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角色与功能建构

2014-09-26 13:08胡晓娟
新闻前哨 2014年7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媒体科学素养

胡晓娟

[摘要]科学传播不仅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必然途径,而且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由于媒体所具有的大众传播功能及优势,决定了其在科学传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和特殊功能。本文通过梳理科学传播与媒体相关理论,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媒体与科学传播的关联,试图理清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角色和功能,即主体角色、载体渠道和桥梁枢纽,并承担信息传播、原理解读、沟通分享以及舆论引导的功能,以期为提升包括媒体在内的国家整体科学传播能力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媒体 科学传播 角色与功能 科学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依法报道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2BXW019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愈加重视媒体在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文化方面的作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加强科学传播、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媒体具有传递信息、文化传承、舆论监督和娱乐休闲功能,其传播载体的优势和社会功能让其在科学传播中义不容辞。当然,媒体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值得探讨。

二、相关理论梳理

(一)科学传播

科学学研究的鼻祖J.D.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指出科学传播是科学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国内科学传播理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0年,刘华杰和吴国盛先生,先后发表文章,提出了科学传播的概念。黄时进在《科学传播导论》中归纳了科学传播理念的发展进程:知识传播-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具体到科学传播的内容层面,田松博士认为:科学传播对象广泛,应该包含技术知识、科学精神、思想方法等。

由此,带来进一步的问题,究竟谁是科学传播的主体?政府,NGO 组织,还是科学家,大众媒体亦或是公众?

长期以来,科学传播的特权保持在科学家手中,科学传播通常是由科学家到公众的单向流动。然而,科学传播必须要保证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的权利和方式,因此,媒体的桥梁、载体作用凸显,成为沟通科学家和公众的中间角色。

在科学传播这样一个多元体系中,笔者认为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本研究更关注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角色和功能。

(二)媒体的特殊性

媒体所承担的传播功能外化为其具体报道,去影响公众的认知进而影响其行为。相比于其他行业,媒体担负着特定的社会责任,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大。他们是耳目喉舌、社会守望者、第四种权力……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徐新平在分析新闻职业的特点时指出,影响巨大是新闻职业特有的劳动效果;责任重大是新闻职业的压力与光荣。

在科学传播中,根据传播学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理论,加之创新的普及与扩散原理,要让公众理解科学,首先要让传媒理解科学,也就是让新闻工作者理解科学。媒体一方面要能够理解科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准确而又通俗易懂地告知公众。

(三)媒体与科学传播(角色定位)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科学与媒体间已逐渐地演变出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笔者认为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角色定位,主要是主体角色、载体渠道、桥梁枢纽。

1.主体角色。

作为科学传播的主体之一,媒体正在成为独立的力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改变着科学传播的进程,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及社交媒体的异军突起。英国皇家学会指出:“传媒对公众理解科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体已成为科学传播的传播主体,参与主体也是沟通主体。

2.载体渠道。

从实践上说,传媒本身是大众传播的既有渠道,也自然会成为科学传播的渠道。

2010年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主要有:电视(87.5%)、报纸(59.1%)、互联网(26.6%)等。研究表明,美国人获取科技新闻的途径依次是,电视,网络和报纸杂志。英国是个媒体饱和的社会,各种媒介都参与了科学传播,很多报纸上都有科学记者或科学家的投稿。在日本,发行量最大的三家报纸《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都有科学报道专栏。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设有科技专栏,成为科普的主力军。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拥有科技博览、科学世界等十几个科技栏目。综合类门户网站如新浪网等也有专门的科技频道。

媒介即讯息,从文字、语言、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再到新媒体时代,媒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不断为科学传播提供新的载体和渠道。

3.桥梁枢纽。

媒介技术革命不仅拓展了科学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也让科学传播方式从单向变为互动,线上线下融合。媒体是科学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担负着科学传播两级传播的中间层,让科学由精英到大众,实现创新的扩散和普及。媒介作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和枢纽,提供了科学传播开放的网状传播模式,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主动选择、接受科学信息的可能,使得科学传播真正变为一个双向互动的传播。

三、案例分析(功能建构)

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功能建构,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报道实现的。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呈现不同层面的功能分析。

(一)信息传播,告知科学动态,解读原理政策

最近的热点科技新闻“嫦娥三号”相关报道中,报纸专题报道,提供权威解读;网络滚动信息播出“嫦娥三号”的实时动态;电视全程直播,完整情景再现,让科技新闻几乎家喻户晓,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科学传播的信息告知功能更加明显,可以稳定人心。实践表明,当公众面临极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最信任的是科学。2013年4·20雅安地震中,媒体首先报道的是伤亡情况,提供基本事实数据,避免恐慌。紧接着是如何有效地救治被掩埋的生命,如何恢复外界与灾区的通讯。再到如何防止疫情的爆发,怎样对灾民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等。不同阶段科学传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endprint

