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综合改造设计探讨

2014-09-21 12:57阮柳值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
城市地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驳岸滨水景观

■文 /阮柳值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

引言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使城市面临生态和地域特征丧失的双重危机。公园是城市发展进程的体现,具有一定生态现实和示范性质的区域。改造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环境美化的范畴,在更大意义上,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作用。设计立足城市生活,从人文视角和自然视角出发,紧密结合现状进行改造、设计。在城市更新和改造计划中,考虑到开放空间的重要性。以品质优良的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促进区域投资,带动经济发展,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树立城市的典型特色空间,并营造出区域场所感。

1.公园综合改造设计整体设计构思

城市和经济发展,使区域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地域特征丧失危机。公园是区域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及具有一定生态现实和文本性质的区域,其区域性质与特征决定了该案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环境美化的范畴之内,而在于更大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公园在城市中所起到的导向作用。

公园的设计立足城市生活,从人文生态视角和自然生态视角出发,紧密结合现状改造、设计。摆脱传统公园观念的套路和封闭模式,将原有孤立的公园边界溶解,渗透到城市中。以当地的“人、事、景、物”多主题叠加解读区域文化,动态、多元地展现公共、开放、可持续的复合型城市休闲公园以及城市生态生活。

2.公园综合改造设计具体的设计方案

2.1.文化设计

尊重区域文化,对区域文化元素进行梳理。在保持公园完整性的基础上,从人文生态视角和自然生态视角出发,以当地的“人、事、景、物”等固态景观主题元素解读地方区域,尊重区域文化,对区域文化元素进行梳理。在保持公园完整性的基础上,将其物化为景观形象。

同时,引入民俗、节庆活动,商业、文化活动,科普、休闲活动等动态景观活动,保存鲜活有生命力的本土文化,催化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多元地展现公共、开放,具有区域时代文化高度、文化特色,可持续的城市休闲公园以及城市生态生活。

以区域故事为主题,在公园入口以区域故事为媒介,并物化为景观形象,将文化积淀和历史事迹转化为带刻度的景观节点。另外,可提取本土文化元素转化为景观元素,使区域艺术文化以景观设计手段展示在游人面前。

2.2.分区景点布置

根据基地现状及周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此区域可划分为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两大主题区,即人文生态区和自然生态区,并在此主题区域上叠加完整的游览系统。

2.2.1.人文生态区

包含区域文化体验区和城市休闲生活体验区。

在保留原有湖岸的基础上将东湖的硬质湖岸和湖心洲进行改造,使其软质化、自然化。以展现市民生态文化生活的方式来创造以文化为主导的多元复合公园,保存鲜活的本土文化,并与当代国际文化进行融合与能量交换,打造新话语时代的区域文化。是市民公共文化活动区域和市民生活的展演舞台。与此同时,将区域文化活动和地方民俗活动引入到公园文化活动当中,丰富其活动形式和内容,创造多元化、复合式城市区域。并以文化作为主线,联动相关的产业(艺术、服务、演艺、传统手工业等)链条,形成一种优质互动,促进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商业活动的发展。避免单一的功能设计,从而聚拢人气,提升区域价值。

2.2.2.自然生态区

包含生态休闲区和生态展示区。以密布的水塘,繁茂淳郁的花木,杂糅着低吟浅唱的虫鸟,在高速城市化的当下回归乡土景观语言与本土美感意境。

对现有水产养殖区域进行改造设计,清理外来入侵种植物,增加人工湿地,充分利用湿地中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水域,进行水体涵养。保证水环境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将湖区赋予新的意义和提升公园景观品质的功能,以达到生态培育和生态过程展示的效果。结合观景栈桥和游览径增加乡土作物、乡土水生植物,形成观赏性极强的特色乡土湿地生态景观,展现区域自然生态。发掘湿地体验和科普为主的生态休闲和科普游览功能,在给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地的同时,给人多角度的湿地体验。并依附游览径,设置湿地生态教育的各种信息标识和生态艺术品,进行随时随地的科普宣传和艺术展览。

2.3.周边区域策划

围绕城市公园开发、建设滨水商区、住区和商住综合区,借景于公园。并以城市公园的完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将公园以开放的形态溶解、渗透到各个区域。

2.3.1.滨水坊街

策划设计可以留存了沿河涌分布的部分街巷肌理,并以其为基底整合出公共活动场地,置换为滨水商业坊街。雕塑感的滨水商业建筑、人性化尺度的巷道、新置入的树荫广场和院落空间,共同构筑景观化滨水商业坊街图景。

2.3.2.滨水住区

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滨水住区,借景生态休闲区和生态展示区,以荷塘、水生植物群落构筑乡土、温情的居住空间。

2.3.3.滨水商住综合区

滨水而设的商住综合区。局部采用低密度多层住宅,对城市敞开东湖景区,将东湖公园水体活化、引入商住区。溪流、竹林、浅滩、景观化的公共活动空间,与公园在景观与功能上互为延续、补充。

2.4.游览系统

依据场地现状改造设计,以人行、车行和水上游览等多种类型的游览路径无缝连接,形成完整的游览系统。串联各个主题公共活动区域,结合多种驳岸、构筑和植物设计,构筑便捷、丰富、生动的滨水体验案例。

2.5.岸线设计

改造原有硬质岸线,以增加堆岛区域和增加开放空间两种方式,以堆石式驳岸、植载式驳岸、栈桥式驳岸、阶梯式驳岸和步道式驳岸等多种岸线类型联系整个园区。

策略:1)根据场地条件和功能定位,结合植物和铺装材料调丰富岸线形态,增加开放性滨水空间;2)增加植物层次感,使驳岸更具生态性;3)治理污染,进行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将生态净化和景观设计结合。

2.6.绿化植物配置

依据自然化、乡土化的原则进行绿化改造,提高对群落搭配的重视程度,例如,高大树木、低矮灌木丛、花草以及地被的层次组合,形成品种多数量多、层次组合鲜明的新状况。在综合的规划设计中,要尽可能的绿化各个功能区,倡导平面上有致的疏密和垂直的复层结构,从而创造多样化的生态型休闲场所(如图1.某公园绿化植物配置设计图)。

3.结束语

公园的改造设计基于现状和所在区域的城市背景,立足于区域的总体山水风貌,致力于建设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复合型城市休闲公园,使公园成为地区自然生活、健康生活以及民俗生活的载体;成为绿色生态安全格局的一部分,以实现生态、自然、健康、休闲的功能要求。

[1]王丽.关于长春市伊通河城市生态河道建设的几点建议[J].吉林水利.2010:57.

[2]张长青.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山西建筑2010.(26):28.

[3](美)加文.贝伦斯等著.李明.胡迅.译.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8.01.

猜你喜欢
驳岸滨水景观
茂名市小东江滨水区驳岸景观更新设计
城市公园驳岸设计研究
——以临夏市东郊生态公园为例
景观别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湿地生态驳岸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以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景观平面图》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的改造设计分析
浅析滨水景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