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4-10-21 09:05李建江
课外语文·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教育理念教育改革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育改革事业也开始步入正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采用新的教育理念,并且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改革;教育理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开始往新的层面发展,其主观能动性也不断提高,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重要时期。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日益降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需要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改革,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语文课程。

一、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

虽然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而当前形势下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转换教育理念,以改善学生对语文的印象,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情结。其次是淡化知识系统,虽然在淡化知识的同时也会弱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一改变也是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再次是增加“教学评估”等板块。教学评估不仅仅是为评价老师教学而准备的,同时也是评定教师素养的方式。最后是取消基本科目。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些内容。

(一)转换教育理念,正确对待语文课程

在推进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转换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对待语文课程。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为应试教育做准备,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实践,而语文课程作为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其中的一方面,或者只关注其中一名或者几名学生的情况。虽然素质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但是也不能将教学能力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它可以占教学评定中的一部分,但不能作为全部,因此老师也应该多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更好地发展能力。中国是应试教育大国,虽然这种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努力与否的标准,但是这并不是限制学生发展的原因,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老师也不能将语文作为单纯的应试工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让学生从语文课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也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基础。

(二)淡化知识系统,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在修订过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淡化知识系统,弱化能力培养成为另一重点。在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原本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板块和“能力训练”板块,共67条,其中能力板块为48条,所占的比例超过了总比例的70%,基础知识占30%不到。而在新大纲中,不仅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合并为“教学内容和要求”,同时教学内容经过缩减后总共22条,相比较之下,新大纲淡化知识系统和能力培养,能够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同时,新大纲中还添加了新的内容,要求语文教学需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创新精神。这也是与旧大纲所不同的地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提高学生在阅读、写作和表达上的能力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评估”“教学设备”并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虽然我国教育为应试教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标准,同时也不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老师教学效果的根据。而在新大纲中,“教学评估”的出现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老师的题海战术则让学生对语文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需求,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的后果。而“教学评估”是学生根据老师的上课情况来对老师进行的评估,其评定标准是老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而促使老师以语文课程的魅力为基础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学设备”则为老师提供了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为媒介,通过教学课件,老师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将语文课文内容呈现给大家,同时也能够推动语文课堂良好气氛的形成,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四)取消基本篇目,推行学习新版教材

在新大纲中,原来的基本篇目已经被取消,但同时,新大纲也规定了学生应该背诵的古诗文以及必须阅读的课外读物。基本篇目的取消能够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学生在学习中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的课文。而以附录形式出现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和中外名著阅读篇目则成为新大纲中的亮点。这些篇目能够帮助老师和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够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别,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阅读和背诵这些篇目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重要手段。

二、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误区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已经领悟改革的重点和意义,但是由于在此过程中急于追求教学质量,导致在教学方法中出现诸多误区,在本文中选取两个典型误区进行论述。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老师的主导地位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很多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为学生鲜活地呈现教学内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的误区是老师过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忽视了自身的主导地位。老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对学生有着不一样的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可能由于忽略自身的主导地位导致课堂呈现混乱的局面。同时,老师选取的教材内容可能也因为需要精讲但是却不讲,直接让学生进行阅读,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只能从表面理解课文的意思,而不能更深层地发掘作者的思想。例如,在《黔之驴》的学习中,老师可能只是简单介绍了“黔驴技穷”这个成语的意思,然后对课文作了简单的翻译便没有再进行深层次的讲解,而让学生自行学习这篇课文。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相应地,老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发挥,老师过于注重课文的表层意思,而没有设计好教学课件,从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因此,精讲不等于不讲,老师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带领学生逐渐进入课文中,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思想,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

(二)改革教学评估手段,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在教学评估改革中,很多老师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不吝于经常性的表扬奖励,而对成绩排后的学生通常采取忽视态度。这种现象导致了成绩好的学生会对这种表扬奖励采取漠视态度,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则容易对语文失去信心。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采用的统一标准是对学生的不公平,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反而会造成学生对教学评估的反感抵触。因此,在教学评估中,奖惩政策的实行需要采用不一样的标准,对于优秀的学生采用高标准,而对于差等生,需要老师经常对其实行鼓励政策,以此提高学生对待语文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不能放松对差等生的鼓励,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在语文课程中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好成绩。同时,老师也不能对自己产生放松心理,需要时时刻刻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引导不同基础的学生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并且综合学生的评价对自己进行鼓励政策,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选用新型教学模式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是指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保持老师的主导地位。老师应该关注每一名学生,在考虑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对学生采取激励性政策,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同时,老师也应该树立自身的主导地位,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启发,让学生爱上语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实践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将学生进行分组后让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老师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如“孔乙己这个人在课文中所代表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来让学生解答,或者让学生进行小组内提问,这种方法能够加强组内互动,带动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挖掘课文思想。在分组学习后,对于组内成员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间讨论,如果还是不行,那可以和老师进行讨论,由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答案,提升学生发挥自我优势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改革教学方法

在进行语文教育改革的同时,老师需要注意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这是改革成功的保障。作为母语教学老师,语文老师自身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吸取。因此,老师需要对语文专业知识进行了解掌握,这样才能够解答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同时,专业知识也为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视野。比起更专注于课本讲解的老师来说,有着高素质的老师更受学生的欢迎。同时,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也是提高老师教学能力的基础。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老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而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老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典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堂中,老师也应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知识舞台。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老师以自身了解到的范仲淹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寓言故事教学法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因此老师需要在讲解过程中正确使用故事,以引导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开发新的教学资源,认真设计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需要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应该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涉猎范围,以弥补语文教材内容范围狭窄。因此,老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收集一些有教学意义的资料作为教学材料,例如报纸、音频、视频等。这些材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除周边生活以外的环境和实践,同时在累计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动手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乡土,或者邀请一些有着丰富阅历的长者进行课堂讲座,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和习俗的来源等。同时,网络的发展也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老师可以利用这些新的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设计,选用新颖时髦的题材为学生进行讲解,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新的教学材料课堂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燕娜.初中语文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师,2009(S1).

[2]彭明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探讨[J]教师,2011(11).

[3]苏卓.打开初中语文教学的“金钥匙”[J].才智,2010(29).

[4]丁松元,陈俊兰.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

作者简介:李建江,男,1972年生,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本科,四川师范大学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教育理念教育改革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