(二)提供沟通、分享平台

目前,媒体的很多科技频道为创业、致富提供良好的科技信息交流分享,真正提供便民服务和分享平台。社交化媒体为公众参与科学创造了更为开放的平台。科学松鼠会的网站类似于群体博客,不仅在文章发布前经过严格“把关”和“同行评议”,保证真实、科学, 而且充分调动图片、视频、科学漫画的配合,让科学信息不那么晦涩难懂,更容易到达和吸引受众。其微博@科学松鼠会,增加与受众的互动,“我是Dr.You”提出刁钻古怪的科学小难题,受众参与解答风暴,粉丝量和影响力都很大。

(三)发挥舆论监督和教育功能

媒体在保障公众享有和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媒体应是公众的代言人和社会良知的守护者。媒体的舆论引导是媒体的社会责任,越是面临有争议的问题,媒体的立场越是要坚定,提供权威解读,做好舆论引导。例如,在转基因的报道中,媒体实施了有效的舆论监督。2009年11月,农业部对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发放,引起了普遍关注和热议。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越炒越热,虽然权威的认定一直悬而未决,但是《中国新闻周刊》、《东方早报》等多家媒体,都积极进行了舆论监督和引导,呼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等。此外,媒体人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今日崔永元自费50万元赴美日等国调查转基因食品,利用自己的实地采访,收集了准确数据,提醒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争议性并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当然,媒体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的也并不都是积极作用。一方面,媒体市场化导向,收视率、发行量成为其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娱乐化、低俗化、煽情主义甚嚣尘上。另一方面,由于记者、编辑本身的知识构成有限、科学素养并不是很高。此外,作为局外人的媒体,以专业角色进入科学领域始终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背景。更何况,科学传播中科技新闻报道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加之媒体缺乏与科学共同体的配合、沟通。因此,科技新闻报道中会出现概念、原理混淆不清;媒体热衷于对奇人异术的报道,与科学理性背道而驰;传播伪科学等问题。笔者认为科学共同体可以承担起媒介科学报道内容的把关者角色,让专家不再是“砖家”。

必须看到的是科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即科学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尽管,科技新闻报道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媒体是科学传播的重要主体之一,已成为科学共同体和公众之间沟通理解的桥梁和纽带。在科学传播中,媒体发挥着传播科学知识、动态,解读科技政策,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积极引导舆论等作用。媒体科学传播的内容不断丰富,传播方式日异多样化,其科学传播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媒体与科学共同体形成合力

科学共同体与媒体具有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应鼓励科学共同体和媒体的配合,沟通,贡献他们的智慧,成为媒体的重要、权威消息来源。另一方面,媒体,新闻工作者应该与科学共同体、专家打好关系,与他们交朋友,随时请教。双方形成合力,坚持专业化,实现更好的科学报道和传播。

(二)提升新闻工作者科学素养

目前我国专门的科技记者或者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并不多,专业化程度不高,多数科技传播从业者并未全面系统地接受过诸如科技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及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加之媒体记者的流动率相对较大。所以基本是懂传播的但不懂科学,或者是懂科学但不懂传播科学。因此,应该培养一批懂科学的专门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专业人才,从知识、态度、能力三方面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三)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科学传播优势

不同媒介具有各自科学传播的优势,尤其注意利用好社交媒体平台。如报纸的公信力和深度报道优势;借助广播媒体的到达率和覆盖率优势;电视媒体把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将丰富的科学内容以最大众化的形式传播开来。网络的互动性和跨时空交流,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感;社交媒体,线上线下的互动,基于信任所引发的关系资源的攫取,对于科学传播是非常有利的。

科学传播,任重而道远,从知识普及到精神弘扬,再到方法倡导、思想传播,这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媒体、政府、公众都要参与和贡献的事业,尤其是媒体需要正视在科学传播中的角色,充分发挥其载体和功能优势,不断提升科学传播能力,进而才能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黄时进:《科学传播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曾国屛 刘立:《科技传播普及与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的理论实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唐英英译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英]约翰·齐曼:《真科学》,曾国屛译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刘冰洁 张礼建:《试析科技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基于“传播什么”与“怎样传播”的视角》,《新闻研究导刊》2013年第4期

[6]陆高峰:《媒体与媒体人的科学素养》,《青年记者》2012年第7期

[7] 张青坡:《科学新闻为何带来“伪科学”——以“食品安全报道”为例》,《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期

[8]朱登科:《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体应急科普的作用分析》,《科技传播》2010年第4期

[9]尹天娥:《重构大众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社会责任》,《理论界》2009年第12期

[10]苏晓梅 庞晓敏:《主流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青年记者》2007年第7期

[11]田松:《科学传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2期

[12]徐新平:《新闻工作的职业特征新论》,《.云梦学刊》2001年第5期

[13]Jon D. Miller, The Measurement of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1998.7(3):203-223

[14]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urobarometer: Public Opinion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No.31.1989.6

[15] Benjamin S.P.Shen, Science Literacy and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ed, Stacey B. Day, New York, Karger,1975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媒体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