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身边的材料 有效指导初三作文

2014-09-22 18:40陈元玉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采说明文议论文

陈元玉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能较好完整写人记事,写简单的议论文。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写出更有新意的作文呢?

一、用好课本这个素材库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六册教材中,现代文共131篇,其中记叙文108篇,占82.4%;说明文17篇,占13%;议论文6篇,占4.6%。从数据上看,教材中的阅读篇目以记叙文为主,但同时说明文和议论文也不乏典型选文:例如八年级上、下册各选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压扁的沙子》、《旅鼠之谜》等说明文,其中有事物说明文也有事理说明文,还有科学小品文;九年级上册选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议论文,且选文在立论、驳论均有兼顾。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源库,如何用它来指导学生作文呢?

(一)在复习中重视文体,加强阅读与写作的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可见写作时文体必须清晰。因此在进入初三复习阶段,我对六册书的现代文进行归纳、梳理,突破册的框架,按文体复习,并用文体典型的课文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体。要求学生写小说需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写散文要具备“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写议论文要有理有据;写事物说明文要有典型的事物特征等。

通过整合指导,学生训练,学生在写作时文体是不会混淆的。

(二)整合课文的写作技法,在写法上指导学生写作

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这六本书中可以运用的写作技法很多,根据作文的需要加以整合,指导作文写作时挑选学生易于运用的文章技法让学生运用。

初三下半年最后一篇作文是《我的初中生活》,作文指导课时我用幻灯片带领学生回顾了三年的初中生活,有精彩运动会,有难忘的春游,有激情的篮球赛,有灵动的课堂等等。回忆很热烈,而习作却很平淡、枯燥,缺乏生动的描写。讲评时我找出了有特色的课文片段描写:

例如:《背影》一文中用 “走、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来描写父亲去买橘子的感人场景。

《社戏》一文月下航船去看戏时调动身体感官的描写去看戏途中的愉快心情。

《云南的歌会》一文用“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个场面的描写构成全文。

带领学生朗读揣摩课文这些精美的片段,品味优美的语句,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将这种场景描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随后写作练笔,学生把描写手法运用到作文里,文笔更加细腻:写军训生活时,侧重调动身体的感官,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方面写难熬的军训;写篮球赛时用一系列动词刻画上篮的优美动作等;有的学生则仿用《云南的歌会》的写作手法,从三年初中生活中截取初一军训、初二篮球赛、初三上课三个场景,来刻画初中生活等。

《智取生辰纲》是双线索的文章:《智取生辰纲》一文中采用了“杨志押送金银担”和“吴用智取生辰纲”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借鉴这种双线索写作手法,给学生出了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题。

生一写《门》,一条线索是由奶奶老家小木门写到进城后的铁门再到经济好了用上防盗门指纹门的变化,另一条线索则写出人与人直接由亲密到疏远隔膜的渐变,最后文末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信任。

生二写《电视》一文,写了他们家由9寸的黑白电视到19寸的彩电再到现在的56寸液晶电视的变化,另一条隐含的线索就是人与人由原来的融洽交流到现在被电子产品“掌控”变得冷漠的变化。

课文在文体、内容、写法等方面都为写作提供很好的例子,在初三总复习这个关键的阶段,教师要最大化地用好课文,让它成为实现高效作文的平台。

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亲身经历的作文素材最具生命力

俗话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初三的学生纵使繁忙,但做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教他们细心品味亲身经历的事情。用他们自己的感官去体味繁忙生活的味道,找到生活的美,用“我手写我心”。

(一)写出生活。布置了《幸福》的话题作文,学生议论哪里来的幸福,天天都是上课下课、作业、吃饭,生活枯燥无味道。于是课堂上和学生回顾一天的生活,找找幸福的点:早上起床的一杯温开水;课堂老师的谆谆教诲;精心制作的美味午餐;傍晚热闹的运动场景;校园一隅繁密盛开的羊蹄角花;放学后父母的爱心车;晚上作业时甜美点心等。一盘点,他们发现身边幸福的事情很多,文章百花齐放:例如《幸福的每一天》《像那花一样幸福》《花开的幸福》《那杯温热的白开水》《幸福盛开》等。以下是学生作文片段:

花盛开在长满浓密绿叶的大树上,那是三棵并排而生的树,中间那棵较为高大,在操场的那边笔直地立着,而我在这头抬眼望去,三棵树组成颇有趣味的“山”字。走到更近处,看见上白下紫的羊蹄角花朵在深深绿叶的映衬下,无一丝妖冶的气息,宛如开在天堂的圣花,洗净心灵的尘埃。就这样静静地望着,即使看不清花朵的模样,只见满树交杂的白色与绿色,就在心中装满了满满的赞叹,这花可开得真美!和身边的同学边赞花,边交谈儿时玩花的趣事。……

一次赏花,美的不是那些花,而是那些笼罩在赏花人身上淡淡的泛着幸福的光晕。这便是幸福!

(二)写出情感。蒙田说:“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正因为他们所写文章有了情感,因此更加打动读者。

要毕业了,许多学生舍不得老师、同学、班级。引导他们表达出这种情感,学生也写出了很多感人的文章,如《记忆藏在每个角落》、《我的班级,我的最爱》。

(三)写出思想。身边的新闻层出不穷:环保问题,食品安全,公交车风波……引导学生多了解关心热点时事,在了解事件,阅读他人评述之后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文章因有思想而深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即使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的风波,旅游的见闻,考试的感受等等,只要用心观察,精心选材,认真细致地刻画,写到文章中都是独特的风景。在大考中能打动阅卷老师的文章,常常就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三、运用积淀下的古诗文提升文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的积累,构思再好也难以写出精彩的作文。相反,若能在作文中旁征博引,即使构思略显浅薄,也可以靠文采取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过:“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苏轼也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可见作为一篇优秀的文章,文采是必不可少的。初中三年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美的词句用在作文中提升文采。

(一)巧用古诗句为题

古人云:题好一半文。凝炼,蕴含深意的诗句常被用来当作文题。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听取“蛙”声一片》、《春蚕到死丝方尽》、《只有香如故》等。

古诗文也可以运用在文中当小标题。《水祭》一文,全文以杜牧的绝句《清明》中的诗句为框架和线索,写出了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小标题的四个概括性画面。通篇围绕“水”的话题,写出它的过去、现在、未来。内容全面概括,特别是“拍卖会”、“杏花村”更富有创意,引发人们珍惜水资源、改造水资源的思索。这样一篇文章构思巧妙,文采飞扬,一下就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巧用古诗句开头

例如某学生的《让大脑放假一天》:

我向往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向往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雅兴;向往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舒适怡情。因为我的大脑每一天都是在紧张的工作。

(三)巧用古诗句结尾

例如《充盈着“书香”的天空》一文:

进入“书香”的大门,已是几年以前的事了。我放弃了不少玩耍的时间,选择了读书。我一直恋恋不舍的是黛玉的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我难以忘却苔丝的温柔与三毛的细腻;我也对《家》《春》《秋》的结局难以释怀……当我与母亲去秦淮河时,我仿佛看见了朱自清笔下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积淀六朝历史的沉沉的绿,是六朝金粉所凝的吗?我常想,那剑桥大学的康河柔波的映衬下,是否还有一位诗人吟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撒哈拉大沙漠中,是否还有一个坚强女人在竭力地描绘着她的“梦中小屋”……

诗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融诗意与哲理于一体。引用诗词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可以在某一段中点缀一二,给文章添一点亮色;也可以吸取古人的思想当作文的主题。

总之,在初三这个繁忙的阶段,只要老师用心、有心,利用身边现成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就能写出更加有创意的好文章。

(作者单位:厦门市湖里中学)

猜你喜欢
文采说明文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说明文阅读专练
翻译家的文采观
翻译家的文采观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