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及预防途径

2014-09-25 15:16陆孟兰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影响因素青少年

【摘 要】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提出三方面的预防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心理 影响因素 预防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26-02

青少年犯罪心理是我国目前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应结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个体因素,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实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标。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青少年的体能状况和性发育、性活动方面。

1.体能状况。人的体能状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青少年的身高每年可增长6到11厘米,体重每年平均增加5到10公斤,青少年心脏、肺、神经系统等到内部器官也得到迅速发育,渐趋成熟。随着身体发育加快,青少年的体力和运动能力迅速发展,为其从事某些体力活动提供了基础,也为某些青少年进行犯罪活动提供了体能方面的可能性。

青少年体能的发育与其心理发展,知识的增长及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不是同步的。一方面,青少年精力旺盛,体能过剩,需要充足的闲暇时光和体力活动,以排解自己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社会化不完全,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性质和后果,所以青少年时期是很容易出现越轨行为,而且这些越轨行为常是暴力的、冲动的,即体能性的。

2.性发育、性活动。随着性发育的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也开始萌芽和发展,这使他们开始有了性冲动、性欲求,对异性开始了好奇和探秘心理。但是,他们还不能以法律所许可的方式满足这种欲求。尤其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局限,他们还不能对性活动的社会责任产生全面的理解,因自我控制力和调节力较低,极容易接受外部性刺激的诱惑而导致性犯罪。

(二)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意、个性和适应方面。

1.认知方面。青少年的认知活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表现在好奇心强,喜欢怀疑和争论,逆反心理重,片面地观察事物和认识问题,没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如认为拼命就是英雄,谁也管不着就是自由,讲义气就是友谊,长得漂亮就是美等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认知特征,形成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美丑混淆现象,这种既想显示自己的独立性,但又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和抵御外界能力就会导致上当受骗,误入歧途,所以具有这种思维和认知特点的青少年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情意方面。在情绪反应上,青少年大多表现为冲动、激动、好感情用事,理智对情绪、行为的控制较弱,这就容易发生青少年激情犯罪。从情感活动上,青少年的内心情感世界丰富,体现对世界的美好憧憬和追求,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易受挫折,经常是以感情远近、个人好恶为价值取舍处理对人对事的态度,这种既单纯又丰富且外倾的情感特点容易被坏人利用,特别是对那些情感上有挫折的青少年拉拢腐蚀,教唆犯罪。在意志行为上,青少年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更容易出现意志冲突,如精力充沛与自我控制力低的冲突,独立欲望强与独立能力低的冲突,好奇欲望强与辨别能力低的冲突,追求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冲突,这些冲突不仅需要青少年正确面对,而且需要社会环境与本人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没有解决好这些冲突,青少年一日遭受失败,有可能陷入挫折感和自卑情结之中,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3.个性方面。青少年的个性是处于不定型和趋于稳定的时期,其特点导致了他们在犯罪心理的特征。(1)自我意识。最主要是表现在自尊心方面,青少年对自己的能力常常过高的估计,表现在强烈地希望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自尊心。但是,因为他们实际上还没有独立在社会上生活和发展的能力、条件,常萌生脱离监护和摆脱依赖的叛逆心理,产生对家庭管束、学校纪律约束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叛逆行为。如果批评教育方式不当,即使教育内容正确,也可能被他们看做是对自尊的伤害,而且还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等自我意识方面的内容未与自尊心同步成熟发展,当他们的自尊受到伤害时,就会在盛怒之下,反应激烈,无所顾忌,动辄伤人害命。(2)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有些青少年由于理想信念淡薄,受到不遵守道德、诚信缺失等虚无的、反传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消极影响,他们不愿受到传统道德、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觉得自己只要不违法,遵不遵守道德都无所谓。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法律和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很多行为既是法律所禁止的,也是道德不允许的,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防止公民走向犯罪的一道重要防线。一些青少年正因为没有增强道德意识和遵守道德规范而丧失了这道防线,才容易发生越轨行为走向犯罪道路。(3)性格。一是冒险精神很突出。他们体力旺盛,敢想敢干,胆大妄为,不计后果,有些充满危险、刺激的事情深深吸引他们去冒险而为,不少青少年进行某种违法犯罪活动时,只想到很刺激、很过瘾,更能体现自己逞强逞凶的男子汉气魄,根本不考虑他的这种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和破坏法律秩序,对自己冒险行为的消极后果不但没有罪恶感,却有兴奋感和满足感。二是性格结构尚未定型,还带有不少儿童习性,他们自私任性,贪图享受,懒惰散漫,游戏人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很多青少年犯罪动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如吃喝玩乐,甚至为了好奇而以身试法,在不知不觉中违法犯罪。三是生活态度是以追新求异,极其追求自我为特征,他们的虚幻世界很不现实,容易受挫,产生悲观失望、自卑等不健康心理,感到被社会抛弃,干脆“破罐破摔”,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导致了青少年攻击性犯罪。

