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东尼•布朗绘画中的超现实主义

2014-09-17 11:44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安东尼布朗绘本

潘 颖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浅析安东尼•布朗绘画中的超现实主义

潘 颖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超现实主义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指导,依据其中“潜意识”理论,突破传统绘画,通过非相关物象的并置,以新的艺术手段传达思想观念。安东尼•布朗将其理论运用于绘本创作中,笔者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探讨,剖析其中蕴含的超现实主义元素,解析其风格形成过程。安东尼•布朗绘本穿着深受马格利特作品影响,大量引用经典,并逐渐变体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主题上,阐述超现实主义的荒诞主题,并寻求突破,将超现实主义的形式与积极向上的主题相结合,开拓思路,为绘本作家提供了典范。

超现实主义;绘本;马格利特

超现实派绘本作家安东尼•布朗(Anthony Browne),在其绘本作品中,大量运用梦幻的超现实主义元素,形成自身独特风格,并获得众多奖项,在英国,乃至全球都享有盛名,然而,虽然与之相关的书评甚多,国内对于安东尼•布朗作品的深入研究却较为少见。笔者在对插画专业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偶然接触到了《谁来我家》一书,并以此为契机,结合超现实主义理论对对安东尼•布朗作品的展开研究,以此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深入探讨其绘本中超现实主义理论的运用。

一、安东尼•布朗作品中超现实主义的产生

安东尼•布朗,1946年出生于英国谢菲尔德郡,曾为曼彻斯特皇家医院和医学书籍绘制医学插图,在此期间的绘制工作对后来的绘画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他曾说:“原以为画解剖图和画童书并没有关联性。但之后察觉在画解剖图时,不同的解剖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故事。而这也造就了我用图画说故事的能力。因此在创作中即使是很细微的东西也会很自然的画出来。”然而对真正绘画的追求,使安东尼离开这一行当,辗转投身明信片制作,其《大猩猩》一书中的主角形象,便产生于此时期。

1976年,安东尼•布朗的第一本绘本《穿越魔镜》(Through Magic Mirror)问世,其鲜明的色彩与梦幻的处理,已彰显其独特风格。对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马格利特作品的借鉴,为其作品蒙上了一侧神秘色彩,而在日后的作品中,其超现实主义风格日趋成熟,直接借鉴成分逐渐减少,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超现实主义的图像符号

(一)作品中的马格利特情节

安东尼•布朗在构图、物象的选择等方面,都受到马格利特极深的影响。在其第一本绘本作品中,安东尼挑选了马格利特作品中的典型意向,将这些物象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穿越魔镜》封面、封底以蓝色作为基调,云朵和镜子意向的选择,足以展示画者对马格利特的致敬。封面与封底构图相同,画面内容也基本一致,只是在男主角的站立方向上稍作调整,扰乱了物体“内”与“外”的区别,理论逻辑上的混乱,造成了视觉上的刺激,增添戏剧感。

图1:《穿越魔镜》内图一

图:2:《宝山》

从图片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安东尼对马格利特原作适当的直接引用或稍加变体,将绘本奇幻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增添了绘本的趣味性。比较图1与图2,在画面构图上,安东尼完全参照《宝山》一画,只是将画面下半部分的房屋换以更为鲜亮的色彩,将穿着黑衣黑裤,头戴黑帽的绅士换做活泼的唱诗班男孩,既沿袭了原作中的神秘色彩,又更加贴近儿童的审美角度。

安东尼•布朗的早期作品,处于其风格的形成期,虽展现了超现实主义在此类题材绘本表现中的优越性,但借鉴之嫌过重。在之后的绘本创作中,安东尼•布朗的风格日趋完整,在保留其对马格利特作品的偏爱的同时,在使用上变得婉转。如《谁来我家》中,巧妙运用了《威胁的刺客》中的构图模式,对空间与门关系的把握,有利于体现主角内心的失落,吸收马格利特作品之所长,却少了明显的模仿气息,使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更为深厚的心理暗示。

(二)非相关物象并置

1.图与图并置

超现实主义绘画与传统绘画有本质区别,即不再追求事物的合理性,以荒诞著称。非相关物象的并置,将无关联场景剪辑而产生特定效果。如《动物园》中,将爸爸的形象与天空中的云相结合。云无定相,也许只是一个不期而遇的巧合,却在画家笔下成为烘托人物心情的有利工具。又如《看看我有什么》中,画面中心的电线杆将画面一分为二,山姆有城区走向树林,而真实世界的城区与山林,又怎能仅以一线之隔,变划分清楚,城区与山林的画面并置与版面两侧,形成了语义上的关联,顺应故事情节,又不显突兀。

2.文与图并置

绘本艺术,有别于其他单一艺术形式,将文字与图画相结合,图文互补,更好的传达思想。《形象的背叛》是马格利特的著名作品之一,图中画有一只烟斗,却在烟斗下方赫然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超现实主义画家善于玩弄形式,从而引起观者思考。这一做法也被安东尼•布朗引入其绘本创作,在《威利和朋友》一书中,画面上一直极小的蜘蛛停在桌上,文字却写有“他看见了一个可怕的家伙……” ,文字与图像强烈的反差,引起读者关注。

(三)细节加强可读性

贡布里希认为:“注意的本质正在于它的具有选择性。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视野里的某些东西,但永远不可能集中于所有东西。一切注意都必须以不注意为背景。”在恒定的背景中,人类善于将自己注意力迅速集中于其中变化的事物上,安东尼•布朗深谙其中技巧,将其运用的炉火纯青。

