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词蠡测——以卢前《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为中心

2014-09-29 16:57谭若丽
文艺评论 2014年2期
关键词:词论望江南词牌

谭若丽

以上仅就以诗论诗而言,实则以韵文论艺风气一开,又何止乎诗这一端,诗歌的评论功能一旦被发现出来,古人即触类旁通,将其扩大到论词、论曲、论赋,以至论书、论画、论印等诸多方面,各有其妙用,其优长之处则是共通的。以诗歌等韵文论文艺可以不劳烦琐的考证,其核心是“点”、“悟”式的批评,以特有的文体形式和普遍采用的比兴、意象、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方法,使读者以独特的感悟方式与作者交流时,还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种极富特色的重要现象。

词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其自唐五代间产生之后,也自然会逐渐受到这一形式的浸染,在形式上便主要体现为“以诗论词”与“以词论词”的情况。其中因“以诗论艺”产生较早且发展比较成熟,应用比较广泛,故自刘克庄《自题长短句后》开始的“以诗论词”可谓是论诗诗等形式在词学领域的自然延伸。其为之者相对较众而且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相对的,“以词论词”这一现象则更加值得我们去关注。

陈水云先生在其《期待词学发展史论》中较早关注到并有意识整理了以词论词的现象,他是这样界定论词词这一概念的:“论词词主要指专题性论词词或词集题咏,它是以词的形式谈文学见解,或是通过词集题评就词的问题发表意见”①本文对以词论词这种形式作简要的梳理,并略陈愚见。

一、论词词的形成与发展

如前文所举,论诗诗的发展脉络清晰,已为研究者所共知。论词词的历代发展轨迹与面貌等问题虽已有研究者加以关注,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目前似乎仍尚未见一个全面勾勒与描述,以致其源流尚未得以完全清晰的展现。我们不惴谫陋,试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试作一点梳理,给读者一个更清晰的印象。

词起于唐,激扬于五代,至宋蔚为大观,乃成“一代文学”。早期的词主要是配合当时流行的“燕乐”演唱的。作为当时倚声而唱的文学,内容就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主,吟唱风花雪月以娱人娱己,故曰“词为艳科”。如宋代词家张炎所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早期词因其一方面与音乐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又以抒情性为主,故其所能承载的题材范围相对狭窄,未曾被应用于议论领域。加之“诗庄词媚”的明确分野,词尚不可能被用于评骘议论文艺的内容当中。

此后,随着词的发展兴盛,其与音乐关系的逐渐疏离,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本身功能的强化,致使词的题材日趋广泛,实用功能渐强,有向“句读不葺之诗”发展的趋势。随着“词体自身抒情功能的萎缩”和“实用功能的泛化”②才渐渐有以词论诗的作品出现。目前所见较早的以词论诗的实践,除了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中“细把君诗说,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等数句外。整篇者来自诗人、词人而兼为诗论家的戴复古,他在著名的论诗诗《论诗十绝》之外,还有三阕调寄《望江南》的小词与人论诗,词以琅琅上口的《望江南》小令出之,语言朴实,却曲折婉转,寓议论于对比之中,论说颇得妙处。应算是一种创造性的尝试,已显现出词这种文体表现能力的潜能。宋时尚有一些题画词出现,也可谓是以词论艺的一种先声。但是这种尝试并未及于以词论词的程度,推想原因,或者一方面因为词相对于诗,在时人心目中仍是“小词”,未推到足够的高度,故词论本身尚不够发达;另一方面则可能与“词别是一家”,其文体本身有更高的技巧要求和限制、门槛较高有关。而且惜乎自宋之后,有元一代词道浸衰,此种探索未能够引起广泛关注,而得以发扬光大。

