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评课与反思

2014-09-16 01:18樊彦朝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基本不等式式子校区

樊彦朝

最近,本人在平沙校区上了一节“基本不等式”的交流课。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后听课教师做了认真、细致的评课,我也做了课后反思,总结如下。

一、听课教师的评课

平沙校区的几位数学教师听了本节课授课,他们根据这一节课的上课情况做出了评课。

(一)教师基本功好

1.语言幽默,语速恰当,吐字清晰,抑扬顿挫;2.教态自然,很有亲和力,很得学生的喜欢;3.肢体语言运用合理,手势可以感招,眉目可以传情;4.板书有序工整,板画自然得体,总体设计合理。

(二)教学设计得当

1.得到基本不等式的过程简单且顺理成章。2.用几何方法展示不等式的一种几何意义显示了数学的美。3.从基本不等式的变式得到最值定理(用基本不等式求相关式子最值)过渡自然。4.例题与变式及提高试题的设计由简到繁,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课堂应变能力强

1.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射影定理想不起来,教师并不急于写出,而是慢慢推导,表面上是浪费了时间,其实是遵循了教学规律。2.提问学生时,能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对所学知识给予讲解,认真聆听的同时,能给出较好的意见。3.例2的教学给出了用二次函数的方法,能启发学生思维,突破局限。

(四)不足

1.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校区的学生能够掌握的不多。2.本节课的知识容量比较大,相对于校区学生可能会消化不良。

二、我的课后反思

(一)备课的反思

一节课的准备总的来讲是两个方面:备课和教学。备课的内容主要:备学生,备教材,备课堂。备学生与备教材这两方面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与校区教师的联系,我了解到,校区的学生和本部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我对教材做了充分的研究后,没有采用教材中的“赵爽弦图”提炼出基本不等式,而是运用类比的思想提炼出的基本不等式。我在准备教案时,例题与课堂小试身手都做了简化,学案上的习题设计也是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慢慢吸收掌握的过程,以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知识的真正掌握。备课堂除了指上好课堂内容,还要注意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堂上的一些突发情形。比如,对学生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学生回答问题所占用的时间等等。备课堂还包含了课堂上应用哪些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二)课堂教学的反思

1.课堂教学总体来说有3个步骤:引入新课,新课讲解与学习,课后作业与跟踪练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本节课的引入新课是采用类比的思维推出,从而提炼出基本不等式。教材上是运用“赵爽弦图”提出的基本不等式,哪种更好呢?更适应学生呢?更加节省时间呢?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有几种情况,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培养学生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欣赏数学中的美。但是校区的学生看起来接受得不怎么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考虑是否舍去呢?关于最值定理,我在上课的时候是直接给出来的。如果我不是直接给出最值定理,而是在基本不等式的运用中,由特殊的两个例子完成,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到一般性的结论。是不是后一种更好呢?但是相对于校区的学生,哪一种更适合呢?本节课我把求最大值与求最小值放在一起处理了。是不是知识容量太大了呢?对于校区学生的情况,是否可以把求最小值与求最大值分在两节课中完成,一节课只讲一种,只是利用变式教学,让学生一种一种掌握。这种做法又会如何呢?

2.在课堂上,我提出在运用基本不等式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而学生对“一正、二定、三相等”是不是真正地理解呢?基本不等式的应用难点在什么地方呢?我想应该是以下三个方面:(1)“正”是不等式的使用条件,这个容易接受;(2)定值怎样获得应该是一个问题?(3)相等的验证理由是什么,学生如何理解才会深刻呢?应该如何把这些问题一一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呢?关于(1)不用解释;关于(2)定值如何获得,两个有未知数的式子相加,未知数有什么特点时,相加的结果中未知数会消失?两个有未知数的式子相乘,未知数有什么特点时,相乘的结果中未知数会消失?学生做了深入的思考,找到这样式子满足的条件,那么他们就找到了获得定值的方法。当然,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对给定的式子进行必要的处理,而处理的手段一定是有方向的。最后关于(3)应用基本不等式得到的值是否是最值呢?甚至有些题目还要不止一次地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确定所得到值就是最值。这就在于等号的验证,如果运用基本不等式都是合理的,并且几次运用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不相悖,那么求得的值就是最值。

3.在教学设计中的几何解释:圆中垂直于直径的弦的一半不大于半径。这本意是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美,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的思想。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讲授时,还向学生介绍了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时间上的消耗比较多。因此,教学环节第一条:备课,先备学生。其实,平沙校区的学生和我们本部的学生认知能力上确实有一定的差距,我已经充分考虑了,但是,没想到考虑得还是不到位。

当然,一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基本不等式是4个课时的教学量。后续的工作还要学生的任课教师来完成。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上课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应用的工具可能也不同,其实都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相信如果还有类似的交流课或者公开课,我将会上得更好。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基本不等式式子校区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活用根表示系数巧求多参数式子的取值范围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三九变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