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亲属称谓对比研究

2014-10-21 20:02魏殊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比中美

魏殊

摘要:在所有称谓体系中,亲属称谓是十分重要的一类,并且被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属称谓,实际上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各种文化下的社会体制问题。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中美亲属称谓的不同,以及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并试图揭示亲属称谓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亲属称谓;中美;对比;原因;跨文化交际

众所周知,美国的亲属称谓数量远远小于中国亲属称谓的数量,中国人将母亲这边的亲戚和父亲那边的亲戚区分开来,并且使用不同的亲属称谓来称呼两边的亲戚以示区分。中国人用特定的称谓来确定家庭成员的关系,且每个称呼都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即说话人与被称呼人的关系。但是英语却恰恰相反,他们对于亲属关系的区分往往不会这么明显。举个例子:在中国,凡是带有“堂”字标签的例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往往是父亲兄弟的孩子,但是带有“表”字标签的则是父亲姐妹的孩子或者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孩子。“堂”在中国书面意思为“家庭的主干”,而“表”意味着“表面的,外部的或遥远的”。“堂”“表”的差异也正是中国亲属称谓的差异之所在。因为,在中国,区分男性亲属和女性親属。因此,儿子的儿子或女儿是“孙子/孙女”,女儿的儿子或女儿称为“外孙/外孙女”父亲的父母称谓“祖父/祖母”,母亲的父母称为“外祖父/外祖母”。“外”和“表”一样,都是区分男性亲属关系与女性亲属关系的标志之一。

相比之下,在美国亲属称谓系统中,只有一个称谓——“cousin”用来指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亲属关系,而且忽视了性别因素。父亲兄弟的孩子与父亲姐妹的孩子以及母亲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没有称呼区别。此外,称谓儿子的孩子和女儿的孩子,父亲的父母和母亲的父母,也都不存在差异。

中国的亲属称谓属于苏丹亲属体系,而英语的亲属称谓属于爱斯基摩人亲属体系。苏丹亲属体系是描述性系统,这就使得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母系亲属和父系亲属区分明显。这种特性也是它为什么如此详尽地用不同的亲属称谓给每一种亲属关系命名的原因。此外,这种称谓系统还有一个倾向:更强调父亲一方的亲属,以及直系关系。因为男人在父亲一方,更加强调近亲亲属。而爱斯基摩人的亲属称谓系统,是一个区分等级的典型例子,他们习惯将重点放在只有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弟弟和妹妹的小家庭上。而且在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之间不作区分,这表明它是双边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中国的亲属称谓更多地显示了宗法制度和集体主义色彩,而英语的亲属称谓更多地体现了平等、人道主义,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和个人主义倾向。

这两种称谓系统之间的不同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它们都代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

首先,家庭结构的不同。在中国,最具代表的家庭结构是延伸型大家庭,而西方是核心小家庭。延伸型大家庭是指由两代或两代以上的成人共享一个共同的房子和经济来源。因此,这就需要依据家庭成员的辈分、年龄和性别,制定一个详细的亲属称谓系统,来区分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核心小家庭指由父母以及未婚孩子组成的小家庭,他们一般住得离其他亲戚比较远。在西方国家,由于受个体主义的影响,人们信仰自力更生、自由、独立,所以当他们结婚之后,就会选择与父母分开居住。而且,老年人更喜欢住在疗养院,而不是和自己孩子住一起。所以整体上说,英语国家的亲属称谓反映了西方社会更加简单和松散的亲属关系。

其次,不同的价值取向。亲属称谓作为一种交际的称呼形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极大。集体主义是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之一,而个人主义则在西方世界里被人们所景仰。它们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体系之下,也形成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称谓体系。集体主义和儒家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脑海当中,也同样反映在中国的亲属称谓上。在中国,人们同时属于几个不同的群体,在这些群体中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独特的身份,而家庭是最基本的一个群体。中国人出生在一个庞大的家庭或宗族里,家庭和宗族保护他们的同时也换取了他们对家庭和宗族的忠诚。个人主义盛行于大多数西方社会,其主要特征就是自我意识以及伴随着平等和自由的自我倾向。个体是十分重要的,相对来说,个体主义在个人利益面前更容易忽视群体。因此,经常可以听见美国人说:“我对待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对于他们来说,很多亲属关系的重要程度是相同的,使用哪种方式来区分亲属也就无关紧要了,例如区分父母的兄弟姐妹就没什么不同。

最后,历史背景不同。众所周知,封建宗法社会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这就毫无疑问,家长宗族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在中国古代,从出生开始,孩子便被灌输着权威和顺从的思想,封建等级制度中的地位决定着权力和责任。因此,整个社会都被严格地区分等级,所有的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等级意义,从家庭亲属关系延伸到社会关系。恰恰相反,西方人将平等置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人对平等的信仰也对他们的亲属称谓体系的形成有极大影响。他们坚信,人人生而平等。在西方家庭中,所有成员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因此,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儿子和女儿以及其他的兄弟姐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所以,亲属关系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亲戚之间的一种自然的血缘纽带。他们趋向于保持相互间的平等关系,事实也表明,在父亲那边和母亲那边,丈夫那边和妻子那边,年轻人那边和老年人那边,以及其他方面都不存在亲属称谓的差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亲属称谓都十分具有描写性,传承了特异性的语义特征,而英语亲属称谓具有包容性。中国亲属称谓频繁而广阔地制定亲属以及非亲属之间的关系,以显示礼貌、尊敬和友好。相反,由于不同的礼貌原则和加之取向,英语亲属称谓很少有扩展和广义的用法。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亲属称谓,实际上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各种文化下的社会体制问题。

参考文献:

[1]Baker, H.D.R.Chinese Family and Kinship[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2]Brown, P.and L Stephen.Universals in Languageuse: Politeness Phenomena[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Brown, R.and A Gilman.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M].Americ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对比中美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近10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中美投资和贸易谈判研究成果发布