对于明代的词创作,历来论者皆认为其相对于宋代与清代,是相对衰微的,但明代的词学确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明人手中,词的实用功能进一步泛化,议论功能增强,而抒情功能再相对萎缩,以至于“述学、谈禅、评诗、论画”无不有词。伴随着词学理论的发展,真正的论词词在此时正式由明人开创出来。张仲谋先生曾论及明人论词词,举其九首令读者以窥全豹。其所举九首词,如倪瓒《水仙子·观花间集作》,易震吉《念奴娇·读稼轩集用大江东去韵》,傅占衡《洞仙歌·书宋词选后》,夏言《行香子·答杨正郎仪惠古今词抄》等多属读古人词作后志感,属于词集题咏。既然读词有感,自然以词这种体裁去表达,是最合适的,在表达感受时,当然以所读词作为主题,个人的词学观念和理论自然发之于外。应当说因情生文之成分较多,而刻意以词这种形式去论词的自觉意识较少。但诚如张先生所论:以明代尤其是晚明时期的论词之词作为逻辑起点,清代论词词的兴盛与普及既是渊源有自也是顺其自然的了。”③

清代词学极盛,号为中兴,不但在创作上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其词学理论亦代表了词论的最高水平,涌现出许多词学理论大家,可谓集大成的时代。鉴于创作水平和理论水平两者都有显著提高,论词词作为词学理论著作的一种重要载体,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数量激增,表现形式亦越来越多样,除了原有的词集题咏外,还有题写于填词图和词人画像之上的题画词等形式。但以上这些形式亦多非专意以词论词的,而是在其他功用之下附带了论词功能,与清代盛行的论词诗,在规模与发展程度上尚难同日而语。而最能体现清代论词词获得重大发展的,则当属明确有以词论词意识的作品的出现,而成组的论词词则是这种有意识精心架构的其中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早在康熙末年,词人焦袁熹就曾经以《采桑子·编纂乐府妙声竟作》56首遍论近50位唐宋词人,还表达了对词体特征的一些认识,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准,足可称论词组词第一人④。但是可能限于词人本身的身份和影响力,这组词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多的关注和大的反响。晚清文学史家,粤人张德瀛亦曾开以《望江南》论词之先,然直到上彊村民朱祖谋《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26阙问世,纵论清代词人29人之后,才引起了词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群起效仿,并被后世奉为经典。其后,至民国时期卢前先生的继之而起,作《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100阙,评述了清代词作名家百余位,系统严密,蔚为大观,堪称论词词发展史上一座奇峰。以下我们拟通过对这百首《望江南》的特点作一些解析,并试着探讨论词词这种文学和文学评论体式中的一些规律与现象。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在解题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的问题往往感到困难,无从下手。这时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卢前《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

卢前(1905-1951),原名正绅,字冀野,自号饮虹、小疏,别号饮虹,生于南京望鹤岗。词曲大家吴梅先生高足,精研曲学,亦擅长词曲写作。著作有词学研究专著《明清戏曲史》等、又有词集《中兴鼓吹》、散曲集《饮虹乐府》,还有新诗集《春雨》等。《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原附于陈乃乾所辑《清百家词》后,乃专门为其书而作,对书中所收录的词人的风格特点,地位影响等进行评论,全面的反映了卢前先生的词学思想和对清代词学的认识。

卢前一生治学和创作,在曲学方面更为著名,实则其词学与词的创作方面的成就亦全不在曲学之下。淞沪战争以后,卢前以民族大义计,希望借助文学来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抗战士气,因而力主豪放激昂的苏辛词风,并作《中兴鼓吹词》,自谓:“渐觉摩胸剑气沉。问谁肯作狂吟。辛刘语,冷落到而今。新词鼓吹中兴乐。雄风托。莫嫌才弱。将我手,写余心。”⑤《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作于1936年10月,正是卢氏鼓吹苏辛,以托雄风之时,但在品评清代百位词家时,却能不以此应和时代的创作思想主导其对清代百位词家的评骘,而是仍持一个文艺评论者尽可能全面而公允的词史观和艺术标准。

