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不教

2014-09-27 20:57闵爱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轴对称平行四边形图形

闵爱红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突出表现为“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给,你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处于被剥夺的状态,教学也被看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向行为。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新课程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发展。我们在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同时,积极倡导“少教多学”的教学整体性策略,但有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又曲解了新课程理念,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曾听过一节课,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上先让学生汇报例题是怎样思考的,再指名学生说说“试一试”中各题的解题过程,然后按书中“想想做做”的顺序,逐一让学生核对答案。在此过程中,一位学生由于不懂而说错了一个地方,教师立即批评道:“你课前是怎样预习的?连这样简单的内容都会错!”这样教学,误将“少教”理解成“不教”,与“少教多学”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使他们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品质呢?下面,结合我们的研究谈一些看法。

一、以教导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1.游戏式导学,巧设悬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越是有趣的活动和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目标,越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带领他们进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之中。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课始,教师说:“小朋友们,动画片《西游记》你们喜欢看吗?它的主题曲中有一些数字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关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一听到自己感兴趣的动画片,一个个兴奋起来,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教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白龙马》并问道:“这首歌小朋友们都会唱,那你们知道这首歌中出现了哪些数字吗?它们与数字‘9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抢着回答:“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孙悟空有‘八九七十二般变化。”“托塔天王的宝塔有9层。”……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巧妙地突出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使学生体会到原来有趣的动画片中也有数学,数学很神奇、很有趣,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2.辩论式导学,凝聚精神

小学生一般都争强好胜,在同学面前都有不服输的劲儿。因此,教师可适时地利用学生这种好强、好胜的心理,组织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辩论,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逐一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意见分歧,有的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彼此互不相让,无法说服对方。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问:“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拉开了课堂辩论的序幕,学生都觉得通过动手实验(折纸)的方法来证明最有力。在折纸结束后,教师又问:“通过折平行四边形,大家对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谁能给大家汇报一下?”一生说:“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着折,两边的图形都不能重合。”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平行四边形应该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沿着它的高剪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他的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立刻说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而不是剪下来再平移,是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才叫轴对称图形。”又有一个学生发言:“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如菱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刚才持反对意见的学生频频点头,也认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当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且趋于一致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赞扬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并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争辩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上述教学,正是因为教师的精心导学,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空间,使他们在验证和争辩中积极发言、思维活跃,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互动过程中演绎课堂的精彩。

3.调查式导学,动中促思

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材料进行社会调查,可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课时,课前教师设计了以下的实践调查活动。

调查A:拉一拉

活动(1):量一量一个小朋友伸直手臂大约有多长,并做好记录。

活动(2):再量一量五个小朋友伸直手臂大约有多长,并做好记录。

大约( )个同学手拉手的长度是1千米。

调查B:走一走

我走100米的跑道,大约走了( )步,大约用了( )分钟;我估计大约走( )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需要( )分钟。

调查C:估一估

从学校门口到()大约是100米,到()大约是1千米。

调查D:查一查

马拉松比赛全程大约是( )千米,飞机每小时大约飞行( )千米。

课前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进行调查和实践,这样就将学习和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使数学课堂由封闭到开放,把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先学后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先学后教的过程中,若学生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得到解答,可能会引发其他的问题。但也因为如此,通过先学后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使教师的教学方向更明确。课堂上,学生不仅可以先自主地理解学习内容,而且通过积极的思考、讨论及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成果,深化了所学的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提升与发展。

1.自我引领,独立探索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只要你们报一个数,我就能知道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报一些较大的数,力求难倒老师。当老师能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又转化成求知欲,纷纷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能又快又准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老师是不是有什么诀窍?”……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7、9的倍数的特征又是什么”等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研究,逐步发现3、7、9的倍数的特征。

2.合作交流,发表见解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加强合作交流,既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又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品质。

endprint

(1)生生合作。

生生间的合作互动,使学生在小组成员面前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等,最终实现共同进步。例如,教学“年 月 日”一课时,教师可把不同学习层次的六名学生分为一组,选一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第一个环节,每组成员按顺序介绍自己收集的年历卡,了解大月、小月、闰年和平年等知识;第二个环节,组内成员互相检查彼此的学习情况,如一年有几个月、一年有几个大月和几个小月、闰年和平年各有多少天等;第三个环节,比赛记忆大月和小月。这样,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优等生成为学困生的“小老师”,成为教师的“小助教”,解决了教师力所不及的问题。这样的小组学习,不仅解决了学困生学习上的困难,而且促进了优等生的提高。课后,安排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分别带领学习稍差些的学生,让他们督促、检查、帮助学困生,并对他们进行考核。同时,要求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组内成员都要互相帮助和互相督促检查,不能马虎。

(2)师生合作。

师生合作除学生个体与教师的交往外,还有学生群体与教师的交往。在小组学习中,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可能会有思维敏捷的学生悟出答案,也可能需要学生群体进行合作探讨,这时就需要教师听取学生的意见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例如,教学“年 月 日”一课时,学生对“四年一闰”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这样一个小知识点:“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每转一圈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分秒不差。”学生阅读后顿悟:原来地球绕太阳一周并不是正好365天,还多出5小时48分46秒,4年就大约多出了24小时,也就是一天,把这多出来的一天放在第4年的2月份里,这样就出现了“四年一闰”的情况。解决了“四年一闰”的问题,学生对老师在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标注的“通常”二字又产生了疑问:“难道还有特殊的情况吗?”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没有立刻开始讲解,而是引导学生从刚才的小知识点入手分析问题,并和后面“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知识结合起来,逐一进行解决。上述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对一些开拓性、价值较高的问题,教师更是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疑难问题建构新知,使学生在“质疑——研讨——再质疑——再研讨”的往复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实现师生间与生生间思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手实践,记忆深刻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进行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实验时,在出现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教师让学生猜测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测可能是2倍关系、3倍关系、4倍关系……于是教师提出质疑:“你们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然后让学生分组动手进行验证,有的学生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形容器中,倒了三次,正好把圆柱形容器倒满;有的学生将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锥形容器中,正好倒了三次才将水倒完。在学生充分感知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你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有这样的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上述教学中,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实验完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种亲自动手的体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

三、依学而教,实现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古人云:“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因人施教才是教学,使各人能尽其所长而成材,同样都达到获得良好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互动的过程,彼此相互影响,达成共同的目标。教师掌握着教法,与学生形成导和被导的关系,因此教法对学生的学法具有指导性;反过来,教法必须以学法为依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所以学法又制约着教法。只有教师把教转化成学生的学,将教法转化成学法,才能实现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导为主线,核心是使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从而推动教与学的同步发展,因此少教不等于不教。

总之,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以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驾驭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的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责编杜华)

endprint

猜你喜欢
轴对称平行四边形图形
说说轴对称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分图形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