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成就及影响

2014-10-21 19:44姜安应
华人时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姜安应

【摘要】绘画艺术是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全部。19世纪下半叶巡回画派掀起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大潮,并把它推向了高峰。巡回画派主张“艺术是现实的再现”,他们认为艺术必须反映现实,干预生活。一大批艺术家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俄罗斯人民的疾苦,寻求社会的出路。他们强调艺术作品的思想性、社会性和主题性。巡回画派就是美术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它的艺术成果不仅对俄罗斯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巨大。

【关键词】巡回画派;批判现实主义;现实的再现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5-280-01

在俄罗斯有一个画派,它与欧洲十九世纪的绘画潮流不同,它更体贴劳动大众的疾苦,更关心人民生活实际,特别是农民的遭遇,这个很有影响力的画派就是——巡回画派。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废除了农奴制并开始了大规模的资产阶级改革,也触及到了文化。平民文化代替了贵族文化,使得黎民百姓成为其主要角色。时代不断的发展,人们品味的提高,艺术风格的变化,学院却抱残守缺,对现代生活表示鄙夷,对艺术中的新生事物给予拒绝,艺术题材依旧取自于古代神话和历史。1863年11月9日,彼得堡艺术学院的14名毕业生在竞赛中因为拒绝创作学院规定的题材《瓦尔哈拉宫的盛宴》,以克拉姆斯柯依为首的这些年轻人决定采取果断的行动——退出学院。他们认为,这一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神话命题过于远离了俄国现实生活,而艺术家应当关注平民的现实生活。1870年,他们成立了“巡回展览派画家协会”。克拉姆斯柯依成了这一艺术协会的组织者和精神领袖。

巡回画派的大部分作品是客观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倡导表现“生活真实”,也就是现实主义。1878年克拉姆斯柯依写道:“我们还不知道俄国人民的典型和性格,在这样情况下我们怎么作画呢?。说明了绘画艺术要全面的反映社会生活,且来源于生活,不是艺术家凭空想象出来的。他们作品取材广泛,列宾的人物和历史题材,克拉姆斯柯依的肖像,马克西莫夫的风俗画。不论什么题材,画家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的画面视野宽阔,令人心情舒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作品,描绘了宽阔的伏尔加河,天空泛着谈谈的紫绿色,在横贯全面的河畔上,一只大木船缓缓前行,它是画中远景。在暖色调的河岸近景上,行进者一队筋疲力尽的纤夫。作品真实的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生活。伟大的俄罗斯广豪富饶,但又如此柔弱贫穷。

克拉姆斯柯依最善于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注重人物性格刻画。他在给收藏家特列恰柯夫的信中写道:“像山林看护者这样的人,是有头脑的,是对社会抱有不满情绪,不向暴力和蛮横妥协,为了正义可随时站出来的人。”是的,画家在《护林人》中以不露笔痕的细腻笔触,描绘了画中人物镶在面孔上那双晶亮透明、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到他的内心坚毅、果敢与责任心。

《巫师参加农村婚礼》是马克西莫夫19世纪70年代名作之一。画面色调处理的很温暖,充分体现俄罗斯民族特点。巫师是宗教社会的产物,是社会思想意识落后愚昧的表现。画家抓住了这一社会典型形象,揭示了俄国农奴制残余,人们依然处在封建落后的状况中,巫师的形象在画面中的出现,是俄国当时没落旧文化的体现。画家对广大人民群众赋予了极大的同情。马克西莫夫的作品抓住了典型的俄罗斯农村婚礼的场面,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俄罗斯农民形象。他是俄罗斯19世纪80年代风俗代表画家之一,在俄国有很大的影响。

在这些画家作品中已明显体现出了艺术家的敏锐感受和渴望思想启蒙的觉悟。他们的作品是那样地贴近人们的生活,那样地打动人们的情感,俄罗斯的绘画似乎再也不像圣经那么神圣和庄严,而是那样的现实、真切和动人情感。同时说明艺术作品应该同时代同社会并存,并为社會服务反映社会生活。也验证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念:美即生活。

巡回画派在中国的影响非常之大,如果说巡回画派对中国的早期影响仅仅停留在艺术观念上的话,那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人马克西莫夫在北京举办多次油画培训班后,巡回画派的影响则不仅仅从观念上更从技术上影响了中国美术乃至更广泛的东西。巡回画派遵循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苏联的艺术是以社会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的,我们所受的教育是“艺术关注社会”。当然,在中国五十年代的文艺必须为农兵服务。因此要画大画,画要反映时代的画,反映生活的画,更多的是反映北方农民生活好画,更想画革命历史题材的画,所以才产生了董希文宏伟的《开国大典》,罗中立纯朴的巴山农民形象《父亲》。巡回画派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它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构成了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

巡回画派的画家是一批与西欧诸名画家并驾齐驱的巨匠,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英雄式的画家群体体现了他们所处的人文精神,凝练深刻的绘画语言向后人展示着他们对社会的深切感悟,他们融入了当时的时代,而不是远离社会的异端和另类,因此艺术应该是现实的再现,应该关注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不是那些毫无艺术价值,没有灵魂,无意识的涂鸦。

参考文献:

[1]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胡建成.俄罗斯艺术[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潘欣信.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思考.巡回展览派画廊巡礼[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