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游春图”砖雕门罩谈徽州古民居雕刻题材

2014-09-17 11:44姜岱品安徽博物院安徽合肥230061
大众文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砖雕古民居徽州

姜岱品 (安徽博物院 安徽合肥 230061)

由“游春图”砖雕门罩谈徽州古民居雕刻题材

姜岱品 (安徽博物院 安徽合肥 230061)

徽州古民居雕刻题材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其表现的内容透露着徽州人扬善向美的性情及他们所认同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些雕饰直观的展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在徽州人实现社会教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徽州雕刻;门罩;题材;社会教化

徽州古民居是明清时期徽商衣锦还乡后,“修祠堂,建院第”的产物,目前这些凝结着徽州文化的特色古民居主要集中于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即“古徽州”地区。徽州古民居粉墙黛瓦、马头翘角、重楼宏丽、极重装饰,尤其是对建筑构件的雕琢更是栩然如真、构思精巧,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然而在感叹古人细纹密镂、“刀头具眼”的高超镌刻技巧的同时,我们发现当时的人们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社会道德的理解和弘扬全部融入了这些令人惊叹的雕饰之中,其雕刻题材更是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成为窥视古徽州人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门罩是传统徽派建筑对于“门面”的一种极为典型的装饰方式,是在门头墙上用青砖垒砌的突出于墙面的建筑构件,有的还在上面覆以瓦片或瓦当。徽州古民居的大门、仪门常常运用贴砌墙壁之法做一个门罩。“千金门楼,四两屋”,徽州人重视对门楼的装饰,不惜重金打造,砖雕门罩也成为了徽派雕刻艺术的精华所在,它是主人彰显其财富、社会地位以及个人品味、修养的重要手段,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游春图”砖雕门罩

安徽博物院藏有“游春图”砖雕门罩一幅,为馆藏一级文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征集于歙县深渡,其长379厘米,宽137厘米,由主题图案“游春图”及其他装饰组合而成,体量很大,雕刻精美,装饰繁复,下文将就这件门罩诸多雕饰内容来谈谈徽州民居构件的雕刻题材。

这副砖雕的主体画面“游春图”描绘的是初春时节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人们走出家门,亲近自然,踏青会友,人与自然久违再逢的舒畅、亲切、和谐的画卷。这也是反馈在徽州建筑构件上最主要的雕刻题材之一——生活场景。人们把美好的生活状态雕就在建筑之上,时刻观摩,成为他们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古徽州人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在建造村落之初,就会采取尊重和配合的态度去处理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绝不刻意去破坏和改变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当时的人们所追寻的。在徽州古民居中,以人物为主,配合生活场景的雕刻题材很是常见。弈棋、读书、赏画、教子这种日常生活都会被雕刻艺人们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徽州建筑的各种构件之上。走出门外,山川、河流等人们所生长居住的外部环境也常被工匠以刻刀为笔,用水墨画的意境雕就,成为雕刻的重要内容。

除了“游春”这一主题,“游春图”砖雕门罩上方边框雕刻有瓶、坛、罐、缶、壶、竹篮等日常生活用具,以及繁枝上的瓜、果、飞蝶等等。这些器物形制饱满,瓜果饱满丰润,强烈表达了对风调雨顺的年景和安逸富足的生活的向往。这类静物般的装饰题材同样来自于日常生活,是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直接镜像。

相较于生活场景的写实,徽州人的内心追求和宗法社会下的伦理道德也反映在了雕刻题材之中。这组砖雕上方有四处开光,分别刻就了“渔”“樵”“耕”“读”的画面。“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当然,这也是古徽州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种题材在徽州古建雕刻中有大量的体现,属于人们喜爱的题材之一。“耕”“读”被视为传统农耕社会中人生的正途。在科举制度下,读书不仅为了人生启蒙和知书达理,更是为了步入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渠道。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徽州人虽然通过经商获得了大量财富,但是提高社会地位唯有考取功名这一条路径。由此,与“耕读”一起,“马上封侯”“寒窗苦读”这些附着在建筑之上的雕刻图像时时提醒着族人子弟“惟勤惟俭、曰耕曰读”。