变化孕于不变中,超现实主义者,将梦境引入绘画主题,在物象刻画上,质地、形状遵循事物规则,却在位置安排上别出心裁,给予事物天马行空的能力。安东尼•布朗的绘画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就具体物象而言,安东尼细致入微,其作品中的猩猩威利,以及《动物园》中的大猩猩形象跃然纸上,而意想不到的变化也正是隐藏在这些真实之中。如上文所说的 《看看我有什么》中一图,城区与树林描摹细致,在细节上,画面注意了两个不同区域的相通之处,地平线、围墙上沿、天际线,都没有因为中间电线杆的分割而显现参差不齐,两者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息息相关,使画面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令人回味。

在儿童绘本的阅读中,家长往往注重文字的灌输,即给孩子讲故事,却轻视了画面在绘本中的作用。绘本是图像符号与文字符号共同作用的艺术形式,两者缺一不可,增加细节,能够吸引到的,不仅是孩子的眼光,也能加强家长的关注度。细心观察《谁来我家》中海滩一图,细节无处不在,却都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呈现。如海平面上的公共汽车、沙滩上的鲨鱼鳍、潜水眼镜中的金鱼等,寻找它们,为家长和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增加了互动环节,让绘本意义被延伸,使思想层面得以升华。

三、主题的升华

超现实主义产生于战后的混沌之中,压抑已久的情感需要得到爆发,不牵涉政治思想的梦境为超现实主义者找到了突破口。但主题大多以扭曲、死亡等荒诞主题为主,而安东尼•布朗在主题上,却与超现实主义者有所区别。

(一)犀利、滑稽的现实主题

儿童绘本,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直观手段,结合笔者在绘本创作实践中的体会发现,国内在其题材上往往稍加限制,以积极向上为主,少有较为沉重的主题。儿童并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在认知方面,并不需要过分的保护,安东尼•布朗的部分绘本,就在主题上与超现实主义荒诞的主题想契合,从消极的一面,反应社会。

《大猩猩》一书,为安东尼•布朗赢得了第一座凯特•格林威奖杯,亲情的冷淡使安娜的生活如同被囚禁在无形的牢笼里,也只有梦中,她才能实现去动物园看真的大猩猩的愿望。猩猩是安东尼•布朗惯用的动物形象,人类不过是如同猩猩般的灵长类动物,却不如猩猩更懂得情感的可贵。故事最终圆满收尾,而对现实问题的探讨,让这本绘本不仅仅只是儿童的绘本,也教育着成年人。

(二)以儿童的视角,体味快乐与温馨

《我爸爸》和《我妈妈》讲述孩子眼中的父母,成年人看似平常的事,在儿童眼中,却充满奇幻色彩。安东尼•布朗虽然在绘画形式上仍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段,却在主题上选择了温馨的意味。英国《独立报》评价本书“插图令人激赏难忘,用书本鲜见的方式颂扬了父母”。

《小凯的家不一样了》中,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让儿童变得敏感。独生子女的教育困扰许多家长,当书中小凯将多一个小妹妹的时候,世界变得陌生了,然而,如何将这一主题巧妙表达,并体现生命的美好,此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出色的范例。

四、结合实践,探讨儿童绘本与超现实主义

借助传播手段的发展,绘本艺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泛滥的绘本中不乏有好的作品,却也有许多显得粗制滥造。将超现实主义引入儿童绘本,为绘本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笔者在研究生阶段专修插画专业,在自己的创作实践过程中,通过对超现实主义的认识和安东尼•布朗作品的研究,也做出了自己的尝试。《柏林上空的伞》为笔者与潘坚老师的一次合作,也是对超现实主义画风的一次探索。其中,引入马格利特云与伞的意向,产生“内”与“外”的空间矛盾冲突,增加绘本的梦幻色彩。这只是笔者的首次尝试,希望通过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并从中了解绘本创作不易。仅引入单一意向,便需要对绘本原有文字主线进行重新加工创作,而安东尼•布朗在绘本中,多中元素的熟练运用,令笔者十分敬仰。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阐述,进一步分析安东尼•布朗绘本中超现实主义元素的运用,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研究,并补充国内在这一方面理论的欠缺,为儿童绘本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136

[2][英]安东尼•布朗.余治莹译.《小凯的家不一样了》[Z].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3][英]安东尼•布朗.柯倩华译.《动物园》[Z].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4][英]安东尼•布朗.林良译.《大猩猩》[Z].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5][英]安东尼•布朗.阿甲译.《穿越魔镜》[Z].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6][英]安东尼•布朗.崔维燕译.《威利和朋友》[Z].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

[7][英]安东尼•布朗.宋珮译.《公园里的声音》[Z].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8][英]安东尼•布朗.阿甲译.《看看我有什么》[Z].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9](英)E.H.贡布里希.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10]朱翠凤.贡布里希的审美错觉理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文艺学,2010.

[11]齐潇潇.几米绘本的符号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美学,2012.

[12]何政广.《马格利特》[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8.

[13]童桐.安东尼•布朗.以宽容和尊重对待万物[N].中国图书商报,2011-05-27(W06).

[14](英)E.H.贡布里希.范景中等译.《图像与眼睛》[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猜你喜欢
安东尼布朗绘本
嘲弄的笑声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绘本
绘本
绘本
我妈妈
走进安东尼·布朗的幸福博物馆
你好,我是布朗熊
你好,我是布朗熊
丹·布朗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