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采访意义的变迁

2014-09-26 17:19林楠
新闻前哨 2014年7期
关键词:电话意义信息

林楠

电话采访的运用是在电话发明之后,电话采访运用之初,其在打破时空障碍、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方面,对新闻采访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建国后随着中国政治因素的变更以及新闻工作人员对其的操作不当,致使其被扣上的了“消极”的帽子,其意义退化到仅限于联系采访对象和传递消息。而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加速,在多媒体的时代,其与其它采访方式的完美结合,则再一次体现出其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地位,意义不再限于单独的一种采访方式,更在于与其它采访方式的完美结合,从而谱写出优秀的新闻报道。

电话早期在采访中的运用

电话在采访中的运用是在电话发明之后,至此,远距离的传输新闻信息除了电报之外,还有了电话这一工具。然而,其在新闻传播中运用的意义却远比电报要大得多。新闻工作人员不仅能传递新闻信息,更能相互交流,在电话中实时互通情况,更重要的是新闻工作人员能突破时空地理的障碍,利用电话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

电话采访,目前普遍认定的定义是:记者通过电话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同采访对象对话,了解情况,采访新闻。然而,通过考察发现,电话在采访中的最先运用并不是直接进行采访,而是新闻工作人员之间通过电话实时把采访到的信息传输到报社。

美国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1922)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最早将电话用于新闻采访中的是美国《纽约时报》编辑主任范安达,但他没有将其直接用于采访新闻事件的相关人士,而是通过电话将采访人员在现场采集的信息实时传递到报社。

1912年4月,英国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从英国驶往美国途中,不幸触撞冰山沉没,造成1000多人遇难,成为震惊全世界的大新闻。范安达深知此新闻事件的重要性,为了及时迅速的报道此事件,他架设了四条直通《纽约时报》本市新闻编辑室的电话线,实时了解事件的进展,从而成功地报道了泰坦尼克号失事的独家消息。

而最早真正把电话用于我们现今所说的电话采访之中的是美国NBC的记者谢克特,而追踪其源起,则源于广播与报纸相互竞争新闻的最初阶段。在1933年4月之前,美国报界免费向广播公司提供新闻,而随着广播的兴起对市场份额的不断瓜分,广播逐渐成为了报纸的竞争对手。于是,美国报刊发行人协会决定不再向广播公司提供新闻。

为了应对这种困境,广播业不得不开始自己采集新闻。而谢克特为了获取各方面的线索,便四处安装了直通NBC的电话,从最初的获取线索(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新闻热线)到自己直接运用电话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他先于报纸得到了许多独家新闻,在新闻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此,电话采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记者的重视,不仅广播记者利用电话进行采访,报纸的记者也开始利用电话进行采访。

中国是在1882年,在上海最先有了电话,1909年以后各大城市内才相继安装上了电话。同样,电话在中国采访中的运用也是由最初的传递新闻信息到利用电话直接进行采访。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著作即可佐证。徐宝璜在其著作《新闻学》中说:“自电话发达以来,访员与通信员探得新闻后,往往用电话报告于其馆。”邵飘萍在其《实际应用新闻学》中也说“以电话探索新闻与电话访问,若能用得其宜,则电话自为最经济便捷之一种重要方法”。

因此,在此阶段,电话在采访中的意义便是打破了时空的障碍以及极大的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使得新闻工作人员、新闻工作人员之间可以及时的了解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并利用电话对事件的相关人士进行采访,不再因受到地理空间、时间时差的束缚而对新闻信息和时效性有所阻碍。

电话采访的消极运用期

建国后,电话采访曾一度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很落后的阶段,电话并不普及,技术也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新闻工作人员对电话采访的操作不当致使新闻出现偏差甚至失实。然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则是当时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特别是文革时期。

如前所述,尽管电话采访打破了时空的障碍,但电话采访也容易出现失实的信息,与现场采访一样,电话采访也需要采集多方人士的信息,从而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而一些新闻工作人员在此期间则仅仅是打一电话采访到一些粗枝烂叶便开始写作,而不利用电话的方便性对真实性加以谨慎的把关。新闻界常强调的七分采三分写对电话采访也同样适用,只是这些工作人员只是看到了电话采访的无限光芒,而忽视了采访的一些基本要求。

