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梦道:西部大漠的一颗明珠

2014-10-09 05:11唐异常
湘潮 2014年3期
关键词:维吾尔文工团新疆

唐异常

何梦道,新疆军区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导,全国著名的舞蹈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四届至第八届政协委员。她11岁参军进疆,即扎根于新疆歌舞之乡的沃土里。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砺,她收集上千个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舞蹈元素,编创出57套民族舞基本训练教材,发掘、保存、整理了这些宝贵的民族舞蹈遗产。她主创和合作创作了30多个优秀作品,被誉为西部大漠一颗闪亮的明珠。

来到一个童话般的美妙世界

何梦道是湖南华容人,1939年12月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解放前夕,她上二年级的时候,全家迁到长沙水风井附近,所以,她也可以说是长沙人。

何梦道从小就想参军入伍。机会终于来了,1951年春,新疆军区在长沙招女兵。当时,她正在艺芳女中上小学。亲友们都劝她不要去,说她年纪太小,新疆苦得很:“没有水喝,要喝马尿,你能承受得了吗?”她说:“我不信,没有水,哪来的马尿?”

一天,何梦道来到招兵站,招兵的解放军同志对她说,大家去了新疆,不仅是卫国戍边,还要建设起一个又一个现代化的集体农庄。

解放后,何梦道看过一些苏联电影, 对集体农庄有些印象: 大家在一起劳动, 一望无际的条田, 妇女开着拖拉机……她渴望也能生活在这种集体农庄之中。

11岁的何梦道参军了,她们从长沙坐火车到了西安,在西安培训了一个多月之后,换上了敞篷汽车,向新疆进发。

1951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她们的车队途经哈密,准备在这休息一天。突然,在哈密的市中心响起了震撼人心的冬巴克(铁鼓)、唢呐、达甫热瓦甫等富有西域特色的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欢乐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响彻云霄,各族男女老少伴着旋律,在尘土飞扬的平地上翩翩起舞,汇成一片歌舞的海洋。那奇特的舞步,那美妙婀娜的舞姿,那热情洋溢的欢迎解放军的盛大场景使何梦道她们激动万分,情绪高涨。几十年过去了,当何梦道回忆这段场景,依然十分兴奋。她说:“当时我简直是来到了一个过去难以想象的童话般的美妙世界。尽管当时他们十分贫困,衣衫褴褛,伹他们那种乐观、坦率、奔放的舞姿打动了我幼小的心灵。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姶,我就迷上了维吾尔舞蹈。我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认识到舞蹈是用自己创造的欢乐来战胜苦难的,艺术的表演可以使人陶醉,可以使人忘记一切。”

又走了近一个月,她们来到喀什二军军部驻地。

一位首长说,小梦道,给大家跳个舞吧!

她跳了一曲在小学时学会的蒙古舞。跳完之后,首长们说:不错,你到文工团去。

“不,我想开拖拉机,我要开拖拉机。”

大家都笑了。“你个子还没有拖拉机轮子高呢。服从分配,去文工团吧!”

“去文工团我要跳维吾尔族舞。”就这样,她就与维吾尔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

14岁时,何梦道演出的《小两口跑毛驴》《小苹果》一下轰动了南疆,有人说,一个湘妹子表演维吾尔舞蹈有这样地道的风韵,真不可思议。老乡特别爱看这些节目,演出时,乡亲们喝彩:“何力其汗”“ 何力其汗”( 意为“姓何的花朵”)。

上昆仑下连队为部队演出

1958年,军区派何梦道她们组成演出队去后藏阿里演出。阿里距叶城有2000多公里,叶城到喀什还有260公里。那时没有通往阿里的公路,只有简易的通道。因为阿里在昆仑髙原,走走停停,她们整整走了一个多星期才到达目的地。到了阿里,因空气稀薄,连走路都感到很困难,就别说在舞台上跳舞啦!何梦道在演出小舞剧《盗仙草》和《朝鲜剑舞》后,脉博跳到每分钟230多次,嘴唇发乌,赶忙到台后去吸氧,然后接着演出。很多战士被文工团的这种工作作风所感动,用热烈的掌声为她们加油鼓劲。

1956年12月以前,新疆军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没有完全分开,虽说建设兵团是生产队,军区是战斗队,但从组织上以及其他方面来说,生产兵团还是归新疆军区管理。何梦道她们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兵团部队,她们就要为部队演出。

何梦道在新疆的工作与生活是充实的、快乐的。她说:“我像一只喜鹊一样,给军营和乡村带去了欢乐,人们不时可以听到我快乐的笑声。我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与关爱,使我感受到生活在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逆境中积极进取受到肯定

1960年,新疆军区文工团去非洲演出。其他人都走了,何梦道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留了下来。心里难过的她决心下去体验生活,回到她熟悉的南疆,与当地维吾尔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

