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渗透STS理念的思考

2014-10-14 17:12张旭雯黄建乔
新课程·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人文化学课堂教学

张旭雯 黄建乔

摘 要: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正确审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已成为重要教学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化学;人文;STS;课堂教学

在科学发展初期,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到了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科学、技术同社会关系进一步深化,三者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复杂,同时也出现了越发明显的科学技术负效应问题,例如雾霾天气、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水体污染等诸多祸患。此外,这种负面效应还表现在道德滑坡和人文心理失落等社会学问题上。

一、STS的含义

近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机械论的科学观,以致发展到最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行了简单的化简和重构。其系统的简化逐步产生了前述的种种问题和弊端。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观念就是在这些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新学科不断形成的背景下,逐步孕育产生的,且现已成为一门日渐成熟的跨学科研究领域。STS意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与旧的机械论观点不同,强调三者关系的有机融合,关注由科技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且呼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和交流,这也使得理科教育中逐步融入了社会责任的内容。STS教育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它强调参与、重视技术、关注未来教育,强调培养具有科学决策的公民。所以,在化学教学中体现STS教育理念,有利于克服传统化学教学中偏学科知识传授、轻技术和社会的弊端。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STS理念的途径

1.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走进化学

化学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息息相关,化学教学应主动适应学科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展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化学。

例如,在教学溶液的pH时,可以从洗发露与pH的关系入手。头发外面的表皮细胞由角蛋白组成,pH高的洗发露会使角质层的细胞与发干分离,损伤头发;反之,pH相对较低的洗发露中的酸性物质可以修复被损伤的头发,使其重现光泽,同时能够增加角蛋白,提高头发的弹性和韧性。不过,对于头发相对粗糙、卷曲的人来说,使用碱性的或高pH的洗发露相对较好。据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选取不同品牌的洗发露进行pH测定,并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同时,课后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洗发露与护发素等日化品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STS教育主张从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入手学习化学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社会问题。近些年,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近期的雾霾天气更是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这也呼吁我们应从学校教育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观和责任意识。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室内污染问题等使人们看待化学的眼光变得偏激。通过STS教育,应让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化学为人类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献,同时因为不当地使用化学用品为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

例如,在教学氯气的性质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正是因为使用氯气进行自来水消毒,使得全球数以亿计人口的饮水卫生得到了保障,从此伤寒、痢疾等疾病开始远离人类。其次,再介绍由于人们不当的使用氯气,使其作为化学武器登上了历史舞台,夺取了数万士兵的生命。正是有了食品添加剂的出现,食品的外观才得以改善,风味才变得多样,保质时间才得以延长,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但由于人们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将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使其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负面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问题,并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如何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具有社会决策的公民。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人类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化学科学是人们认识已知创造新知所必需的自然科学之一,化学教育也应该顺应大势,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应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更要通过渗透STS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贾腊江.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D].西北大学,2005-05.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人文化学课堂教学
人文
人文绍兴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