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文化艺术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2014-10-14 00:48张春梅
艺苑 2014年4期
关键词:标志设计运用

张春梅

【摘要】 将蒙古族文化应用于现代设计,不但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更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本文通过三种表现形式将蒙古族文化艺术融入标志设计,并以课堂教学实践案例,探索将蒙古族文化艺术融入标志设计的方式方法与可行性。

【关键词】 蒙古族文化艺术;标志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蒙古族文化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蕴含着游牧民族创造和审美的情趣。蒙古族文化艺术是在传承草原游牧文化的基础上,伴随着蒙古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民俗风情、地理环境、宗教习俗等的演化而逐步发展并延续的,其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现代设计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设计元素。蒙古族文化艺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洗礼后,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广义上的草原文化是指综合了饮食服饰、文学艺术、天文历法、民间工艺、建筑医药等全部领域的文化艺术。本研究限定蒙古族文化艺术中的宗教艺术、文字艺术、民间艺术(民间剪纸、民间图案、民间刺绣)及民俗文化、图腾文化为主要研究范畴,探索将蒙古族文化艺术通过图形化的整合与提炼融入现代标志设计的方式方法与可行性。

一、“同构”构成形式

所谓同构构成,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新图形。同构后的新图形并不是元图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因而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予观者丰富的心理感受。从图形的表现内容来讲,它使组合后的图形产生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使同构后的标志内涵更多样,是丰富现代标志设计图形构成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构”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现代设计,然而在我国民间图形构成中,同构构成的表现形式的使用是其构成法则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潜在规律。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试验表明,当一种简单规则的形呈现在眼前时,人们会感觉极为平淡,相反杂乱无章的形则会使人产生烦躁感,而真正能引起人兴趣的,则是那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稍微背离规则的图形。这种图形首先唤起一种注意或紧张,继而是受众对其进行积极的组织,最后组织活动完成,最初的紧张感消失。这是一种有始有终、有高潮有起伏的体验,是能引起审美愉悦的过程。由此我们推导出同构图形的原则:即,“旧元素、新组合”,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图形,以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同构方式加以组合。通过这种同构方式得到的视觉新体验使人既熟悉又陌生,会引发观者极大的好奇心,从而使标志的设计变得更加顺畅和自然。笔者在2013年的标志设计教学中,对将蒙古族文化艺术以同构构成的表现形式应用于标志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多次的尝试与实践。作为实践案例之一的赛纳手工艺制作中心的标志设计(该中心是以蒙古族工艺品的研发与制作为目的的机构组织)就是以同构构成的表现形式,将蒙古族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马元素与蒙古族文字相结合。机构名称中的蒙语“(赛纳)”具有“好的(美好的)”之意。在标志设计中,将抽象后的马头鬃毛部分置换为蒙古文字“(赛纳)”,洗练的线条古朴自然,使马形象与蒙古文字浑然一体,形成一种奇妙的组合。整个标志造型新颖,视觉印象明快,寓意传达深刻(图1)。

二、以“线”为主的构成形式

“线”是蒙古族文化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与表现手段,无论是雕塑、岩画、服饰艺术还是民间工艺美术,都常以线的造型为基本构成手段。蒙古族文化艺术中的线条无疑是极具概括和抽象双重功能的表现形式,因此,在蒙古族艺术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以线为主的构成形态。例如,蒙古族民间传统图案中的盘肠纹样、回纹、卷草纹等都是以线的形式构成。“线”作为基本构成形态之一,它与现代标志设计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以“线”为主的创作和设计共同体现了实用价值与审美的并存,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交融。以“线”构成的标志设计主要是研究标志图形的骨架部分,不同种类的线所构成的标志具有不同的性格。由直线构成的标志符号给人以严肃、安定之感,直线赋予人的心理印象是速度与紧张感,有锐利、直接、简洁、明快等特征;而以曲线构成的标志图形则相对随意、亲和。另外,在标志符号中出现的徒手随意画的线,则带有很浓的人情味,整体表现更为感性和情绪化。

在标志设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蒙古族文化艺术中线的表现形式构成标志的方式也进行了广泛尝试。图2为以线的形式构成赛纳手工艺制作中心的标志设计案例。它采用了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盘肠”的造型,图案本身盘曲连接,无头无尾,无休无止,显示出连绵不断的连续感,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盘肠纹样在蒙古族生活中的适用性很强,是极具代表性的图案。赛纳手工艺制作中心的标志设计把线形的盘肠纹样与蒙古族文字“(赛纳)”相结合,共同组成了铅笔的造型。整体设计以线的构成形式一气呵成,新颖独特。其作品的成功之处源于设计中对传统图形符号的理解、选挑、组合、转换以及对线的构成形式的整体把握。

三、蒙古族文化艺术中“意”的沿用

蒙古族文化艺术中的“意”沿用到现代设计,也是标志设计的一个创新方法。与图形之“意”相结合可以使标志的设计更具说服力。蒙古族民间图形之所以受到艺术设计领域的瞩目,除了其图形符号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外,更重要的在于图形背后所隐藏着的精神内涵,即独特的民族文化精髓。例如,蒙古族图案中的卷草纹,是以花草为基础构成的波曲状的花草纹样,细叶卷曲相互穿插。卷草图案委婉多姿,富有流动感和连续性,形态优美生动,具有连绵不断的韵律感。(1)故有生生不息、千古不绝、万代绵长的吉祥寓意。

图3是将蒙古族民间图形的“意”应用于标志设计的教学实践案例,它是蒙古族美术教育研究所的标志设计。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兰萨图案,常与盘肠、卷草组合应用,是生命永生繁衍的符号,具有天地相通、阴阳相合、万代延续的含义。此标志巧妙地将广泛应用于蒙古族生活中的兰萨图案作为标志的基本框架,并与“美”字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美术教育研究所的民族特色与机构属性,且自然贴切,无牵强之感。

蒙古族文化艺术在标志设计中的同构构成方法与线的构成形式及意的沿用在整体标志构成中是密不可分的。同构构成的方法有时以线的构成方式出现和存在,两者的结合又蕴含着一定的内涵与寓意。而寓意丰富的标志设计通常也借助于同构及线的表现方法。将蒙古族文化艺术应用于标志图形的好的设计通常是三者的完美结合。

蒙古族文化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将蒙古族文化艺术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仅是对设计表现形式的创新,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推广与传承。

注释:

(1)参见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图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30页。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蒙古族民俗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

[2]王永强,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2:北方卷(上)[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3](英)艾雷.超越logo设计[M].黄如露,杨庆康,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NMD1144)。

猜你喜欢
标志设计运用
标志的色彩设计
论标志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
标志设计教学中创意性思维的拓展
探析标志设计中的简繁运用
浅谈中国传统纹样在标志设计中的体现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