当时,南疆的维吾尔农民十分贫困,生活条件极差,要和他们做到“五同”, 就是当地的民族干部都是很不容易的,何况是一个南方来的女兵呢?可何梦道做到了。可以说,她不仅在生活上做到了“五同”,在内心情感的深处也做到了“五同”。4个月的时间,她收集了上千个民间舞蹈动作,学会了流传在民间的巫舞(维吾尔族称皮来舞)、酒舞和狮舞。这些古老的舞蹈被她第一次发掘出来,给她带来了喜悦与希望。

从那以后,何梦道就经常下乡,走遍了天山南北的各个角落,收集民族舞蹈遗产和各种舞蹈原始元素,然后进行加工创作,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使新疆军区文工团的舞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64年,新疆军区文工团去越南访问演出。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何梦道以为自己是可以去的,但名单里还是没有她的名字。她被安排去北京教顶替她的演员跳舞,但舞蹈不仅仅是动作,还贯注着对艺术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倾注着自己的体验与情感。她虽然把各种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了那位演员,但对外文委(中央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审査后还是不满意。后来再次审查演出,就由何梦道来表演。表演结束,对外文委的审查人员表示同意她去越南。他们说,就是你了。他们问新疆军区文化部部长宋肖:何梦道跳得这么好,为什么不让她去?

宋部长说,她出身不好。

对外文委的人说,这是为国争光。破格吧!

就这样决定了让何梦道参加出国演出。

这次赴越南演出非常成功。胡志明主席接见了他们,还授予文工团“国家一级国旗勋章”, 越南《人民报》称何梦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沙漠的一颗明珠”。

“文化大革命”中,何梦道被迫脱下军装,告别舞台,复转到西安电力电容器厂当工人。

1973年,叶剑英元帅整顿军队,恢复了中断10多年的全军文艺汇演。总政指示,新疆是“反帝反修”前线,新疆军区文工团必须参加。新疆军区为此开了一个常委会。赛福鼎看了军区的演员名单,问:“何梦道呢?”

“在西安当工人。”

“立即打电话调回!”

接到让她火速回新疆的调令,何梦道悲喜交加,百感交集。

没想到这次在北京的演出非常成功,何梦道创作并主演的《奶茶舞》轰动了整个舞坛,北京舞蹈学院、总政歌舞团等单位都来学习,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奶茶舞》拍成艺术片《鹏程万里》。在演出中,她自己多次被舞蹈所感动。

寒冬过后达艺术巅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改革春风的吹来,何梦道感到是获得了第二次解放,豪情满怀,大胆地在春天的大地上释放她的艺术积累与潜能。她创作并担任领舞的《奶茶舞》《葡萄架下》获得创作表演优秀奖,因主演《奶茶舞》,总政文化部评她为全军优秀演员。多年来,何梦道主创和合作创作了30余个作品,许多作品获得了奖励或受到好评。如:《奶茶舞》《多朗人》《漠之灵》《花海金杯》《牧场春曲》大型舞剧《怒火》大型歌舞《新疆好》《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均获得全军一、二、三等奖,《天山彩虹》获文化部新剧目“文华奖”,《走向辉煌》获得全国及新疆人民的赞扬,《西域漠风》在中国丝绸之路第一届西安古文化节获得好评。

何梦道还在舞蹈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工作。1964年领导就安排她为学员教民族舞。1981年,组织上正式任命她为军区文工团舞蹈教员。民族舞蹈教学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她要把长期在农村牧区收集的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这三大主要民族舞蹈语汇,进行整理、汇集、分类、加工、改造、再创造,对男演员着重突出动作的豪放、粗犷,显示出他们祖祖辈辈与大自然摶斗所表现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对女演员着重展示出她们的多姿多彩,以优美的舞蹈线条表现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既保留了地道的乡土韵味,又突出了时代审美的气息。从1962年至2000年,她为新疆军区歌舞团培养了7批演员,为各大专业艺术团体培养了500余名演员,培养的业余文艺工作者不计其数,先后被聘请到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军区文工团、北京舞蹈学院、广东舞蹈训练基地任教,受到了好评。

1987年担任编导以来,何梦道与丈夫刘玉喜合作创作、编排、导演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如《鼓舞》《打馕舞》《葡萄架下》《走在阿吐仕的路上》《奶茶舞》《刀郎舞》《漠之灵》《花海金杯》《山鹰之邦》《幸福的草原》《牧场春曲》《帕米尔牧歌》等舞蹈作品及舞剧、大型歌舞《怒火》《江额尔古力》《西域漠风》《新疆好》《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走向辉煌》等,先后6次立功,两次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军三八红旗手” 称号。

她的丈天刘玉喜说:“梦道的成功在于她潜心沉入到了基层,发掘与整理了新疆的维吾尔舞蹈,并揉合了湖湘文化的内涵。这个成果不仅是属于她个人的,也是属于新疆,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应该予以发扬光大。”

是的,何梦道的成就不仅对文化工作者很有启迪作用,而且对年轻一代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猜你喜欢
维吾尔文工团新疆
汪立三在合江农垦局文工团
严歌苓“文工团”叙事的忏悔意识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军中“芳华” 文工团旧影
探析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在新时期的传承发扬路径探讨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