4.适应方面。在青少年的生活中,从家庭到学校,从中学到大学,从学校到社会,从此环境到彼环境,都可能出现适应问题;从儿童期到青春期,从未成年到成年,也容易出现适应问题。这是因为,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的不成熟,使他们对环境的改变甚至自身的改变更容易产生不适应,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心理冲突。在对适应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更容易以一种不成熟的方式来对待,如逃避、发泄,虽然适应问题大多不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但却是重要的潜在因素。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预防途径

(一)加强社会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具体如下:

1.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既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手段,也是促使犯罪心理转变的重要措施。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学习;基本道德的教育与学习,如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责任感、良心、羞耻心的教育与学习;美的观念与情操的教育与学习及劳动观念与劳动技能的教育与学习等。

2.加强青少年法律法规学习。青少年犯罪都表现出法律知识贫乏和法制观念淡薄,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心理预防的一项重要措施。青少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特别要善于用法律的标准判断是非善恶,形成对法的信念和法律价值观,使其将法律立场、观念融入到自己的价值规范体系中去。

3.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其能否自觉地抵制不良环境的侵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青少年没有超脱童年时期的“自我中心”,会产生不健康心态,如有些人因为缺乏自知之明,狂妄自大,觉得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有些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而过分自卑;有些人因为价值观取向问题而出现浮躁、颓废、悲观、怨恨、极端等心态,这些不良的心态有可能导致心理失衡,发生违法犯罪行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接受现实的自我,坦然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心理冲突,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此外,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美感、责任感、义务感以及幽默感等,克服消极的情感,如孤独感、自卑感、憎恨感、厌世感、失落感等;培养较强的挫折耐受力、坚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控制,消除诱发犯罪的因素。现代社会中,很多青少年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等思潮的影响下,心灵受到腐蚀,形成犯罪心理,走上犯罪道路的。因此,净化社会环境,消除诱发犯罪的因素,是犯罪心理预防的重要途径,也是减少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当务之急。当前,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消除腐败现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严格执法;净化传媒,严厉打击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公安、文化和出版机关应大力加强我国文化市场管理,注重社会效益,杜绝趣味低下、内容荒诞的文化作品进入市场,多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和谐进取的社会环境,让犯罪和一切丑恶现象成为过街老鼠、人人逐之。加强社会控制、减少犯罪机遇,提高犯罪的风险,也可以达到预防犯罪、减少犯罪的目的。加强社会控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公共复杂场所和社会面的治安控制,加强治安巡逻,加强技术性防范措施如安装防盗装置、改良建筑物构造等等。

(三)注意对不良倾向的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刑事犯罪的主体构成中,青少年占大多数,即青少年在犯罪人中占的比例最高,成为最大的一个犯罪群体,并且犯罪呈现出团伙化与暴力化的趋势。据调查,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大多在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方式上存在缺陷,他们在学校表现不好且成绩不良,在社会上结交不良朋友,早年生活中具有多种不良行为。有关机构要加强对这些人的管理、引导和教育,使他们熟悉和掌握社会规范体系,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总之,青少年犯罪心理是我国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是多方面心理因素造成的社会复杂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从少年抓起,以防为主,坚持预防和惩罚相结合的方针,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实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年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陆孟兰(1966- ),女,广西宜州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影响因素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