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与舆论引导

2014-10-21 19:44李路
华人时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突发事件

李路

【摘要】近年来,我国进入了突发事件的高峰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起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但在突发事件的报道理念、报道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有效发挥舆论引导功能,是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挑战。

【关键词】突发事件;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5-006-03

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繁荣发展的当下,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矛盾加剧,各方面利益冲突引起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同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恐怖活动等突发事件也不断兴起。突发事件因其不可预测、时间紧迫、影响广泛并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震撼。再次,突发事件满足了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如果未能在第一时间打通信息传播渠道,通过各种方式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背景、关联等各方面进行详尽的报道,并对事件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就很有可能会使得猜疑和谣言通过各种媒介传播,使得局面更加难以控制。

一、突发事件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属于危机管理范畴。关于突发事件,有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危机、群体性事件以及群体突发性事件等多种概念的混用,学界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我国第十届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对于突发事件有着这样的界定:突然发生,造成或者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1.不可预测性

突发事件既有人为原因造成的,如发生在菲律宾马尼拉的香港游客事件被劫持事件,也有自然原因造成的,如5·12汶川大地震。这些事件都是突然发生,之前没有任何的征兆或即使有征兆也很难被及时发现,社会各个组织很难对其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

2.时间紧迫性

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政府决策部门及时迅速地做出决策予以处理、新闻媒体需要立即发布相关信息并进行报道。如果错过最佳时机,就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影响广泛性

一方面指突发事件影响的范围广,公共性突发事件会对局部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影响持续时间较长,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状态产生长远的影响。

二、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的功能

(一)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满足公众的新闻需要,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准确是社会与公众对媒体传播最基本的要求①。突发事件发生后,把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全社会告知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谣言的产生,从而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同时,相比平常时期,大众此时也更加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以便作出相应的行为调整与应对。

(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防止流言泛滥

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封锁信息是危险的,而谣言止于公开。媒体在进行突发事件报道时,要加强正面渠道信息传播的力度,不要让小道消息、谣言抢了先机、占了上风。媒体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播报可以有效避的免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消除社会的恐慌。

(三)舆论监督的引导作用

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有助于人们减少各种猜测、传言和谣言,稳定人心;另一方面,有助于使人们正确理解政府部门为处置事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同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使事件得到有效的妥善处理;最后,能够督促政府尽快、尽好的处理突发事件。

(四)树立和展示良好的国际形象②

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国外媒体对中国政府处置此次事件报以了较高的赞赏。在抗击汶川地震灾害中,中国政府反应迅速,应急处置及时而到位,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这一切都得益于媒体迅速出击、及时报道、用事实说话的报道策略,从正面树立了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中国媒体的良好形象,使西方媒体的一些鼓噪之音、猜测之言、攻击之词没有了生存和传播的空间。

三、当前我国突发事件报道所存在的问题

政府是舆论引导的主体,媒体是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和载体、是公众与政府之间沟通信息的交流平台。只有政府和媒体及时地沟通协调配合,才能将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当下我国新闻媒介的属性所决定的。然而,当前面对突发事件,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以及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都存在著一些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综合来看,问题存在于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和新闻媒体自身两方面。

(一)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所存在的问题

1.管理部门的观念和方法有待更新

长期以来,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我国主流媒体显得较被动、迟缓,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报道管理机制。因此新闻媒体思想不够解放,表现在一个“怕”字和观念方法滞后,害怕出问题,害怕受处分;媒体负责人拿不准,要等待上级的指令行事,或者干脆不予报道,从而使得突发事成为报道的禁区。这种现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了一定的改进,2003年的“非典”、“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个重大转折,中央领导强调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中央媒体对重大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及时报道,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在此不能否认政府相关部门作出的改变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在移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隐瞒与阻止相关信息的传播,无异于比登天还难,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职能部门的观念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③

2.新闻法制的缺失制约着媒体应有作用的发挥

我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言论自由和参政议政的权利,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支持。但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和保护新闻舆论监督的规定仍然不够完善,特别是对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所应具备的采访报道权、批评权、曝光权等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法律安排。因此,记者的采访权甚至人身权受到的侵犯屡有发生,在灾难事件采访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表明,媒体要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舆论监督,新闻法制的建设是一个先决条件。

(二)我国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上所存在的问题

1.新闻媒体的观念和报道方式有待更新

在以往大多数突发事件报道中,报道的着重点往往在官员以及救援人员的报道上,难免会让人产生歌功颂德的印象,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和抵触。与此相反,西方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往往是将报道的主体锁定在灾难事件的受害者身上,尽可能多的报道事件本身,因而容易引起受众的同情与共鸣。

2.媒体公信力下降

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在日本福岛核电站危机发生后,因为民众轻信“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引发了席卷国内多个省份的抢盐风潮。尽管媒体进行了相关舆论的引导,却依旧未能阻止人们疯狂的抢购行为。可以说,媒体缺少公信力,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公众信任度低,是导致辟谣信息难以通过媒体大量传播而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主要原因。