徽州地区作为理学大师朱熹的故乡,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文风昌盛,教化严明。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传统社会中,家国同构、宗法意识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忠”“孝”“节”“义”观念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徽州的雕刻题材中多流露出程朱理学浸淫的印记,彰显了“东南邹鲁”之地的人们对儒家伦理道德的遵循和践行。这些理念通过将文学作品、戏剧作品中一些人物故事和场景栩栩如生的刻画在建筑之上,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杨家将”“二十四孝图”“醉打金枝”“桃园结义”等均是雕刻的演绎内容。安徽博物院藏“送米图”砖雕就刻画了子弟给一对老年夫妇送米,使其老有所养,提醒着人们需尽孝道;另一“画眉夫妻”砖雕则是表现了汉代张敞为妻画眉的故事,称赞了这种琴瑟和谐的夫妻情谊。另外,徽州的蔚然文风和对日常教养的重视使得徽州人也会将诗文、箴言等文字直接雕于家居环境中。黟县塔川积余堂两厢房十六隔扇门中的绨环板上,各雕以一幅山水画,底板上则配以《千家诗》一首,一画配一诗,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孟浩然的《春晓》、杜牧的《七夕》等。这些诗文与画面形成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的同时,应也有着对孩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意味,实为寓教于乐。

这组门罩的下方雕有狮子一组,为雌雄狮子伴幼师玩耍,寓意“子嗣昌盛”。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同样是建筑中常用的装饰图案。古时,人们就将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生活特征及状态赋予了种种美好寓意,所以,在古徽州民居构建中采用大量的花鸟、走兽、祥瑞的图案进行装饰同样可以反应出古徽州人表达内心的企盼和愿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民俗民风在徽雕题材中的集中体现。把松树和鹤放在一起寓意松鹤延年,牡丹和桃放置在一起象征着富贵长寿;花瓶内插三支短戟,以谐音“瓶升三戟”即平升三级;一只雄鸡,一朵鸡冠花,以鸡冠谐音“官”意喻官上加官,等等。

几何纹是我国原始的装饰纹样,是几何图案组成的有规律纹饰,包括网纹、菱形纹、回纹、勾连纹、曲折纹、涡纹、正多边形纹等等。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几何纹渐变丰富,在装饰手法上,不仅限于单一纹样的使用,而是能够灵活的运用几何线条进行组合、重构,形成了种类繁多、实用美观的纹饰体系。在徽雕中,几何纹饰有大量的运用,有独立组合作为装饰的,也有如这组“游春图”砖雕一般,用作对画面进行分割或作为不同主题之间的界限。几何纹线条严谨大方,重复或连续的使用,具有韵律感和秩序感,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人们运用几何纹饰时,也会根据纹饰的特征,赋予它们情感上的涵义。比如,常在窗棂中使用的冰裂纹,常提醒读书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子们得忍受十年寒窗,方能取得“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功名;盘长纹则寓意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含有“事事顺,路路通”的期许。

除“游春图”砖雕中所表现的雕饰题材外,宗教活动、神话传说也是“徽雕”中经常表现的内容。宗教信仰活动是古代徽州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基础最为广泛的应为佛、道二教。据许承尧纂民国《歙县志》卷二“寺观”条的记载,仅徽州歙县一地先后兴建的佛教寺庙就有二百四十六处,道观也有近二十处。徽州地处万山千水之中,山气风水的神奇多变赋予了人们各种幻想和联系,原始崇拜或是自然神的崇拜也是徽州人的信仰之一。神话传说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在经过流传、丰富后,自然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教义中的一些教化故事、法器,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人物、祥瑞,如“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经过艺人们的艺术创作,成为徽雕题材中喜闻乐见的题材。

徽雕题材丰富多样,人们把所见、所想、所希冀的许多美好事物镌刻于家居环境中。这些装饰的首要功能是美观,然而在我们审视这些雕刻的内容后,觉得其功能不仅限于为了亭台楼阁的绚丽多彩,也不仅限于主人自身实力的展示,这些雕刻在建筑、家居之上的戏曲人物、民间故事、花鸟走兽等等反映了在宗法社会中徽州人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是徽州人文气息在外在事物上的投射。这些雕饰的内容无不透露着徽州人扬善向美的性情,成为徽州人伦道德宣扬的“彩色”课本,实现着社会教化的功能。徽州雕刻反映了人们对美的向往和对自然万物的崇敬情怀,同时,人们内心的这些情感和感悟使得人们将其镌刻下来,时时的劝谕自己,二者相辅相成,使古徽州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伦理和宗法体系得以巩固和发扬。

猜你喜欢
砖雕古民居徽州
河州砖雕装饰纹样的应用与发展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徽州人
充分利用古民居开拓旅游资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考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