而在电话采访被运用得多了之后,一些记者把电话采访的作用无限夸大化,认为其无所不能,殊不知电话采访要想做出出色的新闻报道,也需要视情况而定,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适合运用电话采访。通过电话采访写出的报道也可以很细致、很深入,但并不代表所有的电话采访都可以写得很出色。此间的一些新闻记者便犯了此错。

正是因为上述所说的新闻工作人员在操作上的误区,也加上此间特殊的政治背景,以致新闻界在此期间一度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电话采访是一种懒惰主义、投机主义行为,从而把电话采访同深人现场对立起来,视电话采访为采访不深入的一种表现,而加以反对。致使电话采访在采访中一度消亡下去。

因此,在此阶段,电话采访的意义有所消退,新闻记者的操作不当以及其被扣上的“消极的”帽子,使得其在采访中的意义仅限于打电话联系采访对象,或了解简单情况以及新闻工作人员之间传递新闻信息,如此而已。

电话采访的成熟阶段

改革开放后,政治环境变化以后,电话采访作为采访的一种方式,又重新为越来越多的新闻界人士所认同和接受。而随着多媒体的出现,电话采访不仅在广播、报纸、电视上被运用,其在网络媒体中的也是越来越活跃。但它不再局限于单一作战,而是与其它采访方式协同作战,多种采访方式结合,记者从而写出了更多的优秀篇章。

现今,每个媒体记者的办公桌前都有一台电话用于实时传递消息与进行电话采访,电话采访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中已是采访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采访方式,或者更严格的来说,是一种极好的辅助采访方式。电话采访与其它采访方式的结合,对于新闻采访来说“既可开其头,又可收其尾”。endprint

开其头,即:既可利用电话联系采访对象,简单地了解事件的情况;又可早先做好准备(对需要进行电话采访的部分)与采访对象在电话中进行深入地沟通对话,再通过电话了解到的实际情况,通过现场采访或网上采访,补充采集所需的内容。

收其尾,即:既可在现场采访之后,现场采访采集不到的信息或者事件突发变动的信息,则通过电话采访补充事件信息(多有学者曾论述电话采访是最不易被拒绝的采访方式);又或者网上采访之后,通过电话与被采访人士联系确认所采写的内容无误。

需要指出的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电话采访与其它的采访方式相结合并无固定的谁先谁后的排列之分,重要的是通过结合写出优秀的报道。笔者在工作期间,曾有过电话采访与其它采访相结合的切身经历,报道《星巴克在中国接地气》、《航天食品产业揭秘》、《商业开启“免费模式”》等均由此方式完成。

在《航天食品产业揭秘》中,笔者通过深入企业现场对高层人士进行面对面采访,又通过电话采访到了一位涉及航天食品产业的业内人士(涉及敏感问题,大部分不愿意接受面访而更愿意通过电话对话)具体透露了其中的商机,后又通过电话采访了专业人士(其很忙,更愿意接受电话采访节约时间)对企业纷纷进军航天食品的动机、商业模式等进行了采访,从而完成一篇调查性报道。

当然,电话采访与其它采访方式的结合并不限于此例,它们存在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的意义却都是一样的。因此,此阶段电话采访的意义超越了前面所述的单独作为一种采访方式在采访中的意义,超越在其与其它采访方式的结合,从而使新闻报道更深入、更省时、更省力。

综上所述,在现今全球信息爆炸化、媒体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越来越忙的时代,通过电话采访与其它采访方式相结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其还能使媒体在新闻行业保持自身的优势,采写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报道。

参考文献:

[1]蓝鸿文:《电话采访——新闻采访的基本方式之五》,《军事记者》1999年第3期

[2]赵平:《最早用电话采访的美国广播记者谢克特》,《新闻与写作》1987年第4期

[3]杨文环:《浅谈如何做好电话采访和电子邮件采访》,《新闻知识》2010年第8期

[4]那斌:《电话采访的优势与局限》,《新闻与传播》2012年第1期

(《支点》杂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话意义信息
张 晖
夜半电话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