四、媒体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更好的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一)建立突发事件报道机制,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要在突发事件中提升舆论引导力,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同时,还应重视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政府作为国家政权机关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处理社会危机事件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和良好形象,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因此,建立一套健全完整的危机管理体制已经刻不容缓。在事件突然发生时,宣传部门不必事事下达指令,媒体也必须准确把握方针政策,正确判断舆论,有效的引导舆论,使整个社会舆论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可以从主流媒体中获取准确、全面的新闻消息,了解事件真相,从而堵塞虚假、夸大、炒作的新闻和小道消息。应当说,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始终有效地影响舆论,引导舆论,主导舆论,是媒体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使命,,是媒体人必须承担的工作职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宣传舆论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必须重视、研究建立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机制,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二)及时发布相关消息,主导社会舆论

及时快捷、先入为主是掌握话语主动权的关键。突发事件面前媒体的“沉默”就意味着把引导权拱手让出。只有“第一时间”的及时发布,才能抢占舆论制高点。另外,突然发生意味着常规状态的被打破,人们难免焦躁并产生极强的信息需求。如果此时媒体报道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各种流言、谣言就可能滋生。及时意味着公开,不及时往往意味着被动。西藏事件的开始阶段,由于信息沟通不够,加之意识形态以及传统思维的偏见,西方媒体的“阴谋论”大行其道。在这种观点形成后,我们后续的报道就显得相当被动和无力。而在汶川地震中传媒的表现就做到了充分的信息公开,各类媒体对地震以及抗震救灾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全面的报道,对抑制谣言、避免社会恐慌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强化报道内容,提高吸引力

在新闻报道中,内容最为重要,内容本身乃是影响新闻报道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要想吸引受众、有效的引导舆论,就必须提高报道内容的吸引力。而这就需要提高报道质量,增加信息的丰富程度。④

1.要提高报道质量,就必须确保内容的客观准确

客观准确,是一切新闻报道的生命所在。在突发事件中,如果政府和媒体发布的信息歪曲事实,一旦被戳穿,其公信力必将坍塌,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必将大打折扣,各类谣言必将乘势泛滥。1994年的千岛湖事件、2003年的非典事件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在采访时,记者应深入事发现场,认真听取多方意见,切实掌握真实情况,全面了解事实真相。在写作时,切实做到事出有据,确保所述事实准确无误。

2.报道信息充足丰富

大量的实践证明,在突发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要想吸引受众注意力、有效的引导社会舆论,还必须以充足的信息作为保证。如果媒体没有足量的信息支撑,就会让人产生不必要的联想。即便能抢占先机、首发新闻,也很难产生大影响。

(四)改进报道方式,提高引导艺术

突发事件报道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切实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还应该在改进报道方式、提高引导艺术上多下功夫。

1.突出突发事件中的主角。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突发事件报道中往往着重报道领导的活动,却对事发现场、伤亡情况和事发原因等避而不谈或淡化处理,这显然是喧宾夺主、主次不分。领导指导救灾固然具有报道价值,但广大群众更关注灾情本身,这种报道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和抵触,不利于舆论引导。与此相反,西方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往往是将报道的主体锁定在灾难事件的受害者身上,尽可能多的报道事件本身,反而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同情与共鸣。

2.选准视角。报道视角的选择实质上代表了一种价值判断,其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引导。因此,选准报道视角对于正确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某地一辆严重超龄超载的大巴翻入深谷,死伤惨重,有些报道不是从司机为了赚钱违反交通规则入手,揭示事故的真正原因,而是大肆渲染路况如何险恶,着力从客观条件上寻找事发原因。这种报道视角显然不利于舆论的正确引导。

3.把握好突发事件报道的“度”。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是其“突发性”。它是突然发生、出乎人们意料的,因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从而迅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突发事件往往祸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报道突发事件,应当体现关爱生命、同情罹难者的人道关怀,遣词造句要与庄重、严肃的氛围相协调。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在进行突发事件报道时,也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认真把握好报道的“度”。突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不炒作,不過分,不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夸饰,不为迎合受众口味而媚俗。

五、结语

突发事件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意愿而不发生,面对突发事件,新闻媒体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传播责任,不断提高对于突发事件报道的水平,做好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同时,主管部门要健全突发事件报道的应急管理机制,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不能事事请示宣传部门,从而延误报道的时机,为流言的产生创造机会。只有政府职能部门与新闻媒体进行及时的沟通配合,才能更好的引导社会舆论,并将突发事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注释:

①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3.

②陈红梅.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艺术[J].中国广播, 2009(7):64.

③张有福.正确引导突发事件媒体报道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4):128.

④刘波贤.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5):97.

参考文献:

[1]任景华.关于突发事件应对中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2(9):181.

[2]张建亚.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打造媒体公信力[J].新闻世界,2011(9):54.

[3]胡文娟.媒体如何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报道[J].新闻实践,2011(3):29.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突发事件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