在这廓清有清一代词史的百首论词词中,卢前先生十分重视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与生俱来的抒情功能,对以词写心,抒发真性情者,常予以肯定的评价,而对刻意雕饰者则往往并不认同。比较突出的体现这一点的是他对浙西词派宗主朱彝尊的评价:“姜张裔,浙派泝先河,《蕃锦》《茶烟》无足取,《静居》《载酒》未容诃。朱十总贪多。”⑥对于曾执词坛牛耳,为后世宗法的朱彝尊,卢先生先点出其宗法南宋,以姜、张为圭臬的艺术主张和词史地位。然后对其作品的评价则大胆的一分为二,认为其集句集《蕃锦集》与咏物词集《茶烟阁体物集》“不足取”,应是以前者为逞强斗艺的文字游戏,而视后者为空疏而乏真情的堆砌,妨碍了词的抒情效果⑦。而对于朱氏早期抒写漂泊之感之《江湖载酒集》与委婉表达与妻妹冯寿常情愫之作《静志居琴趣》则盛赞为“未容诃”,认为属于情真意切的精华之作。这亦能从卢氏对同为浙派的李符的评论中看出:“天南北,游屐铸词新,尽扫臼科存本色,龟溪二隐想斯人。应比竹山真。”李符虽属浙派,但因其一生短暂,命途多舛,对人生之途感喟良多,与余子有所不同,卢前赞其独特的“本色”、“真”,亦足见其好尚。而对王士禄的评价中“雕琢岂堪师”句亦是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这种追求。

清代词学流派众多,阳羡、浙西、常州等派别先后而起,各有特色,争奇斗妍,后世论之者常未能免于受偏好影响,而存门户之见。卢前先生站在清代之外论清词,并不偏重或偏废某家,而是能够转益多师,兼收并蓄。如前引对朱彝尊的评论,与朱祖谋的《望江南》是有明显继承关系的,朱词云:“江湖老,载酒一年年,体素微妨耽绮语,贪多宁独是诗篇,宗派浙河先。”⑧用语虽近,却可以明显看出褒贬不尽相同。再如朱氏对厉鹗、李符等浙西名家的评定亦常见对浙西词派的贬抑,而卢氏则多能一分为二,持论公允。其对浙西殿军郭麐“功过两相妨”的评语更体现了这一点。卢氏既曾对主张淳雅清空的浙派名宿不吝赞美之词,对豪迈奔放的阳羡宗主陈维崧又评曰:“中原走,黄叶称豪风,小令已参青兕意,慢词千首尽能雄。哀乐不言中。”予以肯定。对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和重要人物周济等人,有“疏凿手,直欲继风骚”,“尊体已崇高”“对垒始周生”等语,充分肯定他们的尊体意识和词学贡献。由此可见,卢前先生论清词,对各派精华皆能予以充分肯定,而非抑此扬彼。

清代词学发达,对词律词谱的考订也是重要的方面,时有名家,成果丰硕,如万树《词律》,戈载《词林正韵》等皆足称于后世。卢前先生论词,不但重视词的内容方面的抒情功能,也从未忽视词的形式方面的音乐性。词本是与音乐共生的,其句式和词韵本即由词牌产生时的音乐所决定。后来词与音乐渐行渐远,声律方面的约束才渐渐为人忽视,然而持律精严与否,实与词的音乐美有不小干系。凌廷堪以学者身份考辨五音,恪守音律,并著有《燕乐考原》。卢前先生评之曰:“成专业,燕乐考隋唐。吹笛梅边伤质实,却从声律订宫商。令曲继乔张。”可见,卢先生对凌廷堪刻意追摹姜夔,以求清空词风却未能全得其神髓有所不满,但是对他考订音律的成就则推重备至。相对的,在论及彭孙遹时则言其虽然有“绝艳公然推独步”之优长,但是“若言持律已迷方,岂可拟南唐?”指出了其词不协音律,与尚未和音乐脱离的南唐词相较,自不可同日而语。

