比赛,比赛前各队之间已达成协议,今年的冠军是谁,亚军是谁,明年的冠亚军谁,风水轮流转,大家轮流获得一次较好的比赛成绩,以保证各自的队员在高中阶段能取得二级运动员证。至于队员之间为了能在队内以主力运动员的身份获得二级运动员资格,更是各自家长和社会关系的疯狂竞争。另外,在篮球、排球、足球等团体对抗项目中,尽管有个别选手的实力远远超过一些获得二级运动员资格的运动员,但由于自己所在队伍的整体实力不够,也无法拿到二级运动员证。更有,前些年曾被查处的地方体育部门非法办理二级运动员证和部分考生利用非正常途径获取高考体育加分等现象,如2006年湖南娄底数百人混乱办证,对未达标考生每人收取200元押金,2010年的非法 “武术加分”等等,其实都是由于运动员优惠政策的诱惑引起的。

2.2.7 招生中的无序竞争和不规行为,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随着具有体育单独招生和免试录取优秀运动员资格的高校越来越多,高校之间对优秀运动员尤其是知名优秀运动员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招录过程中,对文化成绩不做最低要求,一大批仅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的退役运动员被拔苗助长直接去接受大学文化教育。某些高校为吸引著名运动员来此学习,不惜开出各种令人大跌眼镜的条件,如运动员不用来校上课,学校为其成立专门的教师组,教师定期乘飞机往返为运动员送课上门。近几年,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训练专业招生高校和招生计划增多,符合报名条件的生源在减少,一些考生拿着假二级运动员证去报名,高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明明知道,也睁只眼闭只眼,因此其运动技术水平也不能保证。体育单独考试的录取标准由各高校自行掌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一些高校的文化分数要求很低。过去,体育生一度被社会认为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照目前的发展趋势,终有一日会被认为是“四肢不发达,头脑更简单”。更有甚者,招生体育考试中,为使某些考生能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家长、考生以及考官不惜互相勾结、徇私舞弊,严重破坏了考纪考风。

3 小结

高校体育招生中运动员优惠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在多年执行过程中显示出有利的方面,但也暴露其多种弊端。为了真正提高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增强其综合素质,使其退役后能适应社会。拔苗助长式地把一些达不到最低文化要求的运动员招录进高校学习,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虽借助优惠政策进入高校学习,但由于文化基础太差,往往因无法跟上教学进程而在高校里蹉跎岁月,最后虽获得了文凭,但没有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适当调整现行的优惠政策,全国制定统一的最低的文化标准,不管运动成绩如何优秀,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能进入高校学习,对一部分确因从小训练耽误学习,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著名运动员,在其退役后可安排进行几年的中小学文化补习,达到最低要求后再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1]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Z].2013-10.

[2] 万彩英.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管理现状及思考[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29(9):1238-1240.

[3] 高考网.2013年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名单及运动项目 [EB/OL].http://www.gaokao.com/e/20130110/50ee54863e14f_2. shtml,2013-01-10.

[4] 田麦久.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情况及改进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3,16(1):2-7.

[5] 李琳瑞,刘峥.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的演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22-25.

[6] 闫 杰.情商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6(20): 32-33.

[7] 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 2007,331(8):10-14.

[8] 滕 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10-18.

Analysis on Athlete's Preferential Policy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College Sports Enrolling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of college sports enrolling has positive effect for society and some excellent athletes.But they still have some disadvantages from the aspects of athletes'EQ training,improvement of cultural quality,perfect of knowledge structure,educational equality,the guarantee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academic reput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the athletic contests in middle school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cruiting sports students;athletes;preferential policies;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G80-05

A

1003-983X(2014)01-0061-05

2013-08-15

湖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2011B093)

曾藕元(1972-),女,湖南双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员文化教育.

1.武汉体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1.CompetitiveSportsCollege,Wuhan SportUniversity, Wuhan Hubei,430079;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Sport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79

猜你喜欢
优惠政策考试运动员
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实证研究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对我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优惠政策的思考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各城市具体优惠政策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你考试焦虑吗?
运动员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