三、关于《望江南》词牌的选用

论词词成组的有意创作是论词词发展并渐至成熟的重要体现。自明人论词词到焦袁熹到朱祖谋再到卢前,形成了一个不断演进,从星星之火到为人关注再到蔚为大观的过程。到卢前的百首《望江南》,以词论词这种形式不仅已经能够完善的承载文学评论的功能,而且已经能以数量为依托,全面反映一代之文学盛况。不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自张德瀛以《望江南》论词之后,这个词牌似乎就成了论词者最喜欢选择的形式。但是我们考察相关词人的作品,发现不论是朱祖谋还是卢前,他们除了这些论词词之外的词作中,却相当罕见《望江南》这一词牌的踪影,显然不应以作者擅长此词牌来解释。

对此我们猜想,其间原因除了后人追步前修时,如同尊重传统一样对形式的有意继承和保持之外,似乎也和望江南词牌本身的特点不无关系。首先,词当中小令相对易于把握,焦袁熹的《采桑子》亦属小令,而《望江南》词牌之篇幅在小令中亦属较短者。以之论词,对可论内容丰富者,能够突出其重点,而对较少可论的对象,又宜于无话则短。成组的论词词论说对象的情况不尽相同,这样的特点可能有利于作者发挥。其次,以《望江南》为词牌的词作往往偏于轻松明快,琅琅上口,这也避免了使论说题材流于艰涩之苦。再者,从词牌的结构来看,《望江南》虽短,对内容的容量却又不是那么逼仄。首句三字,宜于高度概括的点题,以隐括作者一生,或点出其主要成就、特征。接下来一个五字句,恰可承接前句,略作展开,如朱祖谋评周济云“金针度,《词辩》止庵精”,头三字鲜明的点出周对词坛的垂范意义,紧接着说明其意义主要来自其代表作。又如卢前评曹贞吉时云“标南宋,始自实庵词”,首句三字点出曹氏词学主张,然后顺势带出其主张的词史地位。评厉鹗云“空中语,身世隐南湖”,则是先点出其幽隽清空的文学风格,再叙其南湖花隐的身世。由此可见,凡首句三字断语点出者,皆能先声夺人,精确体现词人某方面的鲜明特色。再辅以后一句紧接着的说明或补充,立刻使词人的基本形象深入人心。接下来两个七言句往往用以承载主要内容,形式上视内容不同,既可以相辅相成也可以相反相成。而最后的五言句用来收尾,或转折摇曳,别有天地,或总括归结,颇见匠心。如朱祖谋评徐灿“词是易安人道韫,可堪伤逝又工愁。肠断塞垣秋。”既以比况写其高才,有以“伤逝”、“工愁”写其词作之主题与风格,最后一句归结到其经历的改朝换代、随夫降清、贬谪辽左等变故,哀其平生,亦道出其词风之所从来。再如卢前评黄景仁云“病鹤舞风诗品合,秋虫咽露见词才,何必派中来。”黄景仁以诗名天下,有“秋虫咽露,病鹤舞风”(洪亮吉语)之称,其词亦颇有可观,且能不受词派的束缚,自出机杼,故以“何必派中来”一笔写其天成之妙。

要之,《望江南》这一历史悠久的词牌的四部分虽然都很短小,但自有明确的“起承转合”,且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恰好适于完成以词论词这样感悟式的文学评说。是故诸家选择《望江南》以作为论词词组的词牌,或许并非尽出于偶然。当然,成组论词词得以发展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我们看到的作品,包括卢前先生的百首《望江南》都尚处在发轫未久的阶段,然后就因各种原因而中断了其历程。如果假设其能够沿着原有脉络继续发展演进,不断成熟,对题材的开发也不断深入的话,则以其他较为复杂的词牌乃至长调为载体的成组论词词,是容或有机会最终出现的。

猜你喜欢
词论望江南词牌
21 世纪前二十年(2001—2020)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
词牌里的故事
望江南·荷韵
Egan, Ronald.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PBS/望江南提取物抗菌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研究
住进词牌里
李清照《词论》浅析
住进词牌里
慨叹虞姬悲怆,遥望念奴倾城——细数历史烟云里的词牌故事
谈词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